(四)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出身于德国符腾堡的乌尔姆镇,父母都是犹太人。1896 年 10 月考入苏黎士工业大学攻读物理学。1900 年 8 月毕业后一度失业。1902 年 6 月到伯尔尼瑞士专利局任技术员。

1905 年发表了阐述狭义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和布朗运动理论等的四篇重要论文,推动了物理理论的变革。同年以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苏黎士大学博士学位。1908 年秋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1909 年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4 年回德国任威廉皇家学会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16 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基础》。爱因斯坦由于在光量子论方面的贡献,荣获 192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 年,希特勒执政后,爱因斯坦成为纳粹的迫害对象,幸而他在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同年 10 月在美国定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40 年取得美国国籍。1950 年发表新的统一场论论文。1955 年 4 月 18 日逝世。1905 年建立狭义相对论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走到狭义相对论门前的人中,有洛伦兹、彭加勒、爱因斯坦。无论就学识的渊博和数学水平来讲, 洛伦兹,彭加勒都比爱因斯坦强,但为何不是由他们建立狭义相对论,而是由“初出茅庐”的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呢?他受了哪些因素的推动? 受了哪些思想的启发?经历了哪些曲折、克服了哪些困难而建立狭义相对论的?本文主要依据爱因斯坦写的《自述》、《相对论发展简述》和 1922

年 11 月 14 日他在京都大学的讲话《我是如何创立相对论的?》以及他的亲属和朋友的回忆录来回答上述问题,力图把爱因斯坦相对论思想的起源及其思想发展线索揭示出来,以便使我们能从中受到丰富的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