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民间话中秋

据说中秋节起于汉代,当时并不是定在八月十五这天,而是定在立秋日。唐代,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到北宋太宗年间,才开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民间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巴蜀民间过中秋节的特色是:打糍粑、杀鸭子、吃月饼,有的地方还吃麻饼、蜜饼等。宋朝以后,中秋节人们普遍吃月饼。如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据说在魏晋朝时,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了,到宋朝更盛行,如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中秋之夜天高气爽、明月高悬,家人团聚于庭院或楼台上,吃着月饼赏月谈趣, 美景良辰合家欢,所以中秋赏月习俗传承至今。

四川人的赏月习俗是:去娘家的妇女,必须回夫家团圆;每家各自团聚赏月,其夜不招待客人。中秋节夜,有祭月光、拜月的习俗。各家各户抬桌子到庭院,桌上摆水果、月饼等祭品,祭品要求必须是圆形的,取团圆之意。准备完毕,全家老少向月亮跪拜,称为“敬月华”。有些地方还兴点桔灯, 即把桔子掏空,里面点上蜡烛,外面穿上细绳,悬吊在各家门前表示欢庆。是夜,小孩喜听大人讲故事或耍“流星”等,很有趣味。成都等地的小孩在气柑(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好像流星,称为“舞流星香球”。正如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百咏》中所描绘的:

茶半温时酒半酣,家人夜饮作清谈; 儿童月饼才分得,又插香球舞气柑。

在过去,中秋节夜还有“偷瓜”和“送瓜”的习俗,寓意是破瓜得籽即得儿子。中秋节的晚上,无子之家的男人或女人可潜入他人家的菜地偷摘南瓜,菜地主人看见来偷者不骂也不打,成全无子之家破瓜得籽之意,也可由亲戚朋友给无子之家送去南瓜。

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成都相传中秋节为月光生日,除了在中秋节夜摆祭品祭、拜月亮外,在中秋节前后几天,百姓还集资演灯影戏酬神、娱神。商家也很重视中秋节,积极收结货账,举办月光会,进行货物交易,生意十分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