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

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于世。从巫山县的大宁河到巴东的官渡口,逶迄连绵 20 余公里。两岸群峰如屏,岩壑深幽,层峦叠蟑,长江在其间迂回曲折, 正如清代诗人张衍懿在《巫峡》一诗中所吟诵的那样:

两岸如箭立, 百丈如云牵, 石出疑无路。云开别有天。

一会儿大山阻于前,“石出疑无路”;一会儿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为游人凭添许多情趣。

“飘然神女下天宫,化作巫山十二峰。”耸入云端的两岸 12 峰为巫峡风光之最。船到巫峡,游人们不觉会萌生“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之感。相传大禹治水困于巫峡,西王母派自己的女儿瑶姬领 11 个妹妹下到凡间,正

遇见 12 条孽龙在巫峡作怪,神女们斩杀了孽龙,把治水图经赠给大禹,帮大

禹治好洪水。她们见船只常因触礁而沉,干脆就留在 12 座山峦上为船工导

航。年长日久,肉身便和石头化为一体。因为这 12 峰系 12 位仙女所变,所以,都是那么秀丽迷人,形态各异。人们以其峰峦的姿态,给每一座山峰取了一个优美的名字,并联缀成一首诗:

曾步“净坛”访“集仙”,

“朝云”深处“起云”连。

“上升”峰顶“望霞”远,

月照“松峦”“聚鹤”还。才睹“登龙”腾汉宇,

遥望“飞凤”弄晴川。两岸不住“翠屏”啸, 料是呼朋饮“圣泉”。

巫峡 12 峰以其迷人的丰姿迎来多少游客。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王安石、苏轼、范成大等都曾来此赏景,并赋诗称赞。刘禹锡著名的《竹枝词》曲牌,就是在湘、鄂、川交界地带巴人的一支——土家族的“竹枝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船进巫峡,就会看见长江北岸人烟杂错、绿树红瓦,那就是巫山县城。山之城东有神女庙,城西有“高塘观”。战国时期楚国宋玉所作的《神女赋》和《高塘赋》中的巫山,实指此地。境内的“授书台”,传说是神女瑶姬向大禹授治水天书“治水图经”的地方;“斩龙台”是瑶姬 12 姐妹助大禹治水

时斩杀 12 条孽龙的地方;“楚阳台”位于城西“高塘观”内,说是楚顷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宋玉告他:从前怀王到高塘游玩,小睡片刻,便梦见一位美女对他说:“妾是巫山之女,听说君王来游高塘,妾愿荐枕席。”女子走时,又向怀王说,她住在巫山高丘之上,晨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都在阳台之下。楚顷襄王听后,命宋玉写《高塘赋》和《神女赋》,盛赞神女美貌。后来,历代文人都以云雨巫山、夜梦阳台的典故写了不少诗词,因而人们也就称这儿为楚阳台了。

神女峰在巫峡北岸,位于群山环抱、挺拔云霄的群峰中,有一擎天石柱, 甚似一丰姿少女,亭亭玉立,传说是神女瑶姬的化身,所以叫神女峰。由于

神女峰高于群峰之上,是一座最早迎朝霞、最后送晚霞的山峰,所以又被誉之为望霞峰。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洪水泛滥,大禹治水困于巫山,西王母派自己的女儿瑶姬带领 11 个妹妹下到凡间,助大禹驯服了洪水后,因爱上了巫山便定居下来,为樵夫驱豺狼,为农民保庄稼,为病人播草药,为船夫寻航向。所以,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神女的传说。

秭归县位于长江北岸,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据古文献记载:屈原有个嫁到他乡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流放,就特地赶回老家安慰屈原,后来这里被称为“秭归”。

屈原,楚国人,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怀王,主张联盟齐国抵御强秦,屡遭亲秦派佞臣排斥。顷襄王继位,昏庸倍增,听信谗言,竟将屈原处以流放,从此不准他过问国事。屈原悲愤填膺,写下了许多爱国、爱民的诗篇,他的《离骚》、《九歌》早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公元前 278 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目睹国破家亡,黎民百姓惨遭不幸,满怀愤懑,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旧罗江,以身殉国。人们闻听屈原投河, 都驾船飞驰来救,并把粽子投到江里,意欲让鱼虾吃粽子而不要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每逢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还要举行龙舟竞赛,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他的姐姐女媭梦见屈原乘龙船归来。第二天,屈原的姐姐来到江边去接他,只见一条江鱼逆水而上,游到这个沱湾里,向女媭点了三下头,张开大口将屈原的尸体吐了出来。只见屈原的容貌栩栩如生。女媭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屈原的尸体埋在了这个沱湾的岸边,又在附近为他修了一座庙,这便是离秭归旧县一公里处的屈原沱和屈原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