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国祖陵在涪陵

早在 2000 多年前,巴族人民自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之后,就脱离了原始社会阶段,正式在今之鄂西、湘西、黔东北、川东南一大片区域建立了诸候国。一说,涪陵就是巴国的政治中心和祖陵所在地。《华阳国志·巴志》说: “巴国先王陵墓多在识”,枳即今之涪陵。1972 年,在涪陵小田溪发掘出三个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出上文物有错金编钟、错银兽头饰件、镂空双龙方铜镜、错银云水纹铜壶等珍贵文物多件。特别是错金编钟,是我国古代乐器的又一重要发现,对研究巴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在涪陵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名胜古迹很多。在城北两江汇合日上游约一公里处的长江中心,有巨石,称白鹤梁。梁上有凿刻的石鱼 36 尾。唐刻石鱼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清代知州萧星拱命石工摹旧迹二鲤于石上,并刻题记曰:“因岁久剥落,形质模糊,遂命石工刻而新之⋯⋯”平时,石鱼潜于水下,遇最枯水位时,才露出水面,与现在涪陵江边设置的水文标志零度相近。石鱼周围刻记着自唐广德元年(公元 763 年)以来,至 20 世纪初 1200 多年问,72 个最低枯水年份线,其中以南宋绍兴十年(公元 1140 年)水位最低,江水平面距石鱼 10 尺。据长江干流多年实测水文记录表明,长江最枯、洪水水位出现约十年为一期,与石鱼上的记录颇为吻合。故石鱼题刻为开发长江水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古人从长期的经验中得知:“石鱼出,兆丰年。”从石鱼周围石刻题记的枯、洪水位记载对照,1953 年、1963 年、1973 年,石鱼裸露出水面,这几年农业都获丰收。因而,石鱼是年成丰歉的预告标

石梁上除石鱼和水文刻记外,还有自唐以来历代文学家、诗人的题记, 如黄庭坚、晁公遡、朱昂、王士祯等,留下诗文刻记 160 多段。篆、隶、草、正各体书法皆备,因地就势凿刻,纵横错落、琳琅满目,故又有“水底碑林” 之誉称。

涪陵城江对岸的北山坪半山腰上,有一人工开凿的石洞,即北岩“点易洞”。北宋理学创立者程颐被滴涪州时,曾在此侗著《易经》并讲授“理学”, 主要以主敬存诚力本。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字,洞内原立有程颐之神位。进口右壁上,刻着清代诗人石彦怕书“伊洛渊源”四字,洞内还有另一理学创始人朱熹携同诗人、书法家黄山谷游此的题词。朱青题曰:

渺然方寸神明舍, 天下经伦具此中, 每向狂澜观不足, 正如有本出无穷。

黄山谷题“钩深堂”,书法神湛,保存完好。距此不远处有积水池,名“洗墨池”,水如墨染,传说是黄山谷涤笔砚而成。池边石上镌有“涪翁洗墨池”五字,字迹犹存。此外,还有楼台亭阁散落在苍松翠竹之间,人静步之,心旷神怡。诗人墨客,多游于此,现岩下“钩深书院”尚有“朱子碑”、“花蕊夫人诗残碑并序”等著名古碑刻,可供游人观赏。

涪陵人民有着光荣的传统。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了自卫军,进行了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贺龙、关向应、任粥时、王震等同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都在这里开展过革命斗争。1935 年,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在涪陵、酋阳地区会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