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逗幺妹”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大的民族节日。《类书纂要》上记载有:“正月十五日曰上元”。古代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正月十五夜叫“元夜”,也称“元宵”,故又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或“元夕节”。《梦梁录》卷一上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自唐以来,“元宵”有观灯之俗,故叫“灯节”。

民间传统习俗,元宵节吃汤圆。窃国大盗袁世凯自称“洪宪皇帝”之后, 作贼心虚,听到北京街巷叫卖“元宵”之声,心疑为“袁消”,即袁世凯要被消灭,认为很不吉利,便下令:只准叫“汤圆”,不准叫“元宵”。

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而四川的元宵节活动更是独树一帜,异彩大放。

元宵节这天,街头,人们用松枝或柏枝高扎牌坊,家家户户门口高悬红灯,烟花爆竹,火树银花,锣鼓震天响,欢歌动地来,那欢腾热闹的场面, 真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看那龙灯腾云驾雾、飞旋穿行;你看那戴着大头壳的“喜神”喜笑颜开、手舞绣球,直逗得“狮灯”翻滚跳跃;你看那“鲤鱼灯”欢快戏游、跳跃龙门;你看那“蚌壳灯”鹬蚌相争、寓意深刻、颇有情趣;你看那“马马灯”演的是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感人至深; 你看那“牛牛灯”人牛嬉戏,反映了农民与牛的亲密关系。这些民间舞蹈都以其诙谐、风趣的情节、优美的动作以及浓郁的乡土色彩,使你赏心悦目、笑逐颜开。

在这山笑水笑人欢笑的夜晚,最吸引观众的首推“逗幺妹”(又叫“车车灯”)。你看锣鼓声声中拥出四条大汉,手持大红灯宠,且说且舞、疾走如飞。为首的一位汉子念道:

“报子报!”

众答:“报个啥?” “报个子!” “报个啥子子?”

“报个主人家门前有个土坎子,今年出银子,明年出金子!” 众:“把幺妹子逗出来!”

只见四条大汉八字排开,“三花脸”(诙谐人物)突然出场。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衫,脚登布履,手拿蒲扇。只见他左脚一跺,右手向胸怀一挽蒲扇,腰臀向左一扭,右脚顺势向后一勾,快步走向观众,即将与观众碰胸之时,突然又急速转身向后,右手的蒲扇“呼啦”一声掠过头顶,一路“走矮子”(或叫“矮步”)回到场中央,刚刚立定脚跟,便高声喊道:“幺妹子, 快来哟!”话音刚落,人群中涌出一辆竹扎骨架、彩色绸布围绕的小车(或纸糊的)。车顶用彩色绸布覆盖,四周悬挂着白菜、萝卜、南瓜、辣椒形的花灯,以象征丰收。车板下方围着拖她的彩色绸布,车上端坐着一位涂脂抹粉戴着墨镜的姑娘。只见她头上环珮闪烁,上着红花短衣,下穿蓝色绸裤, 脚穿一双红绣花鞋,她就是“幺妹”。幺妹身后有一推车人,他头戴草帽, 双手紧握车柄,与车上幺妹配合舞动,形成幺妹坐车被人推走之势。“三花脸”时而在车前,时而在车的左右,舞动蒲扇与坐车的幺妹调情逗趣。幺妹却是目不斜视、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十二月采茶调》:“二月采茶茶花开, 借问情哥几时来;三月采茶茶树青,茶树脚下等莺莺⋯⋯”车上的幺妹,时

而羞羞答答、媚态万千;时而泼泼辣辣、嗔气逼人。这时的“三花脸”又是耸肩又是摇臂,指指点点、挑逗幺妹,博得围观群众阵阵喝采。

关于“逗幺妹”的起源,在四川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其中之一说:从前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被一官家恶少垂涎,欲虏以为妾。某青年闻讯,急报知姑娘,姑娘及时外逃,得以免遭厄运。不日,姑娘闻听全家老小及报讯的青年均遭恶少杀害,悲痛欲绝,乃悬树死于山中。姑娘冤魂不散, 夜夜都到恶少窗下叫他“还命来!”恶少惊恐万分、跪地求饶。姑娘提出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要照着自己的模样扎成彩人,用小车推到街巷乡里以观人间风情。恶少应允。表演“逗幺妹”时,车前的那个“三花脸”总是表演许多滑稽的动作,是为了让姑娘欢心;车上的姑娘戴一副墨镜,说是鬼魂怕见阳光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