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石室”育新人

在西汉景帝末年,庐江郡舒县(安徽舒城县)人文翁任蜀郡守。当时成都地区的经济相当繁荣,但文化比较落后,留下的陋俗颇多。文翁决心改变这种状态,使蜀地的经济、文化同时都发展。他从发展教育入手,选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小吏 10 多人,送到京城长安学习,请博士帮助培养,几年后, 这批青年学成回来,文翁委以办学的重任。在成都城内设立“官学”,招收各县优秀子弟入学。这是在全国第一个创办的地方官学。因为这所学校的校舍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石室”或“玉室”(现今成都市内的石室中学就是当年办学所在处)。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从长安学习回来的青年担任。为使学生安心学习文化,文翁免除了他们应服的谣役。文翁要求学生认真攻读法律、政令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办事能力。如要求学生到衙门见习办事,文翁每次到各县去巡视,也要带上几个学生当助手。学习结业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派到郡里或县里当小吏;差一点的学生也有适当的安排,让他们到基层去管理民事,鼓励农民种好田地、栽桑养蚕、发展副业,使四川“得以大治”。

家长们见孩子学习后有地位、有出路,都引以为荣。几年后当地的风气大变,人们都争着送自家的干弟入学。汉武帝时,由于四川“石室”官学成绩显著,诏令全国各郡都仿照四川“石室”兴办地方官学,从此全国各地遂有了官学。

文翁兴学·使蜀都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学习空气日益浓厚,教育质量和文比水平逐渐赶上全国最先进的地方。

在东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 190—193 年),“石室”校舍遭火烧毁。当时的蜀郡大守高联派人修复原石室,又新建一石室和周公礼殿,到晋代武帝太康年间(公元 28O—289 年),郡大守张牧下令,在周公礼殿的四面墙壁上, 绘画了上古以来的君臣和七十二贤人的像。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 713—

741 年)尊封孔子为文宣王,周公礼殿改称为文宣王殿,后来人们称之“文庙”,至今还称之为“文庙街”。

宋仁宗皇文翁“石室”育新人 - 图1年间(公元 1049—1053 年),王紊令从石室的文宣王殿摹写壁画 7 卷,共 143 幅画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 1131—1162 年),席

盖又摹写石室壁画 168 幅。明朝未年,石室壁画遭兵焚尽。清代康熙年间,

约 17 世纪末,按察使刘德芳在石室旧址兴建起锦江书院。

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 年)废书院办新学,改名“石室中学”。到新中国成立前,又改名为“成属联中”,以后又改名为“成都市第四中学”。到90 年代,又恢复“石室中学”的校名,现在是成都市的重点中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