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与摆手歌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

相传,武王伐纣时,巴人挥戈参战。《华阳国志》中说:“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致使殷军崩溃。刘邦败项羽,定三秦,也曾利用这种军队。汉初,巴人歌舞“升堂入屋”,后进入宫廷。《旧唐书·音乐志》:“《巴谕》汉高祖所作也。帝自蜀汉伐楚,以板楯蛮为先锋,其人勇而善斗,好为歌舞, 高祖观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使工习之,号曰《巴谕舞》。”今土家族的摆手舞,正是古代《巴谕舞》之遗存和发展。

摆手舞,土家语称“社巴”,即摆手唱歌、边歌边舞的意思,是一种集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古老民间歌舞形式。

说是在唐代,五溪八峒巴人首领“八部大王”,奉唐王之命带兵出征, 屡建战功。后因玄宗听信谗言,将“八部大王”毒死。“八部大王”冤魂不散,每当夜色降临即大闹宫廷。玄宗惊恐,乃封他为“八部大神”,修建土王祠,以香火祭祀。“八部大王”的后代子孙不忘其恩泽,每逢节日便去土王祠祭祀朝拜,唱歌跳舞以颂之、以悼之、以娱慰之。后来,巴人各村寨纷纷建立摆手堂,逢年过节跳摆手舞,相沿成俗。

摆手舞,因舞时各套路之间的过渡动作为“摆手”而得名。摆手有单摆、双摆、上摆、下摆、竞摆、回旋摆、插花摆等形式。舞时,双手要随着脚步摆动,左手左脚,右手右脚,手脚成同步运动,摆手高不过肩。人们在锣鼓点的指挥下围成圆圈,或对列两排,男女相携,翩跹起舞,击鼓鸣钲,舞蹈歌唱。唱歌一般由“梯玛”(老师)领唱,群众和声。人们跳摆手舞往往要通宵达旦,甚至连跳一两天,因此,人们称它为土家族的“狂欢节”。

摆手舞还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舞参加者多达于人万人,主要用于隆重的祭把仪式,每三五年举行一次,其舞蹈以出证打仗、刺杀、对阵等象征动作为主。小摆手舞规模较小,一般是百数十人,一般在节日喜庆活动时跳,多是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有的地区还在暮春三月夜间举行。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有反映农事活动的砍火渣、挖土、烧灰、耕田、撒种、薅草、插秧、打谷等动作;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扫灰、水牛打架等动作;有反映狩猎生活的跳蛤蟆、磨鹰展翅、拖野鸡尾巴、跋山涉水、围猎撒网等动作;还有反映宫庭礼仪的,如土王宴会舞等。舞蹈动作简洁精炼,生活气息浓郁,舞姿舒展大方,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

届时,男男女女,身披“西蓝卡卜”(花被面),举着龙凤大旗,扛着鸟枪、齐眉棍、梭镖、吹起牛角、土号、喷呐,点响三眼铳,聚集于摆手堂、坝。然后,由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执铜铃司刀的梯玛主持祭司仪式,跪拜“八部大王”,高唱《敬神歌》。敬神完毕,顿时锣鼓喧天,歌声动地,男欢女乐,舞姿翩翩,气氛非常热烈。正如清末土家族贡生彭施锋的一首竹枝词描写的那样:“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活动一般在元宵节前举行,也有在三月、五月或六月举行的;有的姓氏仅仅进行一个夜晚,有的姓氏要进行三个、五个或七个夜晚。《摆手歌》是摆手活动时所唱的一首神话史诗,它篇幅宏大,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唱人类创造世界。先唱张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

接着唱一女子吞了仙桃仙花,生下八子一女。第二部分唱民族大迁徙。描述了土家族先民长途跋涉,踏过万水千山,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土家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第三部分唱土家族人民和当地苗、汉兄弟一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况。从一月唱到十二月,逐月唱出土家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形。第四部分唱几首长篇叙事诗。有《将帅拔佩》、《百果嫲妈》、《梁家祖先》、《日汗岩地开岩》、《着巴嫲妈》等。摆手歌在土家族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集中表现了上家族文学的特色。土家人唱“摆手歌”, 要唱一些即兴抒情的短歌,如:

打起锣鼓闹嚷嚷,嗬嗬吔,吔吔嗬! 爵主爷爷坐中堂,嗬嗬吔,吔吔嗬! 老者敬神添福寿,嗬嗬吔,吔吔嗬! 少者敬神日安康,嗬嗬吔,吔吔嗬!

跳摆手舞时,还有一些极富情趣的关于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五谷蔬菜和各种生产工具的盘歌,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传授了生产、生活知识。如《盘花》:

大干三年结个瓜,那是一朵什么花? 三岁孩子背娃娃,那是一朵什么花? 两人要去走了他,那是一朵什么花? 半夜起来走娘家,那是一朵什么花?

天干三年结个瓜,那是一朵柑子花。三岁孩子背娃娃,那是一朵枣子花。两人要去走了他,那是一朵桃子花。半夜起来走娘家,那是一朵核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