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

四川东南部的秀山县,毗邻贵州,接壤湖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秀山花灯就诞生在这里,故这里早有“花灯之乡”的美誉。

秀山花灯是一种春节期间人们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过去,秀山有“花灯不出寨”之说,也就是说本寨的花灯技艺下传出寨,所以每个寨子的花灯都有自己的绝招。春节期间,全县有数百个花灯班子表演。每到夜晚,花灯班子就打起灯笼,前有狮子灯开道,后有龙灯紧随,敲锣打鼓,走村串寨, 以表演的形式拜年。花灯班子一到,家家户户热情接待花灯客,胜过招待至亲好友。

花灯班子信花灯神。每年正月初一夜晚,花灯班于要在灯堂祭祀花灯神之后才能出灯。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跳完最后一盘花灯后,花灯班子要敲锣打鼓,点燃一堆篝火,举行“送灯”(或叫辞灯)仪式,过后才能收灯。

花灯班子出街表演的时候,由两人用竹竿桃起两盏五颜六色、光彩夺目的吊吊灯,一盏叫金花,一盏叫银花。这两盏灯做卫精致、考究,六片花瓣雕花镂空,垂挂着各色花絮,灯面为红绿蓝白四色相间,贴有“喜鹊闹梅”、“牡丹双蝶”、“春耕图”,“鲤鱼跳龙门”四幅图案,灯的中间点蜡烛, 光彩迷离。这两盏灯,行进时开道,演出时照明,是光明、快乐、吉祥如意的象征。

每次演出,人们先唱《送灯词》:“正月里来正月正,锣钹牵来万盏灯, 开门迎接花灯客,吔嗬咿,十里山寨笑盈盈。”唱完,灯哥花妹便出场表演, 表演时完唱《看灯》,由“掌调师”领唱,众人唱和,祝愿乡亲们吉祥如意: “老年人来看灯,头发白了要转青,耳朵聋了听得见,牙齿掉了能重生。姐姐妹妹来看灯,桃花绣朵更精灵,挑得龙来龙显爪,绣得虎来虎现身。教书先生来看灯,转回家中教学生,教得学生高中举,入学中举点翰林。庄稼老汉来看灯,转回家中办阳春,办得稻谷堆满仓,办得黄豆遍坝金。”接着又唱《祝贺词》.祝贺主人家新年添喜,行礼拜年。唱《开财门》,祝愿主人家人口兴旺,财源茂盛。唱《送寿月》,祝愿老人健康长寿,阖家安康。表演结束,告别主人家时,主人要给贺年“红包”,花灯班子最后唱《谢主》。

花灯舞分“单花灯”和“双花灯”两种。单花灯是“一旦一丑”,双花灯是“两旦两丑”。在一般情况下只跳单花灯,即一旦一丑两人表演,其他人“和声”伴唱。旦角叫“么妹子”,又叫“花妹子”,多为男扮女装。旦角扎假辫,包头帕,系花裙,穿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拿花巾。丑角叫“赖花子”,也叫“花子”。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 右手紧握大蒲扇,一张方桌当舞台。花子先上八仙桌,借故以道白方式请么妹子上八仙桌,么妹子应声而出,登上八仙桌。花子的动作朴实大方、诙谐有趣,以“风摆扬柳”与“矮子步”为基本步伐;么妹子的动作则是庄重乖巧、优美和谐,以“单推磨”、“单摆柳”为基本舞蹈形式。花子舞蹈时, 半蹲身子,以矮桩为基调;么妹子婷婷玉立,回旋律动。这两人一高一矮, 风趣幽默,给人以深刻印象。双花灯一般在院坝中表演,有时是两旦四丑同时表演。花灯舞汇有 220 多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扫地莲花”、“蜻蜒点水”等,表演细腻,形象优美。

花灯的唱词,内容丰富,反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男女爱情、历史故

事、生产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涉及的面十分广泛。

花灯的唱腔讲究字正腔圆,花灯的曲牌有 400 多个,一般是两个或四个乐句为一个单句段。歌词以五字句和七字句居多,衬词轻快活泼。花灯调分正调和杂调两种,杂调生活气息浓厚,是花灯的精华,如《黄杨扁担》:

黄杨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柳州。人说柳州姑娘好,个个姑娘会梳头。大姐梳个盘龙卷,二姐梳个插花纽。只有三姐梳得巧,梳个狮子滚绣球。

花灯调的唱腔都很优美,婉转抒情。表演时,观众往往也随着演员一起唱和,情绪十分高昂。

至于花灯班于的人数,在它的唱词中已有明确交待:“灯哥灯妹跳花灯, 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么哥么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

秀山花灯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坛,尚无定论。单以花灯中的唱词来看,就有“灯是灯,灯是灯,灯由何处起,灯由何处生?唐王设下花灯会, 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只留两盏到如今。”这是说花灯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又如“⋯⋯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民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留下两盏到如今。”这又是说花灯起源于宋代的说法。还有“灯由唐朝起,灯由宋朝兴”的说法。据有关专家考证,秀山花灯起源于古代汉族民间,当时叫“灯儿戏”,后来吸收了土家、苗族的文艺精华,逐渐发展成当今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