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歌善舞的傈僳人

傈僳族是一个富有诗歌天才、喜爱唱歌跳舞的民族,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常说:“盐巴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傈僳人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聚会,还是盖房子、打猎,或是播种、收获,都离不开歌舞。朋友久别重逢,兄弟姐妹别后团聚,都要饮酒唱歌,唱别后的相思、重逢的欢欣,歌声轻松而欢快。傈傈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要唱歌跳舞,唱求婚、唱怀念、唱誓言,歌同幽默而含蓄;人们耕作收获要唱歌,唱心中的喜悦,唱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藉以振奋精神、解除疲劳、增添乐趣。农忙季节过后,只要芦签一响,人们便聚集在山坡上、田野里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最为奇特的是,过去傈僳人打官司或调解民事纠纷也要唱歌,原告甲歌控诉, 被告用歌辩解,裁决人用歌询问和判决是非。

每当秋收过后,特别是在办喜事的时候,或是在火把节、春节的欢乐时刻,傈僳人民喜欢跳“踢脚舞”,每每是通宵达旦。

“踢脚舞”是傈僳族自娱性传统舞蹈,民族色彩十分浓厚。跳时,以火塘为中心,男男女女围成圆圈,或手拉手,或手搭肩,曲膝、扭身,双手上下左右摆动,用力跺脚,翘脚。跳舞时甲“的里图”(短笛)或葫芦签伴奏, 人们随曲调的变化而改变舞蹈的脚式。“踢脚舞”粗犷奔放,时而后跃轻快, 时而优美舒展,表现了傈僳人淳朴的性格。

葫芦笙是傈僳族人最喜爱的民间乐器。关于葫芦笙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古时候,有老两口生了五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两位老人孤苦零仃,日子难熬。后来,老阿爸用五根慈竹做管,又把金竹削成薄片装进五根竹管里,老阿妈把五根竹管装在葫芦上,就这样做成了一个葫芦笙。老阿爸捧起葫芦笙一吹,五根竹管一起发出不同的声音,像五个孩子向他唱歌。有了葫芦笙后,两位老人不再感到孤单了。打这以后,每年七月收完包谷后,老人就取下葫芦笙吹调子,前三个调子是吹给五个儿子听的,随后才吹自己听的调子。直到现庄,傈僳人吹葫芦笙伴舞时,都要先吹伤心的调子,舞步也是慢慢地反起跳,寓意怀念过世的人们。吹完伤心的调子后, 再吹欢乐的调子,这时舞步也变得灵活有力,“咚咚咚”地顺着朝前跳着走, 寓意傈傈人民齐心合力,一起去争取过好日子。

“口弦”是一种用竹片或薄铜片制成的簧乐器,有一片式、二片式和三片式三种,最常见的是三片式。这种乐器颇受傈僳族青年男女的喜爱,演奏时,将口弦放在唇边,用手指拨弹,弹者的口形时大时小,口时微张又时微台,巧妙地予以配合,口弦借不同的口形发出不同的共鸣,奏出美妙的乐音。口弦的声音虽低,但音调鲜明、节奏动人。

“木叶”,傈僳人称力“帕兹麻”。吹木叶是傈僳人一种十分古老的自娱形式,信手摘取一片树叶(以红椿叶为最佳),放在唇边即能吹出各种曲调,可为歌唱者伴奏。傈僳族青年男女常用吹木叶来倾吐爱慕之情,诉说怀念之意。友人相会,也可用此表现相互之间的问候。木叶所奏曲调,清脆悠雅、优美动人、情意隽水,令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