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转酒·坨坨肉·酸菜汤

在四川凉山彝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俚语: 一桶酒不出名,一碗酒能出名;

一头猪不出名,一坨肉有了名; 一背菜不闻名,一碗汤传美名。

的确不错,凉山彝族的酒香、肉香、汤味美。

酒在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处处、事事都离不开酒。人们宴客要喝酒,议事也要喝酒;高兴时喝酒,愁闷时也喝酒;婚丧嫁娶要喝酒,驱鬼消灾还要喝酒。真可说,大小事情都喝酒,男女老少部爱酒。彝族人民用美酒敬英雄、祝胜利、解冤仇,结友谊、饯别离、敬鬼神。彝族俚语说:“蠢见酒聪明,怯见酒勇敢,吝见酒豪爽”,足见彝胞爱酒之深。

彝族人在赶场购物、探亲访友、节日聚会、歌舞联欢时,常以酒交流感情。彝胞饮酒不大选择时间地点,也不需摆多少美味佳肴,在路边、街旁, 田间、河畔,不用桌凳,无论男女,都是席地而坐,以酒会友。就是不相识的人也可围成一圈,你一口,我一口,依次轮流把酒碗传递。传递时要一只手端碗。另一只手伸到前一只手的腕部,以示尊敬。因为喝时把酒碗转圈传递,故称“转转酒”。

关于彝族爱喝“转转酒”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 在一座山里有汉、藏、彝三家人,毗邻而居,和睦友好并结拜成兄弟,汉族为大哥,藏族为二哥,彝族为么弟。每逢节日,三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过节。有一年,幺弟种了许多荞子,因风调雨顺,荞子大丰收,磨了许多荞麦面请大哥、二哥吃。因没有吃完;待第二天再吃的时候,养麦面变成了喷着浓香的水,舀起一喝,醇香可口,幺弟请大哥、二哥来喝,人人歉让,谁都舍不得多喝,把酒碗递来递去,从早晨喝到黄昏都没有喝完。这时,突然天上一道金光闪过,飞来一位老人,对他们说:“你们尽量喝吧,只要人勤快,喝完了还会有的!”说完,老人就和他们坐在一起喝起酒来,他们几个开怀畅饮,酒碗在他们之间转来转去,直到都喝得酩酊大醉,碗里的酒还是满满的。他们后来才知道,这位天上飞来的老人是“幸福之神”,因为有酒喝,幸福之神也留在彝家不走了。

“转转酒”还有调节纠纷、化敌为友的特殊功能。彝族谚语说:“仇恨因酒引起,纠纷由酒解除。”解放前,如彝族内部发生一般纠纷,常请诺合

(黑彝,凉山的主要统治者)家支的头人“德古”或“苏易”出面调解,只要输理的一方向赢理的一方敬酒赔礼,纠纷即可得到平息。

彝族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汉族有客人到家,总是先倒一杯茶,以示尊敬和欢迎;彝人有客人至,要先倒一碗酒,以表盛情。有时,彝族还以“坛坛酒”待客。所谓“坛坛酒”是一种用玉米、高梁、荞子等杂粮为原料并配以 10 多种中草药后,装入坛内酿造的美酒。客人到了,主人便捧出酒坛,开了封口,注入满坛冷开水,用弯形竹管或麦杆插入坛内, 供主客双方吸吮。这种酒虽不能与玉液琼浆媲美,但也醇香可口、营养丰富, 还可以预防、治疗许多疾病,是接待贵客时筵席上的佳品。

“有酒便是宴。无酒不成席。”彝族人民认为,在宴席上,在联姻时, 酒是不可缺少的彩礼。每当冬春农闲之际,在碉楼高耸的寨子里,在山路崎

岖的小道上,不时都可以看见背着酒坛到新娘家送礼酒的人群。嫁娶的良辰吉日,更是酒飘香、歌飞扬,为婚礼增添许多欢乐气氛。

彝族在丧事中也离不开酒。哪家有人过世,前去悼唁的人都要送吊丧酒。吊丧者在未迸丧家大门之前,先在痛哭;进丧家之后,丧家即以酒接待吊丧的客人;客人痛哭之余,乃作歌赞颂逝者光辉的一生。入夜,在靠近灵堂附近的场坝上,人们摆上坛坛酒,燃起簧人,除亡者的妻室子女守灵外,亲戚朋友和宾客们都去场坝上围着簧火一边喝丧酒,一边唱丧歌、跳丧舞,通宵达旦。

每逢年节,彝家姑娘常抱着一坛酒,坛内插上几支麦管或金竹站在门口, 逢人便劝酒,不喝酒不准通过。喝过麦杆酒的人都说:“甜不过彝家的养子酒,美不过彝人的心灵。”

酒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使用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出证时,喝酒表示视死如旧的决心;被怀疑时,喝酒表示自己的清白;双方言归于好、不计前嫌时,喝酒表示双方的诚意;还可用喝酒表示遵守信义、联络感情。彝族常以饮酒盟誓,故有“牛皮血酒誓心同”的诗句广为流传。盟誓时,先将一头牛打死,剥下牛皮用木棍撑起,盟誓双方从牛皮下钻过,然后同饮鸡血酒。所谓“鸡血酒”,就是先把酒倒进碗里,将一只大公鸡杀死,将血滴在酒中, 盟誓双方高举酒碗(杯),发过誓言后,将血酒一饮而尽,以示联合友好、永不变心。诸葛亮与孟获喝血酒的事,是彝区传颂的故事。1935 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大凉山时,刘伯承将军曾和彝族果基家头人小纽丹在彝海盟誓,使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坨坨肉”是凉山彝族传统风味佳肴,久负盛名。彝族人民常说:“举行婚礼的二天,没有说错、骂错的话;欢度年节的三天,没有吃错的坨坨肉, 没有喝错的转转酒。”

“坨坨肉”是彝族人民招待贵宾的佳看。四川凉山彝族群众,喜欢选用本地 20 斤左右的乳猪,宰杀除毛后,在火上翻烤熏烧,切成二至四两一块的方块状再放入锅内煮熟。因四川方言称“块”为“坨”,所以靠近彝区的汉族称其为“坨坨肉”。

煮肉时要注意火候,不要煮得太久,煮久了便成了炖肉,腻人又不好吃; 火候不够,肉未熟也不能吃。所以说:煮“坨坨肉”还需有点手艺。

“坨坨肉”的烹饪法有三:一是将乳猪肉烤烤退毛后洗净,切成方块, 用水煮熟后捞出晾凉,再放进木盔中,加上盐、花椒粉、辣椒粉、木姜粉、蒜泥等佐料,搅拌后即可食用;二是将乳猪整个煮熟,然后切成小块,加入上述佐料即可入食。三是煮成酸菜连锅,即先将羊油熬化盛入木盔中,再将块盐和石头烧红,放进羊油中后,立即盖严盖子。片刻,将羊油、盐倒在用酸菜汤煮的坨坨肉锅里,再加上上述佐料搅拌。用这种做法做出的坨坨肉肉鲜、酸菜汤美。

在彝族的传统风味佳肴中,还有一个名菜——“酸菜汤”。彝胞喜吃酸, 吃饭不离酸,宴客不离酸,婚丧酒席不离酸。酸菜以青菜为主要原料,洗净后放入坛内泡水发酵变酸即成。酸菜汤佐坨坨肉制成的佳肴,香味浓郁,味道别致,独具一格。酸菜汤还具有驱寒、祛湿、调味、促进食欲、增强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