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筒酒·郫县豆瓣

古时,郫县不仅是古蜀国的国都,而且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地方特产, 如郫筒酒、郸县豆瓣等。

什么叫郫筒酒?郫筒酒是怎么酿出的呢?据清代同治年间的《郫县志·政迹》载:“山涛晋初为郸令,常刳竹筒酿酪酝酒,郫筒之名由是而起。”比较详细的说法是仇兆鳌注引《华阳风俗录》云:“郸县有竹筒池,池旁有大竹,郸入到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郸筒酒。”在民间流传着郫筒酒的生动传说:

魏末晋初,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到郸具做了县令。一天晚上,他在花园内发现有一圆,一方两口井,感到奇怪。师爷说:“这两口井是早先古蜀国人为怀念鳖灵夫妻来于井里而挖的,称为鸳鸯井。在方并中打水,圆井的水动;在圆井里打水,方井的水动。”山涛一听有趣,叫衙役试试,果然如此, 而且打上来的水香气扑鼻。山涛叫人舀了碗井水倒进酒罐里,马上有一股香气从酒罐中飘出来,再一喝,比京城的酒还香。从此。山涛就夭夭在这里用井水勾兑酒喝。

一天,山涛去乡下,忘了带酒。在路上他看到老汉、老婆婆,大嫂、娃娃的手中部各自拿了一节竹筒,觉得稀奇。师爷回答:“老汉拿竹筒装的是水烟;老婆婆卞的竹筒尾用来装菜油的;大嫂拿的竹筒是用来装荷包蛋送给丈夫的;小娃娃拿的竹筒是用来装尿,好拿回去肥田的。”山涛听后受到启发,再下乡就叫人把勾克好的酒装进竹筒,走一路喝一路,感到比碗装的酒还要清香。不过,装了几次后,清香味就逐渐没有了。

山涛想出个点子:叫人把水井边长的大竹钻个洞,把勾兑好的酒灌进竹筒中后,洞口用芭蕉叶塞好。过了一天一夜,锯下竹子,扯开笆蕉叶,一股别有风味的清香飘出来,连衙门外过路的人都闻到了,纷纷来看用竹筒酿的酒。山涛派人把竹筒酒送给京城的朋友。获得朋友的夸奖好评,称之为“山公酒”。由于是用郸县的竹筒装的酒,所以人们普遍称之为”郸筒酒”。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做家常便饭少不了一样调味品——豆瓣,尤其数“郸县豆瓣”为最佳。如做家常肉丝千张、牛肉未炒芹菜、毛肚大锅、青豆烧鸭条、家常热味时子、粉蒸牛肉、魔芋烧鸭、炒野鸡红、大蒜烧鳝鱼、干偏鳝鱼丝、家常鳝鱼、豆瓣鱼、豆瓣时子、豆腐鱼、麻辣豆腐、家常豆腐等菜时, 都离不开”郸县豆瓣”。特别是做回锅肉、盐煎肉、烧家常豆腐、豆瓣鱼等, 更是离不开“郫县豆瓣”。无菜时用豆瓣下饭,也是很可口的。豆瓣在烹调中起着调味、提色、压腥气等作用。

“郸县豆瓣”主要用葫豆瓣、辣椒、盐等精制而成,但它的选料和工艺独树一帜。“郫县豆瓣”的辣味重、油润鲜红、辣椒块大、回味香甜,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它的香味醇厚,但没有加一点香料:它的色泽油润,却未加任何油脂,主要靠原料优良和加工精细才达到色、香、味俱佳的标准。

“郫县豆瓣”制作的历史不短,在清代道光年问,郸县就有了几家豆瓣作坊。经过 100 多年的革新提高,其制作工艺日益完善,到三四十年代已闻名全川。新中国成立后,“郫县豆瓣”得到大力发展,年产量达到数百万斤, 近年来,由于川菜走向世界,作为配套原料的“郫县豆瓣”也随之行销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