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节日——藏历年

藏历年,藏语叫“本达洛萨”,又称“洛萨节”。

盛大的节日——藏历年 - 图1除夕的前两天,各家各户室内外都要扫尘,清除烟尘;人们梳辫理发, 换上新卡垫,贴上新年画;在灶房正中墙上,要用于面粉撒上“八吉祥徽”, 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 ”字图案。除夕夜,家庭主妇首先要准备好第二天清早的引人柴。藏族同胞认为,初一早晨起来生火的人,如能一口气把火吹燃,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全家万事如意。

藏历正月初一到初七为过年节,是藏族同胞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初一这一天,有些地区要在屋内(有钱人家则在经堂内)放置五谷的盆盒内插上带穗的青稞、小麦,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有些地区则在屋中央插一用彩绸扎饰的雕翎箭,以示吉祥。有的地区则用哈达捆扎一束青棵,挂在厨房的梁上, 在屋门上方粘以牛毛和酥油,祈求来年牲畜兴旺、粮食丰收。藏年除夕夜, 人们都要守岁。第二天天不亮,妇女们便迅速起床,争取第一个赶到河边(或泉边)去背水,谓之争水。第一名“抢”到的水,被称之谓“头水”,人们视为“金水”、“吉祥水”。藏族同胞认为此水格外清新、圣洁,喝了此水可以祛病延年。最先到达背水地点的妇女,要在河边、或泉边)树枝上挂些羊毛,还要撤青稞、点藏香,象征在新的一年里,牛羊兴旺、五谷丰收。初一到初二(有的地区是初一到初三),家家闭门欢聚,不走亲访友。初一早晨,一家人身穿节日盛装在一起进餐,食物十分丰富。阿坝州农区藏族同胞, 初一吃早饭前,要先喝一碗由青稞酒、糌粑、酥油、奶渣混合成的“酒汤”, 其味极为鲜美。牧区的藏族同胞于初一早晨,每人要吃一碗掺有人参果、牛肉和糖的酥油汤。初二或初三,邻近的亲朋好友就相互请客,互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的意思),互赠“哈达”,表示良好的祝愿,并用早已备好的青稞酒、牛羊肉和各式各样的糕点宴请客人。客人吃毕,须揉一团糌粑, 内包酥油,随身带回,忌空手而归。

南坪县白马藏族聚居区,每逢藏历正月都要跳“咒巫”,当地汉族称“咒巫”为“十二相舞”,其实它并非 12 生肖的动物舞蹈,而是指狮、虎、豹、

龙、牛、羊、豕、凤、鹏、大鬼、小鬼、“丑莫”(地母)等 12 种面具。舞蹈前,人们要竖立起一杆绿底、红黄镶边的山神旗幡,旗幡之上画着

的山神形象为:赤身裸体,肩护虎皮,腰挂三角形虎皮以遮羞,右手挥舞象征神权和军权的石斧,左手捧一裸体婴儿,象征保护氏族的生殖繁衍。双足各踏着一个横躺着的辫发、裸身、布裙小人,表示镇压战俘和邪魔。山神头戴一顶骷髅串花冠,披发怒目,龇牙咧嘴,状极威武狰狞。旗幡之四角各画一精灵,象征该山神降伏山精野怪,震慑四方。

“咒巫”这种跳神舞蹈,由 12 个村民各戴面具表演。面具虽有 12 种,

但只跳 1 种动物的舞蹈:一是凤舞;二是猴子舞,有猴子的舞蹈动作,但无猴子的面具;三是小鬼舞,但模仿的却是山羊的动作:四是播种舞。这些舞蹈是逐渐由寺院流向民间的,为年节增添了不少情趣。

年节期间,寺庙也要举行盛大的活动。入夜。寺庙内张灯结彩,佛堂经堂开放,供人瞻仰、朝拜。寺院还组织力量,在寺内外表演“跳神”,以示庆祝。初七以后,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到寺院“转经”,在正月十六的晚上之前,每人必须转足 300 次。正月十五的夜晚,寺院举行“摩朗会”(即酥油灯会,亦称花灯会)。“摩朗会”之前,寺院早已精选出一批心灵手巧

的僧人,用酥油拌以各种鲜艳的颜色,塑制成千姿百态的酥油灯和酥油花: 有象征吉祥的花果、野兽,也有罗汉、仙女。入选塑制酥油花的僧人,均把参加此项活动看成是对佛或神呈献虔诚之机缘,也看成是一场比聪明、智慧和技艺的大竞赛。每个塑制者都会拿出看家的本领来精心塑制,精心塑制的每一作品都造型逼真,异彩纷呈。正月十五的晚上,寺庙内灯火辉煌,各式各样的酥油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都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前来观灯的人络绎不绝。朝拜的人熙熙攘攘。忽然,长号齐鸣,钹声震天,戴着各式各样面具的喇嘛,踏着鼓点,在明亮的灯光下跳神,热闹空前。正月十六,寺院的喇嘛再次化装成各种角色到广场跳神,围观者人山人海,节日活动进入高潮。正月十七,来自各地观光的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年节庆祝活动到此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