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日人的葬俗

沪沽湖畔盐源沿海乡纳日入,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丧葬仪式也有别于其他民族。

纳日人死后,家人立刻用柏杖烧水,由两个男子用九碗水给死者洗尸(女尸则用七碗水),而后在死有口中放一些碎银和酥油,在耳朵上、鼻子上也抹些酥油。接着由几个因吃了酸里马酒而微醉的男子将尸体捆成盘腿而坐的姿势,双手合抱一根一尺五寸长的柏树棍,手指抵住下颚,然后用一块白布或青布盖住尸体,殓入一方形棺木中。棺木前放一小桌,桌上点燃一盏小清油灯,供上核桃、梨子、苹果和一碗饭、一块肉。

凡长辈逝世之后,遗属男不戴帽,女不包头帕,斤把散发用麻扎好。进灵堂者,无论男女都要赤脚,表示对死者的悼念。

若是母亲去世,在停丧期间,晚辈妇女一天要哭三次,每次哭诉的内容都不相同。早晨这样哭诉:“妈妈呀妈妈,往日天不亮,清晨鸡鸣时,您催我们去劳动,可是今天清晨啊,妈妈呀妈妈,公鸡依然啼呜,却听不见您慈祥的呼唤声,听到的只是儿女们的哭诉声,听到的只是晚辈们的哭诉声!妈妈呀妈妈,您走了,您丢下我们独自走了!”傍晚则是这样哭诉:“妈妈呀妈妈,注日我们劳动归来。热烘烘的火早已点燃,热腾腾的饭早已煮熟,香喷喷的菜早已烧好。一家人团团圆圆,同桌共餐,饭香菜香,有说有笑。可是今后啊,妈妈呀妈妈,我们劳动归来,火塘是冷的,锅是冷的,米是冷的, 菜是生的。再看不见您慈祥的面容,再也吃不到您煮的香喷喷的饭菜。妈妈呀妈妈,儿女们多孤单,儿女们多可怜!”临睡前则是这样哭诉:“妈妈呀妈妈,往日的夜晚,宠里的鸡静静地睡了,栏里的羊静静地睡了,林中的鹿子静静地睡了,可是您还未睡,要招呼儿女们睡了以后您才上床。可是今晚啊,妈妈呀妈妈,您温柔的呼唤声没有了,只有儿女哭妈声,只有儿女的抽泣声。”

在火化尸体的前一天晚上,由两名妇女为两个同岁的男青年包上青布头帕,并为他俩用青蓝线编一根假发辫,辫子一端束在他门的头帕内,另一端垂于身后。还要给他俩穿上拖地长的百褶裙,再用帕子把他俩的脸盖住,之后,把他俩牵到灵枢前,绕灵柩跳三圈锅庄舞。这时,除死音家属外,其他宾客无论男女都围着簧火跳锅庄。据纳日人说,这样,一是表示最后一次与死者共舞,二是表示为死者送行。

如果死者是未订婚的青年男女,就在死者灵枢前放置供品的桌子腿上栓一只鸡。死者是男性即拴母鸡,死者若是女性则拴公鸡,这是一种用鸡陪祭的礼仪。

在火化尸体的那天清晨,主人家首先鸣放火药枪三声,以示葬仪开始。之后,便由四个男青年抬着灵柩,家属及送葬的亲友排成长长的队伍紧随其后,送死者去火葬场。苫死者是母亲,则由最小的女儿背着竹篮和供品,去往本村寨的人葬场。途中,背篮的女孩不得回头望,若回头看了,“鬼魂就会附体”。到了火葬场后,四个男青年抬着灵枢绕火化死者的干柴堆转二圈后,将灵枢放在柴堆上,抽出灵枢的底板,使尸体盘坐在柴堆上,然后将棺材劈碎,随同木柴一起烧掉。若死者是母亲,晚辈妇女们则痛苦地哭诉:

妈妈呀妈妈。

您奶一口饭一口把我们喂养大,

您屎一泡尿一泡把我们抚育大, 您背上背怀中抱把我们带大。 为儿为女,

您苦够了, 您累够了。 妈妈呀妈妈, 我们长大了, 您却老了。

该过好日子的时候来了, 您却离开我们走了。

天,

您看不见了! 地,

您看不见了! 妈妈呀妈妈,

我们多么希望您长寿百岁。我们要好生侍奉您,

可是,你却离开我们走了! 想好生侍奉也无法侍奉了。妈妈呀妈妈,

妈妈呀妈妈!

哭毕,家人把干柴点燃。火点燃后,任何人不得再哭,只是要向火里洒少许的酒,丢少许的肉食和布条作为殉葬品,以示死者以后有酒喝、有肉吃、有衣穿。

尸体火化之后,要捡死者头部和臂部小骨一块,装进小瓷坛内。若小瓷坛无盖,可扣一瓷碗当盖。其余的骨灰就地挖一土坑埋葬。小瓷坛按照死者辈份排列在家族公共墓地。墓地一般设在岩洞或大材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