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声声悠扬处

羌笛,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芜笛。唐代,王之涣在《凉州词》中曾留下这样的名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此诗中我们可以得知,羌笛早在唐代已广为流行了。

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吹奏的乐器, 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 羌笛声声悠扬处 - 图1” (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四个音孔,到公元前 1 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 77 年——37 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关于羌笛的演变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这样的记述:

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之当羌笛声声悠扬处 - 图2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津,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

当今流行在四川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羌笛,是一种六音阶的双管竖笛。管身用岷江上游高山特产的油竹削成,状如方筷,长约 15—20 公分,有小指般粗细,笛之两管并列,以细线捆扎,竹簧插入两管之一端,竖吹。一般都是独奏,羌族人用特殊的“鼓腮换气法”不断地吹奏,音色柔和纤细,悠扬而婉转,是抒情达意的自娱性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