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山与转山会

跑马山位于康定城郊、折多河畔、五色海旁,其山势陡峻,风景幽雅, 苍松翠柏满山,山花绚丽多姿。跑马山藏语称“登妥拉”,“登”意为厚褥子,“妥”意为上面,“拉”意为山,“登妥拉”意为山上的绿草如铺上厚褥子一样。

跑马山海拔 3000 米,登此山顶极目远眺,只见群山如涛,汹涌起伏,层峦叠嶂,如诗如画,雪峰熠熠,直插蓝天。俯视炉城,三山环抱,二水汇流, 一幢幢古式小楼,一座座藏式平房,典雅怡人,朴实无华。山后的五色海, 碧波荡漾,五彩纷呈。特别令人神往的是跑马山上的云彩,有时像一条洁白的纱巾,轻轻束住山腰;有时像一朵朵白莲,飘游在大海般的蓝天;有时像轻纱遮面的少女,依偎在跑马山的胸前。

如今,跑马山已兴建起第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高山公园。园内苍松翠柏拔地撑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楼、廊、亭、塔别具一格,典雅多姿;“吉祥禅院”殿字嗟峨,熠熠生辉;凌云白塔,直刺苍穹,气势雄伟;庙内的泥塑佛像,各具姿态,栩栩如生;以宗教故事为内容的壁画,色彩对比强烈, 人物形象生动,景物和谐交融,生活气息浓郁。庙内有浴佛他,池壁上有九龙蟋绕,口吐清流。池中一尊泥塑佛童盘腿端坐莲台之上,潜心佛事。登“通天梯”南行,过“迎风亭”,可抵达可以鸟瞰康定全城的”飞云廊”。廊长百米,首尾有亭相望,朱柱碧瓦,辉煌耀目。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康定要举办“转山会”。关于“转山会”的来历, 传说是很久以前,有一年春天,明正土司的祖先带着锅庄娃子到“登妥拉” 去打猎。人们夜宿洞中睡得正香时,被一阵悦耳的乐声唤醒。受好奇心的驱使,明正土司的祖先出洞观看,只见五色海子中升起五位美丽的姑娘,环佩叮咚,光彩照人。她们来到草坝上唱歌跳舞,美不可言。明正土司的祖先就把这些歌舞记了下来,写成一书,世代相传。自此,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黎明, 土司就率领娃子们上“登妥拉”念经、烧柏枝,祭祀天神和神女,并叫娃子们依照祖先记下来的歌舞跳锅庄、弦子、踢踏舞,而后赛马,胜者免支应的乌拉(差役)一年,还要发给奖品,输者以糌粑打头,所以此山又名“跑马山”。这一风俗相沿至今,不过,因受宗教的影响,把会期五月十三改为了农历四月初八。

每年的四月初八,康定要举办转山会。转山又称“转八角”,有小转、大转之分。小转是绕着某一寺庙转三圈即可;大转则要绕着康定城转三圈, 以示虔诚。在转山的途中必须虔诚,要口念佛经,凡遇经幡、经堆、塔、神树、佛像都必须从左至右转三圈,之后再以额头触地跪拜。如遇佛像,则以水洒佛,以求除百病、免千灾。四月初八正值冰雪消融、山花烂熳、绿草如茵的季节,又是春耕已毕的衣闲时节,藏族及其他各族人民,都穿上民族盛装,骑上高头大马,带上酥油、糌粑、茶叶、乐器和帐篷,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汇聚在跑马山上。在苍松翠柏之间,人们搭起一顶顶白色帐篷,准备转山转佛。四月初八的早上,人们拿着点燃的柏枝,打着经幡,手捧佛珠、供品,在南无寺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畜两旺。一时间满寺香烟缭绕, 烛光辉煌,钟罄声声,宗教节日的气氛愈加浓烈。

入夜,月光给跑马山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轻纱,一顶顶帐篷如飘浮在海子上的白莲,在绿草坝上,人们燃起一堆堆簧火,藏族同胞兴高彩烈地打起酥

油茶,斟满青棵酒,跳起锅庄舞、弦子舞、踢踏舞,琴声荡漾,歌声悠扬, 把节日的欢乐推向高潮。

夜深了,簧火暗了,一对对情侣悄悄地进入密林中幽会,相互倾吐爱慕之情。

如今,每逢四月初八转山会期间,还要举行文艺演出和各种展览,设立销售摊点,收购土特产,给转山会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