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和索桥

溜索和索桥是羌族人因地制宜在湍急的岷江之上,在高山峡谷之间建造的一种桥梁,它闪耀着羌族古代先民智慧的光芒。

溜索,亦称溜筒,是一种极为古老原始的渡河方法。关于溜索的形制, 清代姚莹《康溜索和索桥 - 图1纪行》卷十五“笮桥”条有如下的记载:

蜀有笮桥。李实曰:笮音作。松潘茂州之地,江水险急,既不可舟,变难施桥。于两岸凿石鼻以索巨其中,往南者北绳稍高,往北者南绳稍高。手足循索处皆有木筩,缘之护手易达,不但渡空人,且有束行李于背而过者。直到解放初期,这种溜索在羌族地区还可看到,有些地区还在使用。

在溜索的基础上,羌人又建造了结构比较复杂的索桥,又称绳桥。在桥的两岸砌石为洞门,然后用几根或十几根手臂粗大的竹索并列,束在两岸坚固的石柱或木柱上,桥的左右两方还牵有几根平行的竹索作栏杆,竹索上铺以木板。

以绳为桥,是羌族的传统建筑艺术,早在汉代羌人的笮部落,即以建笮

(即竹索)桥闻名于天下。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索桥建筑,根据《寰宇记》所载,至少在 1400 年前即已存在了,这是古代羌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关于索桥的起源,汶川县雁门乡还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说:在很久以前,雁门关的一个寨子里有个叫羌石的年轻人,见两岸的人们不能来往,很是着急。有一天,羌石上山砍柴,休息时在一块大石包上睡着了,梦见一位白胡子老汉对他说:“在很远的地方有一座白山,白山上有一棵白竹,你把白竹的种籽采来种上,等白竹长大,就用白竹拧成竹索牵过河,铺上木板,两岸的人就可以来往了。”羌石醒来后,赶忙回到家里,背上弓箭、带着干粮就上了路。有一天他在海子边喝水,看见一条大黑龙要吃一条小白龙,羌石用箭射死了大黑龙。小白龙感谢羌石的救命之恩,从嘴里吐出一颗白龙珠给羌石,说:“你把这颗宝珠带在身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连喊三声‘小白龙’,这白龙珠就会帮助你的。”羌石在白龙珠的帮助下,越过了遍地燃烧的地火,躲过了把石头都晒裂了的烈日,翻过了插入云霄的冰山,最后攀上了白山,采回了白竹的种籽。羌石回家后马上上山播种, 第二天满山就长满了竹笋,第三天竹子就长得齐天高了。羌石很是高兴,请寨子里的乡亲们一起去砍竹子、破篾条、拧竹索,拉到河对岸,再铺上木板, 就这样建成了第一座索桥,后来人们还把羌石所住的寨子取名为“索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