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散牧和农耕

刚刚来到东北的柯尔克孜人,在清政府和客观环境的压迫下并不屈服。他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开拓进取,与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相互交流形成了狩猎、畜牧、农耕三者相结合的特殊的生产、生存方式,写下民族迁徒历史上新的一页。

起初,柯尔克孜族的狩猎生产工具比较落后,仅有弓箭、扎枪和猎刀。一般猎人们无法单独出猎,只能三五成群地捕猎一些仅能维系生存的必需食物。后来采用达斡尔族的“勒勒车”、满族的猎马、汉族的猎枪,便大大提高了柯尔克孜族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反复摸索,总结出根据习性诱捕黄羊、依靠猎马和猎大围捕狐狸、通过伪装射杀大雁等丰富的狩猎经验。早年,柯尔克孜人还从事草原放牧生产。嫩江草原地旷草肥,几十里没

有人烟。因此,柯尔克孜人采取一种随意的散牧方式,把牛马等牲畜赶到草场后,十天半月才派人骑马巡视一遭。只要牲畜不被野兽吃掉是不会丢失的。散牧的牲畜没有栏圈。马和牛离住处较远放牧,奶牛和牛犊靠近住所。民国以后,土匪经常偷抢牲畜,柯尔克孜人才在房前屋后修起了木栏或土圈,看管牲畜。柯尔克孜在长期的畜牧生产中积累了独特的阉割牛羊的独特经验。

柯尔克孜人是在汉族和满族、达斡尔族的影响下开始农耕生产的。最早他们不会用犁,只是用木杈做成笨重的“抬犁”、又模仿兄弟民族,用牛肋骨做成“镰刀”,用柳条筐装土做成“磙子”,加上脱粒用的“连枷”和盖土用的“蒿排”,借鉴火烧荒、漫撒籽、牛踏种子的粗放耕作方法,终于创造了柯尔克孜人在北大荒开辟农耕生产的历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