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与民族博物馆

哈尔滨文庙座落在南岗区东大直街的繁荣地段,与哈尔滨文化公园隔路相望。

文庙建于 1926 年,是中国建成最晚、因而也是最年轻的一座文庙。它不仅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仿古建筑群,也是全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文庙,其占地面积 90 余亩。

文庙由殿堂、两厢、门庑和围墙组成三进院,层次分明,轩昂凝重。前院为棂星门院,中院为大成殿,后院为书厅院,三重正殿均用金黄琉璃瓦嵌顶,配殿分别为青、绿、灰色瓦顶,日光一照,金碧辉煌。

北方文庙很少,其规模更不能与南方文庙相比美。为什么哈尔滨文庙规模如此恢宏,且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呢?这里边有一段情深义重的建庙故事。

20 世纪初,沙俄等外国列强,不断地入侵中国。它们不但在政治上奴役中国人民、经济上掠夺中国财物,而且在文化上和精神上进行殖民思想观念的渗透和影响,如建立教堂,以愚弄中国入,使之听天由命,对侵略者不许反抗等等。面对这种情况,一些爱国爱民志士忧心忡忡。以少帅张学良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倡义并决定在哈尔滨修建一座大型文庙,以祭孔尊孔为形式,弘扬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鼓动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素质, 积极自觉地投入到抗敌救国的供流中去。通过积极的动员筹备,共筹到捐款,

(包括政府拨款)共计白银近万两。然后招慕能工巧匠和民工,建成了这座具有反帝爱国、醒民济世的大型文庙。所以哈尔滨文庙具有一种宏扬爱国主义的特殊意义。关于这一点,文庙院内的建庙纪念碑碑文写得一清二楚。碑文系少帅张学良所题,现在依稀可认,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有趣的是,哈尔滨文庙开的是后门,在全国文庙中独一无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建筑文庙时有一个规炬:文庙建成后,正门用砖砌成墙壁,等到当地人在科举中高中文状元后,回乡到文庙祭孔时,才能通过仪式推倒“状元墙”,从文庙的正门进入。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走正门入院祭孔的。遗憾的是哈尔滨文庙落成后,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了,这方黑土地上再没有出现文状元,所以“状无墙”到现在也没被推倒。

哈尔滨文庙的建筑规格很高,它的棂星门上镶嵌的瓦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这本是皇宫才准用的。还有通往大成殿的雕龙石板,也只有通往皇宫的路才准许用的。这些都可以看出清政府给哈尔滨文庙的破格礼遇。

哈尔滨文庙在“文化大革命”中之所以没有遭到严重破坏,是因为当时这里是某军区驻地,造反派不敢擅自闯入。现在文庙已修缮一新,每天都接待大批游客和朝拜者,大成殿中的孔圣人雕像前香火日盛。它成了哈尔滨市的一大人文景观。

1982 年 2 月,省政府将文庙的 2 所配殿辟为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这样, 参观文庙时又可以了解黑龙江省的民族民俗风情,真可谓一举两得。

博物馆内陈列了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献 400 余件;馆藏民族文物 2000 余件。它已成了黑龙江省民族文物收藏、保护、宣传、展出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同时,每年都接待大量的参观访问者,深受游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