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式舞

勇武、豪放的满族先人在创造驰骋边疆、纵横南北的英雄历史的同时, 也创造了独特的民族艺术和文化。蟒式舞,以其雄壮、矫健的气势和舞姿, 向我们展示了满族舞蹈艺术的阳刚神采。

《柳边纪略》记载:“福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可见蟒式舞因其动作、身形似蟒,故而得名。舞蹈时多以男女对舞,一人领唱,众人以呼“空齐”相合,气势雄壮。

大型的蟒式舞分“九折十八势”九折即“起式”、“拍水”(捕鱼动作)、“穿针”(织网动作)、“吉祥”(欢庆动作)、单奔马”(狩猎动作)、“双奔马”(出征动作)、“怪蟒出洞”(蛇蟒动作)、“大小盘龙”(舞龙戏水)、“大团圆”(欢庆动作)。十八势则包括手、脚、腰、转、跳各三式、肩二式、走一式。这种舞蹈多在重大的年节、婚庆活动时表演,风格豪放、富于变化,节奏明快、场面壮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满族人传统渔猎生活的风采和粗放、骁勇的民族气概。

清代康熙四十九年,57 岁的康熙皇帝曾为皇太后七旬大庆亲自跳起蟒式舞祝寿。此后,蟒式舞引入宫庭,逐渐演化成庆隆舞。后又分文、武两种, 文称喜起舞,武称扬烈舞,各以唱叙民族先世的业绩和表演狩猎、戎马生涯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