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子炕”

生活在黑龙江的满族先人,经历了穴居、半穴居、以木栅和桦皮为屋等居室建筑的发展历史,从清代开始以土和垡子筑墙造屋而居。为适应长达三五个月的冬季取暖的需要,在满族的传统居室中多用土坯砌上“火炕”。在房屋的外间炉灶里打开通道,使热量经火炕走过,再从烟囱将烟气排出。数九寒天时,利用炊火或在火炕一角开洞加烧干柴,把火炕烧得热烘烘的,躺进被窝十分暖和、舒适。

满族传统居室中的火坑早年都是南、西、北三面相连,俗称“蔓子炕” 或“拐子炕”,西炕较窄,多放有炕柜,摆设“掸瓶”及水具等,墙上供有祖先牌位,所以不许随便坐卧。南北两炕又以南为贵,多由老人和客人睡卧; 北炕由晚辈年轻人居处。

在“蔓子炕”的西端,南炕上摆政“炕琴”,叠放被褥;北炕则放置木柜、衣箱。炕上铺有炕席,冬天还用黄泥做成“火盆”,装上炭火放在炕上取暖。此外还有“烟笸箩”,内装烟叶和卷烟纸,是每家日常待客的必备品。天寒地冷的时候,辛勤劳作一年开始“猫冬”的人们,盘腿围坐在炕桌和火盆周围,点上长杆烟袋,在浓浓的烟雾之中谈今论古,颇有一番北方民族农闲时的独特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