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

放河灯是解放前黑龙江地区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种迷信活动今已少见。

关于过去放河灯的景况,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一书中描写得鲜活灵动,妙趣横生。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会,到夜晚河流上开始有人放河灯。河灯各式各样, 精巧好看。有绿叶白梆的白菜灯,有绿地黑道形状溜圆的西瓜灯,有绿叶粉瓣的莲花灯。和尚、道士吹着笙、管、笛、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 在河沿打起场子来做道场,超度那些淹死的亡灵。那乐器的声音离着河沿很远就能听到。

一到黄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人就络绎不绝了。小街大巷,哪怕终年不出门的人,也要随着人群奔到河沿去。先到的就蹲在河沿上等着,可大街小巷往河沿奔的人仍然很多,把街道都跑冒烟了。直到将河沿围得水泄不通。

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无数的河灯便在河中水面上缓缓地漂了下来,当地也有人将河灯放到河里去,让河灯顺水漂到下游去。河灯一漂下来,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成百上千的观众,使河畔非常热闹。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好,雀跃欢呼;大人们则评判着哪只灯做得最漂亮、或最大最亮, 和尚们打着鼓,叮咚地响,嘴里念着经,好像紧急符咒似的,有些和尚吹着笙管笛箫,声音如位如述,婉转悠扬,传出很远。他们祝愿在河里淹死的冤魂怨鬼们赶紧抢着一只灯走出阴间苦海,到阳间转生。放河灯的人都是“河鬼”的亲人,当然也祈盼亲人早日逃脱苦海转世脱生。河灯从上游拥拥挤挤地浮下来,只要无水,就很慢、很稳当。灯光照得河水幽幽地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俨然一种神秘肃穆的景象。

人们认为,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生,挣扎在地狱里非常痛苦,想脱生,阴间大黑又找不着路。这一天如果每个鬼能托着一个河灯,便可得到脱生。所以,人们认为放河灯是做善事,是虔诚地祈求人类无论生死都应幸福的美好愿望。

人们认为,鬼节是鬼投胎脱生之日,所以在这天生的小孩人们都不太喜欢。当月上中天,三星出齐、河灯漂没了的时候,人们便孤寂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