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哈”游戏

满族的民间儿童游戏和娱乐活动,带何浓重的传统民族精神的教化意义。如“跑马城”所展示的南证北战、攻打营盘的戌马生活.“搬砖歌”所历数的满族光人的历上功绩,“跑马占山”所反映的满族先人早年的农垦生活等等,而抓“嘎拉哈”,同样也是满族进行儿童智力和品性教育的一种游戏方式。

“嘎位哈”即野兽腿部中连接腿骨和胫骨的那块膑骨,长方形,有六个面。上下左右可以立住,分别称做“针儿、肚儿、轮儿、坑儿”。玩法又分“抓背式骨”、“抛背式骨”等不同方式。“抓背式骨”,即用鸡毛做成的毽子或布包米粒做成的口袋上抛,然后将扔在炕上的“嘎拉哈”分别摆成针、肚、轮、坑各一样。如抛一次末落下之前翻动“嘎拉哈”而未立住则告失败, 全部翻成四样后,须最后一次抛起毽子或口袋,然后手抓四只“嘎拉哈”, 再将落下的毽子或口袋一起接在手中,即告成功;否则前功尽弃,由对手接抓。这种玩法多由女孩在室内炕上进行。

“抛背式骨”则是男孩子在室外进行的竞技游戏,又称做“打远马儿”。其玩法是“游戏双方各执数枚“嘎拉哈”,先后抛出。先抛者即为靶标,后抛者以击中靶标为赢;如没击中,则输给对方一枚“嘎拉哈”;再先行抛出, 由对方来打。《柳边记略》曾载:“或三或五,堆地上,击之中者,尽取所堆,不中者与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于襄,岁时闲暇,虽壮者亦为之”。可见它是深受大众欢迎的满族传统竞技游戏。

关于抓“嘎拉哈”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金代帝王金兀术, 在少年时不思进取。兀术的父母巧妙地激使他进山打猎,几经苦难析磨之后, 终于取下四种凶猛野兽的腿膜骨,成长为一名勇敢、强悍的年青猎手。后来, 金兀术终于下负父母的期望,继父亲之后成就霸业,受到女真人的拥戴。女真人为了教育后代像金兀术那样出落成才,便让孩子们抓玩野兽的膑骨“嘎拉哈”,从小熏陶和培养一种勇敢、强悍的民族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