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报告列举了十二个理论观点。头三个是:

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

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

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能不讲这三个基本观点。它们是这个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拨乱反正,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恢复和发展毛泽东从《反对本本主义》到延安整风所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个理论的逻辑起点。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所作的一个中国化了的重要概括。毛泽东用这个思想从哲学上武装了全党,使我们党摆脱了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历史决议》)的束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后来有一段时间这个基本观点在相当程度上被抛开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句句是真理”更是走到这个观点的反面。“两个凡是”则是仍未能摆脱这种个人迷信的思想樊笼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①邓小平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③、“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④,并且明确地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这样就从哲学上重新武装了全党,使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3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64 页。

③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21 页。

④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九八二年),第 109 页。

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解释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⑤ “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⑥

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整个进程,都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什么时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讲了,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

邓小平在上海表示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⑦。这当然也是对全国人民的希望。“思想更解放一点”,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前提和先导。

“走自己的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群众路线,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有密切的关系。把这三点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新的解释和阐发。社会主义运动,作为有共同远大理想的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运动,是统一的世界的运动。但是世界发展是不平衡的, 各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各国人良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努力,本质上是各自独立的运动。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人民群众,寻找自己的道路。统一的模式和统一的指导中心,是不能有的。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胜利,来源于从中国实际出发,找到了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邓小平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道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就已讲到:“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① 他在十二大的庄严讲台上更加鲜明地指出:“我们的现优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 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邓小平最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句名言的场合。紧接着邓小平又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①

邓小平还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⑤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243 页。

⑥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31 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6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49、15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37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63 页。

义。中国不以别国模式为社会主义范本,因而不同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共命运。我们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来掌握,由我们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和我们自己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来掌握。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阶段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础的组成部分。不是说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判断,就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科学判断。它是我们在这个历史阶段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所应当依据的实际基础。

最先作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历史决议》中。十二大报告和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都对这个论断有所论述。十三大报告以这个科学判断作为立论的基础,是报告了邓小平的。邓小平批道: “这个设计好。”③十三大闭幕后,邓小平同日本社会党土井多贺子谈话,说到十三大的特点之一,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①。后来,在同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谈到中国过去建设社会主义中“左”的教训时,又总括地说:“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

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离开现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离开特定的国家来谈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离开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谈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容易流入空想,为固定的“模式”框死。提出“中国特色”,提出“初级阶段”,开启了不是从外国模式、一般原则或主观空想出发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创造性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大门。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 1991 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1986 年春季以前提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规划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至少要实行到下世纪中叶的基本路线。正如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所强调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③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经受检验和不断丰富发展。它的提出,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基本经验,否定了盲目追求“纯粹的”“高级的”社会主义、认为很快将要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实事求是地规定了当前和今后很长历史阶段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可以说,它是新民主主义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寻找中国自己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时候,指出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决定了中国不能一步走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先经过新民主主义然后才能进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1953 年党宣布了过渡时期

③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307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58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69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0—371 页。

的总路线,认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周恩来曾作过这样的论述:“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 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①这个时期最初设想大约要十八年,后来过于急促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被缩短为七年。过渡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当时没有能够很好地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探索,反而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相当影响,这成为后来“左”的错误的一个由来。经历过曲折,总结了教训,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建设(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几个依次连接的发展阶段, 显示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