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的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①

十九世纪是中华民族衰落的世纪,二十世纪是中华民族奋起斗争、走向振兴的世纪。

有三个伟大人物,即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二十世纪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其目的,一是要推翻腐败的社会制度,二是要改变落后的经济技术状况。前者是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革命,后者是产业和科学技术的革命。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胜利,但是没有能够改变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所以后来他同共产党合作,转向新三民主义,要走这条新路来取得革命胜利。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宏伟壮丽,令人神往。他想要中国补上西欧把世界其他部分甩到后面的产业革命这一课。由于前一方面的革命尚未成功,这个计划只能停留在纸上。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继承井在新的基础上推进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先是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接着,又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最伟大的革命。这个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社会制度的基础。

1963 年 9 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伺题(初稿)》时,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变了,第一个原因基本解决了;但还没有彻底解决,社会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第二个原因也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要彻底改变,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时间。”他要求我们“力求在一个不大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

1963 年 12 月 16 日,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同志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的时候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于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他还说:“科学研究有实用的,还有理论的。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

这两番话,当然还有他在其他时候和场台说过的许多话,充分说明,毛泽东的革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也包括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两个方面,即除了政治和经济制度这个方面的革命以外,还有一个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来求得实现的产业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宏伟目标。

作为一个哲学家、思想家,毛泽东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思维的辩证法的角度,关心自然科学的基本的和最新的成果;作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从实现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的角度,关心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和它在工业、农业以至于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改造中的

① 本文是提交给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毛泽东与科学”学术讨论会的论文,1993 年 10 月 18 日发表在《科技日报》上。

巨大作用。可惜由于毛泽东晚年在阶级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问题上的失误,他未能领导我们把精力集中到实现他所提出的技术革命和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上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历史发生了新的伟大转折。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的这个历史转折,包括三个环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这也就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革命。在新的革命中,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这个新的革命,是在毛泽东的革命的胜利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是它的继承和发展,包括如邓小平所说的:“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中国人民迈开了走向民族振兴的坚实步伐。这预示着二十一世纪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