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坚持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政策,还是选择使生产力得到较快 发展的好的政策?

为了发展,必须改革,而且是深刻的、带根本性的改革。南方谈话一开头就提出和论述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①的论点。这是关于我们改革的性质的重要论点,说的就是十四大所概括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改革,那时小平同志就曾多次讲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当时报上报道过小平同志的这个观点,曾经引起颇大反响,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以至后来很少被再提及,许多人淡忘了,许多人不知道。南方谈话以后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现在新一卷

《邓小平文选》把当时简单报道过的谈话,整理成篇,收了进来,还收入了许多论述改革的文章。通读全书可以看到,这个观点在小平同志那里的确是一以贯之的,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

(一)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小平同志就已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管理方式,使之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这里面包含了改革,但着意突出他讲改革的革命性质,则是在农民创造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大规模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以后,也就是在新一卷《邓小平文选》中。

先是讲:这几年的农村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①

随着改革发展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改革,在讨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几天,小平同志在同联邦德国科尔的谈话中进一步从总体上指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②。

不久,在同日本二阶堂进的谈话中更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③这个重要命题。

(二)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什么是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呢? 小平同志在随后同坦桑尼亚尼雷尔的谈话《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中

说:“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④第二次革命,就是相对于那一次伟大革命(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阶段的一次伟大革命) 而言的。

(三)为什么有了第一次革命,还需要第二次革命呢?

小平同志接着说道:“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进行改革。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问题在于怎么坚持。“是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78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82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13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34 页。

坚持那种不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的政策,还是在坚持四项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好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①

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我们的改革的历史根据,也深刻地说明了我们的改革的性质。

改革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根本制度的重新选择。

改革是要改掉不能摆脱贫穷的不好的政策,改掉仍然束缚生产力的、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经济体制。这就是说,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

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②

(四)政策的重新选择,最根本的是“三个转变”。这是小平同志作出的概括:“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③

在这三个根本性质的政策重新选择的基础上,还要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进程中,在各项工作、各个地方、各种形势变化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去不断地选择和重新选择各种具体的好的政策。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五)体制的重新构建,就是南方谈话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①。这个“从根本上改变”的论断,1984 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经提出,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理解,南方谈话重新提出,人们才认真去思考和领会。说从根本上改变体制,就意味着不是在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内作一些细枝末节的纯粹量变性质的修补,而是要在体制这个层次上(不是在基本制度这个层次上)来一个质的性质的变化。这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突破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到突破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到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个进程是由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推动的。而小平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观察、思考和把握, 他的一系列有关论述,从 1979 年同吉布尼等人的谈话到 1992 年的南方谈话, 一直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里遇到的仍然是姓“资”姓“社”的问题。传统观念一直认为社会主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34—135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82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6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0 页。

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这有一定的由来和根据,却没有能够经受住长期的全面的历史检验。市场经济在现代被证明是发展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较高的体制和方法。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是坚持传统观念,把它拒之门外,还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把它采纳过来,以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效率和活力?小平同志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在这个问题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六)改革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一个关键问题是放和管的关系。1988 年 9 月,小平同志在听取经济工作汇报时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这

几年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现在是总结经验的时候。如果不放,经济发展能搞出今天这样一个规模来吗?我们讲中央权威,宏观控制,深化综合改革, 都是在这样的新的条件下提出来的。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现在中央说话, 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①

今天我们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的宏观管理,这段话对我们会有重大教益。

(七)放开,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放开,就是让农民家庭有经营的自主权,让集体的企业有经营的自主权,也让国有的企业真正有经营的自主权,有自主权才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开, 就是让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让国外境外资本进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把这一部分积极性调动起来。放开,就要走向市场,让多种经济成分和形式在统一市场中平等竞争,使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改造自己的实现形式,增强自身的内在活力,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使整个经济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子,从一个意义上说,也就是市场一步步放开的路子,一直到确认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即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种新体制要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形式长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建立在以按劳分配和劳动所得为主体,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上。所以小平同志充分肯定“这几年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如果不放,经济发展能搞出今天这样一个规模来吗?”

(八)但是,放开并不等于不要管理。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特点,正是有一套适合市场经济的国家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都是如此,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在不同经济学派影响下,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小平同志说:“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嘛,美国也有计划嘛。”① “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呢?”②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够不要管理呢?应该说,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所进行的控制和管理,相当有效,相当严密,很值得我们借鉴。不要管理,完全自由放任,是小生产的意识和要求,同社会化现代化是不相容的。

在管的问题上,小平同志总是讲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中央要有权威。”“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7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0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64 页。

数。”③中央要制定法律并严格有效地督促法律的实施,要制定政策和措施并严格有效地付诸实施。这是中央的责任,不能放弃责任。中央定了法律、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自然,这里讲的是“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④,不是指合乎中央政策范围内的正当的对策。

另一个方面是,管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绝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⑤。

所以小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既不同于过去的管理,又不是不要管理。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以后, 如何实现这种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正是建立这种新体制并使之健康运转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党正在致力于研究和解决这个重大课题。

(九)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只能沿着改革这条路前进。走回头路,只能回到贫穷落后状态。

正是走这条路,十多年中“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①。活,从根本上说, 是活了社会主义,这正是改革开放的目的。

所以在决定实行治理整顿的时候,小平同志叮嘱:“无论如何不能损害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②。

1989 年风波,小平同志回顾过去,说:“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错了没有?没有错。没有改革开放,怎么会有今天?”③

1991 年小平同志又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总结经济工作的经验,重点放在哪里?“我看还是放在坚持改革开放上。”④

综观新一卷《邓小平文选》反复论述的关于改革开放的基本观点,“改革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又一个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