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样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同经济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 我们在文化方面的目标,我想,可以考虑概括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多样文化。

这个概括突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多样”本身有多方面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讲“一”还讲“多”。经济生活如此,政治生活如此, 文化生活更是如此。“一”是主导,是领导,是指导,不是单一,唯一,清一色。“一”之外还要有“多”。“一”之中还包含“多”。活泼多样的统一,而不是僵死单调的统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和“多”的统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是“一”。有“一”还要有“多”:多种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和外资经济, 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一”中还包含“多”: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多样(过去就有两样: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每一种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实现方式的多样,以及各种公有制经济之间和它们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结合方式的多样。而在统一的市场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和多种成分结合的无数多个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法人,按照法律和市场规则平等竞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也是“一”和“多”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历史形成的,宪法确认的,这是“一”。有“一”还要有“多”:多个民主党派,多种社会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方面爱国人士的多种社会政治力量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也是历史形成的, 宪法确认的。而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统一的法制中,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民主权利,应尽宪法规定的各项公民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一”和“多”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历史形成的,宪法确认的,这是“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也是“一”。有“一”还要有“多”。古、今、中、外,各种各样优秀的文化成果,都要“拿来”,为我鉴赏,为我吸取, 这是“多”;百花齐放、百家争呜,这也是“多”。“百”,不就是言其“多” 吗?

这里着重讨论一下多样文化建设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百家争鸣问题。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说得好:“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这是对于精神、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的最生动有力的说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为了保证文化的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就是宪法确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

化活动的自由”。在科学研究和不同学术见解的自由争论中,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在什么样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爱国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三个基础,三个不同的层次,三个不同的范围。并不是说,三个基础俱备,才有齐放和争鸣的前提。在不同的基础上,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爱国的基础上,有最大范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同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侨胞中的文化工作者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时候实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里不需要以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有许多文化活动并不涉及赞成或反对社会主义、赞成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时中国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有益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也有很大范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在政治上拥护社会主义,不反对社会主义,不等于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有巨大的责任,去扩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去争取那些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们接受这种思想。而这个任务不能也不应通过强制,而应该通过学习,讨论,比较,选择,就是说,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 在这个层次和范围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也并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和条件,毋宁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为使更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更好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揭示更多更深的真理的道路。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内,仍然有许多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学者,在从事科学的研究,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批判地分析和吸取这些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研究。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围之外的广阔的学术领域,更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在从事认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学者百家争鸣,有利于真理的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广阔园地。在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仍然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 仍然需要展开自由的争论。真理只有一个,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通向真理的途径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是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普遍真理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会表现出多样的形态, 这一点也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而这正是具有共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仍然而且必然要有百家争鸣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是一家(这是就世界观、就根本指导思想而言的),一家之内还有百家、多家(这是就具体的学术、理论观点而言的)。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生动活泼、兴旺发达的景象。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对共产党员理论工作者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者自许和自期的理论工作者的自觉要求。在这个层次和范围内,说百家争呜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和条件,是正确的,也只有在这个层次和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式地坚持本本上每一个词句和论断。人们在创造着新生

活、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在研究和创造新生活、新世界中,提出新论断、新原理去丰富和发展原来的论断和原理,以至于更新和改变某些原来的论断和原理,那么,生活就会离马克思主义而远去。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也正如小平同志所强调的:“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新的思想、观点、论断、原理,必定同原来的发生差异和矛盾,这就会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新的思想、观点、论断、原理的萌发、形成和成熟,必定有一个多途和曲折的过程,这中间也一定会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探索新的思想, 会有创造,也必定会有错误,到底是创造还是错误,也需要讨论。所有这些讨论,都只能实行百家争鸣,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解决。如果教条式地对待“坚持”,认为凡是本本上没有说过的话,同本本上说的有所不同的话,都是有悖于“坚持”的,从而加以压制,不许它们有参加百家争鸣的权利,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

百家争鸣政策提出以来,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严重的教训。远的不讲, 单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新概念来说,十几年来,不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吗?它们之所以能够提出,能够确立,靠的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它们之所以屡遭批判和抨击,就是因为在一些气候下一些理论家离开了这样的思想路线和学术方针,拿着本本,用大帽于吓唬人。因为是“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因为改变了“老祖宗”说过的某些话,就被某些理论文章批评为“资产阶级自由化”而一时被置于难以参加百家争鸣的境地。资产阶级自由化是要批的,这种批判应该指向那些真正反对社会主义、主张资本主义的思想, 而不应该指向马克思主义队伍内部为探索社会主义改革方向而提出的不同意见。大家知道,直到小平同志 1992 年初南方谈话广泛传达,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才得以比较自由地重新展开,并在党的十四大上被确认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在理论研究工作中如何坚定地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难道不应该作出一些必要的结论吗?

总之,我认为,百家争鸣,最困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最关键的也在马克思主义内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百家争鸣、自由讨论搞好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团结也就广泛了。这个层次和范围的百家争鸣搞不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思想就会僵滞,队伍就会变成小圈子。马克思主义是要战斗的,马克思主义者是要同一切严肃的学术工作者一道向反社会主义、反人类进步的思想作斗争的。如果思想僵滞,队伍是个小圈子,怎么能有战斗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