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说到用实践效果来证明理论正确,还需要对这十四年的实践 效果作出综合的估量。十四大报告简单扼要地作出了这样的估量。

报告说:“回顾十四年走过的道路,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 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意见和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总起来说,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事实是:这十四年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四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十四年,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在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时间里,全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由此而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三个方面来描述的这个“大台阶”,是有数据的,有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的数据的,也是我们大家几乎人人都能从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生活感受中体会出来的。

如果说,这些都还是表层的、现象的描述,那么,深层的、本质的分析是:“十四年改革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摆脱了许多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拥有十一亿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

“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是真正体现人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境界。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不单是企业应该如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整个社会肌体、它的各个系统和各个细胞都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

1987 年 5 月 12 日,小平同志在一次谈话中,针对“左”倾错误导致的长期停滞和缓慢发展,这样说过:中国真正活跃起来,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活跃起来”,“充满活力”,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和追求。

正是在这些从现象到本质的综合估量的基础上,十四大报告作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七)十四大报告对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作了新的概括,下了一个定义,作了一种评价。**这对我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有很大帮助,也是提供给我们的重要的考察角度和分析方法。

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对这个理论已经作过多次的概括。

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文献提出了思想路线,提出了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提出了改革开放,重申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标志着这个理论开始产生,那么,对这个理论的第一次初步的概括,我认为应该数历史决议,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口号。决议的第三十五条说:“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决议认为这条道路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一共列了十点。

十二大提出了这个中心口号,提出了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但没有对这个理论用列出要点的方式进行概括。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至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逐渐趋于成型。十三大报告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要有新的大发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思想,并且指出:“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报告列举了十二个观点,认为它们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党建等方面,列举了十二条。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三大方面进行了概括。

十四大报告在上述概括的基础上所作的新概括,有些什么特点呢?

第一、这次的新概括,总结了十四年中这个理论的主要发展,特别是反映了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最新发展。这次谈话贡献了新的重要论点,对过去阐述过的论点又有新的重要发挥。

第二、这次的新概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经验、理论渊源、集体智慧和个人贡献,作出了论断。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实践基础,十四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是直接的实践基础。历史经验,包括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这也是我们党的直接的实践,历史上的实践;还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这也是实践,对我们党来说是间接的实践。理论渊源,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什么关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讲到时代特征,就不仅仅指中国的实际,还有当代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时代发展。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是它的继承和发展。就是说,如同七大给毛泽东思想下了一个科学定义一样, 十四大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下了一个科学定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智慧的结晶,在总结全党全国人民经验的基础上,这个领导集体的成员,特别是其中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这个理论的创立都作出了贡献,而作出了最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的,当然是小平同志。这个理论的成果, 集中体现在小平同志的著作和谈话以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决议这些文件中。

小平同志非常强调群众的创造。他在南方谈话中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农村改革最突出,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针对十四大报告的起草,小平同志还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 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中讲他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的功劳就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

十四大报告指出:小平同志“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第三、这次的新概括,着重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高度来进行论述。报告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科学评价。

这里从中国实际来谈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讲的是个性,是中国特色。当然也联系到从《共产党宣言》以来的历史和当前国际的剧变来思考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个性中包含共性,但是我们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不把自己的理论强加于人。

**(八)这里还要专门谈谈“第一次”的问题。**十四大报告说这个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不是不承认过去探索答案的成果?当然不是。

我们说,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不是不承认这以前党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在寻找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答案中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李大钊当然是有贡献的;陈独秀情况比较复杂;霍秋白犯过错误,无疑也有贡献。党的一大、二大⋯⋯到党的六大,都有贡献。1945 年通过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对六大的基本方面是予以肯定的。但是,一方面必须肯定这些贡献,一方面又必须客观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指出那时的确还没有比较系统地正确回答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那时党还处在幼稚时期。只是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时候,才形成了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个回答,就是毛泽东思想。

用同样的方法来看我们现在讲小平同志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也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成果,否定毛泽东同志和其他同志过去领导我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很重要。但是也必须如实地、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到过去这些探索尽管有重要的成果,总的说还是幼稚的阶段,一些关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还有过许多失误和曲折。只有总结了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十四年中有了新的创新和开拓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建立起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才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比较正确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当然还是初步的回答,这个理论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接受检验和丰富发展。它不是一个封闭的、既成的体系,但是,是初步地、比较有系统地、在历史上第一次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它这样的历史地位要有充分的评价,同时又不是用绝对化的观点把它当作固定不变、不能再发展的东西。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如何看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和实践同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如前面所说的两次革命之间有三重关系一样,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同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之间也有三重关系:一是继承,二是纠正,三是开拓和发展。

小平同志在主持制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时候,明确指出第一条方针就是要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他说,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党和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奋斗的历史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他的这个方针,体现在历史决议之中了。的确,被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为科学原理的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一切积极的思想成果,今天都必

须继承和坚持。没有这个继承和坚持,就否定和割断了历史,就会丧失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觉得,小平同志敢于批评“两个凡是”,指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重大的错误,在当时这是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的。在指出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在世界上发生许多事情的过程中,国外,也包括国内,确实产生了一种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成就的思潮。在这种思潮面前,能够顶得住,要求历史决议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在那样的潮流中坚持这样一条,我觉得也是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的。这种勇气的可贵和这种决策的远见,十四大报告说, 随着国际变化和国内发展,越来越看得清楚了。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我们自己毁弃自己的历史,自己否定自己,那我们就没有立足点,也就根本谈不到什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了。

而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区别开来为前提的。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科学地坚持毛泽东思想。没有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这一重关系,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历史转折,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同时必须明确地、坚定不移地把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晚年的一些东西加以否定。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含糊。

小平同志说:“拨乱反正”就是“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继承和纠正这两重关系的综合,也就是拨乱反正。

但是,拨乱也好,反正也好,都还是在毛泽东已经提出的思想、观点的范围里,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加以划分,哪些是晚年犯了错误的,我们总结教训不再坚持,哪些是实践证明为正确的,我们必须坚持。还没有超出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的东西的范围。

所以,光看到这两重关系还不够,还要看到第三重关系:面对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发展新理论,开拓新局面。没有这个发展和开拓,也就没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我很赞成这样的看法: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新的理论,简言之,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