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饶有兴味的例子

就拿《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这部新出的书来说吧。比如,此书的开卷篇《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问题》,这是少奇同志在 1948 年 9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在这次会议和第二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刘少奇等好几位领导人都谈到革命转变问题。1948 年 9 月,三大战役还没有开始但即将开始。这时他们就讨论了党的任务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还涉及将来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真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经济建设问题讨论得相当细致,一方面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解放区,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是全国解放已经在望,新中国经济建设也到了必需作详尽的政策和工作准备的时候。至于新民主主义要向社会主义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在理论上是十分明确的。但是,什么时候提出这个革命转变的任务,采取怎样的步骤和形式来实现这个转变,过去却没有论述过。正是少奇同志在这个历史时刻现实地、比较具体地提出和论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和步骤问题。他在 1948 年 9 月会议上的发言, 和这以后几年间的多次提纲和讲话,包括那个引起过争论的天津讲话(1949 年初),勾画了这样一个蓝图:新中国要有一个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这个阶段包括三年五年准备,十年十五年(或者二十年,在同党外人士谈话时也说过几十年)建设;在这个阶段中,国营经济、合作社要有大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工业)也允许发展;当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

(工业化实现),就可以一举实行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国有化,这可望和平地实现;然后分地区实行农业的集体化,这个蓝图,应该说是当时得到共识的蓝图。1952 年下半年,毛泽东有了新的蓝图:从现在起逐步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即逐步实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算起十五年完成(而不是十五年以后一举过渡)。少奇同志赞成了这个思路,并在 1952 年 10 月写的提纲《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体设想》中作了阐述。这样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原来的蓝图被放弃了。后来的实践, 又实际上抛开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蓝图,不是十五年逐步过渡,而是三年时间一个高潮就完成过渡。实际生活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活有它的逻辑。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比较当时有过的各种蓝图,乃至于可能设想的其他蓝图, 比较实践了的方案的得失利弊,联系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

三个阶段相继发展的设想,比较一下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这不是很有兴味的吗?

又如,少奇同志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重视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及其在组织、引导、改造小农经济和小手工业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他强调的重点在供销合作和消费合作,而不在生产合作,他认为,没有工业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搞不了集体生产的社会主义的农业。这方面,他有不少提纲、讲话, 包括那个引起过争议的山西批示(1951 年 7 月)。后来的实践是着重发展农业生产合作,批评了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观点,主张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手工劳动条件下的合作化,在一定限度内确能使农业产量有所增加。但是,机械化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随后迅速到来,而合作化却很快向高级阶段以至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发展。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比较当时的不同思路, 比较实践了的方案的得失利弊,联系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实际,联系到小平同志所说的:“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诅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联系到小平同志所说的两个“长”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适度规模经营是很长的过程), 这样来思考思考,不是饶有兴味的吗?

再如,少奇同志于 1956 年 12 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的讲话,《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摘录了一段,题为《准许私人开工厂》。面对着上海等地出现不少地下工厂的事实,面对着这些工厂的生产有社会需要的实际,面对着资本家中有些有大量定息要找出路和华侨资本需加吸引的实际,毛泽东先同工商联的负责人谈了只要社会有需要,允许雇工办厂,欢迎华侨投资, 一百年不没收的意见。少奇同志随即在人大常委会讲了这篇话。少奇同志说: “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不久,恩来同志也在国务院讲了工农兵学商,除了兵以外,都可以搞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的意见。总之,面对着全盘公有制和全盘计划经济在实际上舌中带来的诸多矛盾, 毛刘周陈都有过一些改革的设想。这些设想不一定成熟,后来大多没有付诸实践。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实践, 来考察一下那时的一些设想,也是饶有兴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