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重要的决策,就是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政治路线上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为使全党全国人民从思想理论的高度认识工作中心转移的必要和意义,邓小平提出和论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时候,邓小平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①“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

①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版,精装本第 34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48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0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48 页。

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②这里不单纯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中心任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问题。邓小平反复说明:“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③。“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④。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 这一点尤其尖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是针对着“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谬论提出来的,也是总结这方面长期失误的教训提出来的, 同样涉及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怎么搞社会主义的问题,跟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⑤“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①“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②“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他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土走。”③ 邓小平用这样的话来警醒我们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坚持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的重大贡献。

“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 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号。邓小平说: “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下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④“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⑤“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

②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九八二年),第 180—181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63 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 137 页。

⑤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76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16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141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224、225 页。

④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213 页。

⑤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214 页。

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⑥“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

这些话,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为那时以后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预先定好基本的对策。这样的觉悟和决心,在最近几年国内外复杂局势中,对我们的事业发挥了强有力的稳定和指导作用。

“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中心任务联系着主要矛盾。邓小平说:“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①把确定中心任务同确认主要矛盾统一起来,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1956 年八大一次会议在确认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和确定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来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问题上是统一的;由于未能顶住随后出现的国内外一些事件的干扰,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认为阶级斗争仍然是国内主要矛盾,却又讲工作重心要转移到技术革命上来。这种不一致不可能长期维持,终于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冲掉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基础上,恢复了确定中心任务和确认主要矛盾的统了。近两三年,国内外发生了更严重的事件,我们党冷静地正确地估量形势,不受干扰,仍然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仍然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不动摇(十三届八中全会公报重申了《历史决议》和党章确认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证明我们党比八大的时候成熟了。

“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这就是生产力标准。根本任务联系着根本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①“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该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②

根据这样的精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写道:“全党同志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③十三大报告中写道:“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④

⑥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九八二年),第 24O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168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九八二年),第 12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九八二年),第 181 页。

③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564 页。

④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3 页。

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①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并发挥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和重申,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上的彻底性和政治上的自信心。我们坚信自己政党的政策,自己为之奋斗的新民主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归根到底能够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发展得更快更好。同时也表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我们一定要作百倍的努力,作长期的奋斗,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政策和制度的优越性。对生产力标准的一些简单化庸俗化误解和曲解必须澄清,但是决不能因噎废食,由此而怀疑或否定生产力标准。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标准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有自信心的共产党人应有的观点和态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的多项任务中,把发展生产力摆在第一位;在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中,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位。邓小平 1975 年主持各条战线的整顿,指导起草《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就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对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破坏(包括对党关于科技工作的政策思想和指导理论的破坏),以马克思“生产力当然包括科学在内”的论述为依据, 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批邓”,《汇报提纲》被指责为“右倾翻案风”的三株大毒草之一,批判者竟然认为:“作为《江报提纲》理论根据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所谓“唯生产力论”、“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论点;还说什么“强调科学是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目的是为了排斥阶级斗争这个纲”。这种批判,不但反对马克思的命题,而且反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完全是逆历史而动的。粉碎“四人帮”,了结了这场荒谬批判的历史公案。1977 年邓小平复出工作,立即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①,“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②的观点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的要求。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并且展开论述了由此而来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观点,首先是关于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④的观点。这就纠正了扰乱我们多年的把社会主义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从总体上划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错误观点,恢复了 1956 年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和 1962 年在广州召开的科技工作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确定的关于现在我国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观点。

1988 年邓小平在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和同中央领导同志谈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79 页。

①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37 页。

②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65 页。

③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37 页。

④ 《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第 86 页。

话时进一步提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⑤这个论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概括。它是从总结当代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和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中提出来的,又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登上新台阶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在提出这一新观点前后,邓小平还说过:发展科技和教育是我们发展战略的“第一位”⑥。“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⑦在参观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的时候,邓小平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① 1991 年 4 月 23 日还为科技界写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要求高科技的突破带动大批新产业的发展和旧产业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