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诺曼底登陆,第二战场开辟
1944 年上半年的世界形势,对盟军在西欧登陆开辟战场极为有利。在亚洲太平洋战场,日本陆军深陷中国大陆,海、空军也在太平洋上连遭失败, 日本政府已自顾不暇,无力与德国进行战略配合。在意大利战场,由于意大利政府投降,德国不得不把大批兵力部署在那里,以对付美、英军队的进攻。在苏德战场,苏军已经发动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法西斯德军一再溃退,希特勒不得不把大量预备队和西线兵力调去阻止苏军的推进。在西欧各国,大规模的反法西斯运动正蓬勃发展,各国人民展开了反对占领制度的武装斗争,德军在各占领国已立脚不稳。6 月底以前,仅在法国就有近 50 万人在进行反对法西斯占领军的战斗,有的城市正在酝酿起义。在地中海和大西洋, 盟军已控制了那里的海上通道。所有这些,都为盟军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盟军开辟第二战场总的企图是,在法国西北部登陆,夺占登陆场和港口, 保障主力上陆和后勤供应,然后发动攻势占领整个法国西北部地区,并与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部队配合,向德国内地进攻,协同苏军最后战胜法西斯德国。盟军认为,在法国西北部有三处比较合适的登陆地区,即康坦丁半岛、诺曼底地区和加来地区。从康坦丁半岛登陆虽易成功,但该半岛地形狭窄,登陆后不易展开兵力向纵深发展进攻。加来地区距英国海岸最近点只有 33 公里, 有其登陆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区距英国海港较远,运送人员和物资不便,同时又是德军重点设防地区,登陆必遭激烈抵抗。加之这一地区缺乏内陆通道, 即使登陆成功,也不易向纵深发展。诺曼底地区与前两个地区相比,登陆条件优越得多。这里沿海地势开阔,可同时展开 26 至 30 个师,距英国西南海岸的各大港口较近,便于输送部队和运送物资,德军在这里兵力薄弱,登陆容易成功。这里虽然缺乏良港,但可用人造港补救。因此,盟军在权衡利弊后决定把在法国西北部登陆地区选在了诺曼底,规定登陆作战的代号为“霸王”(登陆阶段代号为“海王”)。
为了确保在诺曼底登陆成功,盟军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参加战役的盟军共 36 个师,总兵力约 288 万人,其中陆军为 153 万人;空军飞机 13, 700 余架,其中轰炸机 5,800 架、战斗机 4,900 架、运输机(包括滑翔机)
300 架,海军各型舰艇 9,000 余艘,其中登陆艇 4,000 艘。地面部队编为 4 个集团军。美第 1 集团军、英第 2 集团军和加拿大第 1 集团军组成第 21 集团
军群,由英军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美第 3 集团军直属远征军总部。登陆前对诺曼底地区进行了长期空中侦察,查明了德军海岸防御配系、预备队集结地域、弹药和补给品贮存位置,以及纵深内交通枢纽、桥梁、机场和军工生产基地的位置,并于登陆前 50 天就开始轰炸上述目标,摧毁德军海岸防御配系,削弱德军空军力量,破坏德国军工生产能力。为了在登陆地点和时机上迷惑德军,盟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伪装。例如,在加来地区所投炸弹吨数比在诺曼底地区所投炸弹超过两倍;登陆前对加来地区德军海岸炮兵阵地、防御支撑点及其它防御设施进行了集中轰炸,在加来海峡的英国海港设置了大量假登陆艇和假的物资器材堆积场,并以一部兵力在加来当面运动。这些伪装措施给德军造成了错觉,以为盟军要在加来地区登陆,从而忽视了对诺曼底地区的防御。盟军还对天气、水文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登陆预演,以保障登陆成功。
希特勒为了预防盥军在西欧登陆,曾下令从挪成到西班牙修筑一道由坚固支撑点构成的“大西洋壁垒”。但由于工程量过大,到 1943 年末还远远没
有完成。德军统帅部判断,盟军可能在 1944 年进攻西欧,并认为盟军在西欧登陆可能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造成德军的总崩溃;二是成为德军扭转败局的好时机。如果不能击退盟军的登陆部队,就可能导致前一种结果。但倘若能一举歼灭盟军的登陆部队,就会使盟军与苏军两面夹击的企图破产,德军就可腾出 50 个师的兵力加强东线,从而阻止住苏军的进攻。为争取达成后一种结果,德军研究制定了抗登陆的方针,即集中大部兵力、兵器于敌人可能登陆的主要方向上,对已登陆的敌军实施决定性的反突击,一举歼灭登陆之敌。为此,德军必须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确定一个盟军可能突击登陆的主要方向。希特勒本人和德军总参谋部都认为,盟军将横渡加来海峡在加来地区登陆,向法国东北沿海地区实施主要突击。德军根据这一判断进行了部署。这时,德军在法、比、荷的兵力有“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G” 集团军群和独立第 88 军,共 60 个师(含统帅部预备队 4 个师),飞机 450
架、舰艇 301 艘,统由龙德斯泰特元帅指挥。“B”集团军群辖第 15、第 7
集团军共 39 个师,其中第 15 集团军 23 个师(14 个海防师、4 个步兵师、5
个装甲师)配置在加来地区 900 公里的海岸线上。其余部队都分散地配置在荷兰、诺曼底地区、康坦丁半岛和布列塔尼半岛沿海地区。诺曼底地区只部署了第 7 集团军的 6 个师又 3 个团,地面部队兵力不超过 9 万人,“G”集团
军群共 17 个师,防守法国南部和西南部海岸。在加来地区,德军沿海岸修筑
了一道纵深 5—6 公里的防御地带,设有岸炮阵地以及由坦克陷阶、防坦克壕、钢筋混凝土隐蔽部构成的坚固支撑点,各支撑点之间敷设大量地雷和障碍物。水中设置了障碍物和水雷区。诺曼底地区的海防工事远不如加来地区。这里只构筑了若干个独立支撑点,且大部是野战工事,纵深内只设置了防空降障碍物。
1944 年 6 月 6 日晨,盟军利用涨潮时机和刚刚出现的暂短的好天气,开
始在诺曼底地区登陆。在登陆兵登陆前 4 至 5 小时,美空降第 83 师、第 101
师和英第 6 师在登陆地域两翼距海岸 10 至 15 公里的纵深处实施了空降,占领登陆地域内的交通枢纽、渡口、桥梁和其它设施,配合了登陆兵登陆。美第 1 集团军所属第 7 军步兵第 4 师、第 5 军步兵第工师(配属 1 个团)和英
第 2 集团军所属第 30 军步兵第 50 师(加强 1 个装甲旅和 1 个突击营)、第
1 军步兵第 3 师及加拿大步兵第 3 师(加强 1 个装甲旅和其它部队)参加了登陆作战。6 日 5 时,盟军开始火力准备,一个半小时之后,美、英军第一批登陆部队陆续登陆。由于盟军掌握着制空权,德军抗登陆的准备又不足, 所以登陆部队未遇德军强大的反击,日终前已夺占了数个纵深 8 至 10 公里的登陆场。但各登陆场未建立起联系。有的地段,登陆兵上陆的速度非常缓慢, 有的师在 6 日日终只前进 1.6 公里。从 6 月 7 日起,登陆部队开始建立统一
登陆场。经过激战后,于 6 月 12 日各登陆场连成一片,正面宽约 80 公里,
纵深 12—18 公里。
这时,德国为了干扰和阻止盟军大批上陆,迫使美、英妥协,使用了所谓“新式秘密武器”V—1 型飞弹。(这是一种小型的火箭,总重量 2,300 公斤,弹头炸药量为 850 至 1,000 公斤,最大时速 240 公里,最大射程 280 公里,可由地面发射架或由飞机载运发射。由于飞行中发出可怕的声响,因而也叫“嗡嗡飞弹”。8 月初,德国还使用了射程为 350 公里,时速 5,800
公里的 V-2 型火箭)。6 月 12 日,第一枚飞弹落入伦敦。同时,德军统帅部还调来 4 个师先后投入战斗。但德军采取的这些措施,对盟军登陆没有产生
多大影响。从 6 月月中起,盟军开始扩大登陆场。盟军在扩大登陆场的战斗
中,于 6 月 21 日包围了瑟堡,并于 26 日攻占了该港城,从而使登陆部队的
物资供应有了保障。6 月底,盟军占领了正面 100 公里、纵深 50 公里的登陆场。7 月初,盟军已有 13 个美国师、11 个英国师和 1 个加拿大师,100 万人在诺曼底登陆场登陆,有近 56.7 万吨物资和 17.2 万辆车辆被运送上岸,而
这时在那里抵抗的德军只有 13 个师。7 且 9 日,英军攻占了卡昂西北部,至
7 月 18 日完全占领该城。与此同时,向圣洛方向进攻的盟军占领圣洛,从而在西欧大陆上建立起从卡昂,经科蒙、圣洛,一直延伸到来赛的稳固战线。至此,盟军已具备了收复西欧大陆的条件。从 6 月 6 日到 7 月 18 日,德军伤
亡 11.7 万人,盟军伤亡 12.2 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登陆战役。这次登陆作战历时 43 天,主要特点是:第一,战前进行了长期周密的准备。战役准备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兵力与物资器材准备充足,对登陆地区的天气、水文、地形调查清楚,战役伪装成功,为保障登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二, 登陆是在掌握绝对的制空制海权的条件下实施的。在整个登陆战役过程中, 盟军可能使用的各型飞机 1 万余架,而德军不超过 500 架,盟军空军超过德
军空军实力 20 倍。因而盟军能在登陆前和登陆过程中以强大的航空兵进行猛
烈的轰炸。仅在航空火力准备阶段,就在整个登陆正面上投下了 1 万吨炸弹,
平均每公里正面达 100 吨,这对于摧毁德军海岸防御,掩护登陆兵上陆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有大规模空降相配合。登陆前在德军防御战术纵深内同时空降了 3 个师,支援了登陆兵上陆和扩大登陆场的战斗。第四,采取了严密的伪装措施。盟军出敌不意地选定登陆地区,荫蔽地进行战役准备,以及在加来地区当面进行佯动等措施,使德军错误地判断了主要登陆方向。德军把大量兵力配置在加来地区,而在诺曼底地区部署兵力较少,使盟军登陆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