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德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是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还被迫交出了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人口约占十分之一的本国领土。和约规定,德国需支付 1,300 亿马克的赔款, 同时还要受到很多限制,例如:不得进行战争动员,不得拥有空军(1926 年正式取消空军),陆军不得拥有重炮和坦克,不准成立军校,军队不得超过10 万人,海军不得拥有潜艇,舰只总数不得超过 36 艘(轻型战舰 6、轻巡洋舰 6、驱逐舰 12、鱼雷艇 12),来因河非军事区不得驻军,等等。

德国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和限制,但其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却根本末被触动。统治阶级又将《凡尔赛和约》强加于德国的种种经济重担转嫁在劳动人民身上。和约的苛刻限制,容易伤害民族感情,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容易借此煽起民族复仇主义。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后,正是利用这种民族情绪,为其侵略和战争政策服务。同时,和约也未能限制住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如和约规定不准在国内生产重武器,德国便在国外继续研制,在荷兰制造潜艇,在瑞典制造飞机。就是在德国国内,表面上履行和约规定,暗地里仍然可以秘密地研制重炮和坦克,甚至继续生产化学毒剂。同时还利用发展民间体育组织等办法,保存并有计划地培养军事骨干力量。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尽管严重地被削弱了,然而它的根基未被摧毁,军事和经济潜力仍然存在,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卷土重来。

德国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力量,曾提出取消赔款或延期偿付的要求,但遭到法国的坚决拒绝。法国和比利时还出兵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然而, 英国为了不让德国过度削弱和不使法国在欧洲更加强大,采取了扶德抑法的政策。法国占领鲁尔工业区后,英国表面上不公开谴责法国,但暗中鼓励德国对抗,以坐收渔利。德、法冲突虽未扩大,但法国的行动引起了德国人的强烈不满,鲁尔区的德国人拒绝执行法国占领者的命令,实行消极抵抗,工矿企业实行怠工、停工。马克飞速贬值。1923 年初,马克同美元之比为7,000:1,到年底竟成为 40 亿:1。由于德国通货膨胀和生产下降,法国期望得到的赔款完全落空,还得支付沉重的占领军军费开支,在国际上也处于孤立地位,最后不得不接受英、美提出的条件,即德国的赔款应按照英、美两国的意见重新审议并撤出鲁尔区。1924 年 1 月 10 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会议在伦敦召开,拟订关于整顿德国的经济和向德国征收赔款的计划,即“道威斯计划”。计划规定给德国大量贷款,第一批贷款为 8 亿马克, 主要是英、美的贷款。“道威斯计划”并未确定德国赔款的总额,却减少了每年的赔款额。这一计划给德国的经济输了血,也给大量外资流入开了路。从 1924 年到 1929 年,流入德国的外资总额达 210 亿马克(长期贷款 150 亿, 短期投资 60 亿),其中美国占 70%,英国占 22%,欧洲其它国家占 8%。在同一时期,德国共支付各种赔款 110 亿马克,这就使德国的垄断资本有可能更新工业装备,提高生产能力。1924 年,德国经济开始恢复,1925 年出现了工业高涨,1927 年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到 1929 年,德国的工业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中,已超过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1932 年正式取消了德国的赔款,更加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力量的复苏重振,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日益感到战后受压抑的地位与经济力量强大的状况

极不相称,于是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德国受到的打击较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严重。1932 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 40.6%,退回到 19 世纪的水平,失业工人达 750 万人,占德国工人总数的一半。危机期间倒闭

的中小企业达数十万家之多,有 1.3 万个农庄破产。人民生活困苦,工人、职员的总收入,1932 年比 1929 年减少 42.4%。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拍卖田产,仅 1932 年就拍卖 14 余万公顷的土地,同年农民债务高达 130 亿马克。在整个危机期间,德国国内动荡不安,罢工、示威游行不断发生,甚至还出现了武装冲突。德国共产党的力量和威望急速增长,党员人数增至 36 万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惊呼,1918 年 11 月革命的“幽灵”又在德国的上空徘徊了。他们认为,只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走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对外实行扩张,用战争手段打垮英国、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才能摆脱危机,重新实现德国称霸世界的目的。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应运而起。1933 年 1 月,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台,当上了德国的总理。

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重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实行法西斯的极权政治,血腥镇压德国共产党和劳动人民,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力扩军备战,制造舆论,准备冒险发动战争。

希特勒就任总理后的第 28 天,即 1933 年 2 月 27 日,精心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共产党。6 周之内,逮捕了德共领导人和积极分子 1.8 万余人,取缔了德共在议会中的 31 个者席。随后,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也相继被迫解散。希特勒还禁止在德国成立新的政党。1933 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合”,使国家政权完全成为纳粹党的权力机构。1934 年 8 月,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总统,自称元首,实行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 1933 年齐始

的 6 年半时间内,德国军费支出高达 900 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五分之三。

德国为了扩军备战,必须逐步和最终完全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1933 年 10 月,希特勒以要求“军备平等”为理由,宣布退出裁军会议。1934

年 8 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陆军限额从 10 万人扩充到 30 万人。1935 年 3 月, 正式宣布建立德国空军,德国飞机的产量迅速增加,1934 年生产飞机约 2, 000 架,1938 年增至 5,200 架。1935 年 3 月,德国还正式发表了重振军备的宣言。他们一方面制造苏联赤色“威胁”的谎言,表示德国重振军备是为了反对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称,德国增加军备是为了“维持和平”,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绝不愿为战争上攻击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并将军队和军队中的警察扩编为 12 个军,36 个师,约 50 万人。

1935 年 6 月,德国以放弃同英国在海上争夺优势,愿意把德国的海军限制在相当于英国海军力量 35%的限额之内为诱饵,同英国秘密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进一步破坏和约,排除了扩军备战道路上的障碍。

1936 年 3 月,希特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来因非军事区。这是一项带有很大风险的行动,因为此时德国实力虽有

增强,但希特勒羽毛未丰,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战,正如希特勒以后所供认的那样,在进军来因区以后的 48 小时,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向来因区进军,德国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国对德军进驻非军事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而英国则采取纵容的态度。就这样,希特勒以区区 4 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虚实,摸到了底细。德军进占了来因非军事

区,《凡尔赛和约》所给予德国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荡然无存了。同年 7 月, 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