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粉碎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

1944 年 12 月,战争已逼近德国本土,法西斯德国已濒临灭亡。这时, 希特勒孤注一掷,在阿登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击。德军这次反击的目的是,打破盟军新的进攻计划,进而挫败荷兰、比利时境内的盟军,扭转西线的不利局势,摆脱困境,以便抽出兵力去东线与苏军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赫特纳赫盟军防御薄弱的地段上实施突破,在列日和那慕尔一线强渡马斯河,尔后向安特卫普方向发展进攻,断绝盥军的后方供应,分割并歼灭荷、比境内的盟军。

1944 年 12 月中旬,德军在阿登地区集中了“B”集团军群的党卫坦克第

6 集团军、坦克第 5 集团军和第 7 野战集团军,共 25 个师(其中 7 个坦克师),

25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2,617 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900 辆、飞机 800 架。为加强进攻集团力量,德军统帅部还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本土和其它地段抽调新的部队到阿登地区。

盟军实力远远超过德军。但由于盟军统帅部低估了德军的反攻能力,未考虑德军进行反扑的可能性,因而对组织防御未予应有的重视。盟军也未从1940 年的德、法战争中吸取教训,仍认为阿登地区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

攻,因而未在该处加强防守。12 月月中,盟军共有 87 个师,其中 25 个装甲师,共有坦克 6,500 辆、飞机 1 万余架。但在阿登地区长达 115 公里的正面上,只部署了美第 1 集团军的 5 个师,共有官兵 83,000 人、火炮 394 门、

坦克 242 辆、反坦克自行火炮 182 辆。结果,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兵力、兵器占有很大优势。

1944 年 12 月 16 日拂晓,德军开始反击。在反击之前,德军组织了一支

约 800 人的特遣队,身穿美国军服,口操英语,佩美式武器,潜入美军驻地进行破坏,使美军陷于混乱。5 时 30 分,德军实施炮火准备,之后部队在数百架探照灯照耀下发起攻击。美军损失很大,未作有组织抵抗便仓皇退却。德军顺利地在美军防御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至 12 月 20 日,突破正面扩大到

  1. 公里、纵深 30 至 50 公里,形成一个很大的突出部。德军继续向马斯河推进。

盟军统帅部决心阻止德军越过马斯河,为此迅速加强了阿登地区的防御力量,在德军进攻正面和所形成突出部的南部各增加 2 个军的兵力,并把美

  1. 空降师调到巴斯托尼地域增援。盟军的指挥关系也作了部分调整:把突

出部北面的军队,包括美第 1、第 9 集团军,交由第 21 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

利统一指挥;突出部南部的军队由第 12 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统一指挥。盟

军调整部署后,于 23 日开始对德军进行大规模航空兵袭击。与此同时,美第

3 集团军在德军南翼实施坚决的反突击,并于 12 月 26 日与坚守在巴斯托尼

市的美空降第 101 师的部队会合。这样,在德军前进 90 公里,其先头部队距

马斯河只有 4 公里的时候,盟军便阻止了德军的前进。

但是,德军并没有就此放弃它的反扑计划,进攻受阻后继续调集兵力, 对巴斯托尼和斯特拉斯堡地域发起了新的攻击。1945 年 1 月 1 日,德国空军出动 1,000 多架飞机,对盟军的机场、特别是对“突出部”附近的一些机场, 进行了几个月以来最猛烈的轰炸,炸毁了盟军停在机场上的 260 架飞机。

德军新的进攻行动,使盟军的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为彻底击退德军反扑, 盟军统帅部决定于 1 月 3 日转入进攻,经过激烈战斗,于 1 月 8 日击退了德

军。至 1 月 16 日,美第 1、第 3 集团军在乌法利兹会师。在此期间,英国首

相丘吉尔曾于 1 月 6 日打电报给斯大林,希望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相配合。

苏军于 1 月 12 日至 14 日,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 1,200 公里的正面上,对德军发起了强大进攻,使柏林方向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去加强对苏作战力量,以对付苏军的大规模进攻。这就减轻了西线盟军的压力,盟军乘机迅速推进,到 1 月底,将法西斯德军全部赶到反扑前原出发阵地。至此,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被彻底粉碎。

德军在阿登地区反扑未成,损失惨重。据统计,德军死伤和失踪人数达

8.2 万人,损失坦克和强击火炮 600 辆、飞机 1,600 架、其它车辆 6,000 辆。盟军损失也很严重。人员损失 7.7 万人,其中亡 8,000 人,伤 4.8 万人, 被俘或失踪 2.1 万人,大量武器装备被毁坏。阿登战役之后,遭到严重削弱的法西斯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已彻底丧失了反攻的能力。希特勒妄想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以迫使盟军妥协的企图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