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盟国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反攻 第一节 1943 年春太平洋战场形势和双方企图

1943 年春,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对日本日趋不利。日军在中途岛遭受了沉重打击,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企图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又遭惨败,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转而采取战略防御。盟国虽然挫败了日军的进攻,也需要就尔后的战略和作战计划进行协调和准备。因此,太平洋战场在较长时间内,双方均无重大行动。至 1943 年夏秋,美军不断增强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力量,并开始对日军实施逐岛和越岛的反攻。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一年之后,虽然占领了远东和太平洋的广大区域,但远未达成迫使盟国屈服以建立其“大东亚新秩序”的战争目标。日本在发动战争之初,自知力量不足,难以直接进攻美国本土,因此只是企图通过打击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兵力。切断美、澳之间的联系,清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反攻基地,把战争拖下去,促使美国最后承认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既得利益。但事与愿违,美国并没有在一击之下斗志涣散,反而举国一致,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日本曾寄希望于希特勒能在 1942 年冬季斯大林格勒攻势中击败苏联,为日本彻底解除北方之忧,尔后德军回师西欧,击败英国,迫使英国在太平洋地区退出战争。这些幻想到 1943 年春都归于破灭。在中国正面战场,日本企图诱降蒋介石没有达到目的。在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渡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发展了游击战争。日本的 30 多个师团、140 万人的兵力陷于中国战场难以机动。日本发动南方作战的主要企图,是夺取东南亚的丰富的石油、橡胶、锡和大米等战略物资,以增强日本的作战能力。但在占领东南亚地区之后,在生产的恢复和物资的运输方面都遇到了重重困难。在太平洋战场上,部队的作战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庞大的运输船队和海上航路的可靠保障。日本虽占领了广大海域中的岛屿和一些沿岸国家,但它的运输和护航能力都比较弱。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夕,日本仅有商船队约 600 万吨,而美国拥有 940 方吨,英联邦为 2,100 万吨,日本处于劣势。战争的第一年,日本运输船被美国潜艇击沉约 100 万吨,占日本总吨位的六分之一。日本的造船能力每年仅为 40 余万吨,只能补充损失数的 40%。运输船只的缺乏不仅影响了作战,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军需物资,特别是石油的运输,从而使军工生产和战略物资的储存都受到限制。1942 年冬,日军陆、海军和政府部门之间为争夺船只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日本政府为弥补船只的不足,采取了改造民船、打捞沉船、以及向德国求援等措施,但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日本在进入战争的第二年,不仅自己受到严重挫折,它的盟国也在斯大林格勒、阿拉曼、突尼斯遭到惨败。在日军大本营里一度得意忘形的气氛消失了,不可一世的军国主义者产生了不知所终的隐忧。日军大本营被迫承认,总的战争形势对轴心国不利。日军判断,在太平洋地区,美、英反攻业已开始,盟国将加强合作,从西南太平洋和阿留申群岛方向发动反攻,同时将反攻缅甸并援助中国政府加紧抗战。日本和同盟国之间战争实力的差距将更加悬殊。为此,日军决心采取“确保要域”的防御战略,即在西南方向以腊包尔为核心在俾斯麦群岛建立一条防线,对防线两翼的前哨要地布根维尔岛、肖特兰岛、新乔治亚群岛,以及马绍尔和吉尔怕特群岛等,必须全力固守,以阻击盟军的反攻,在东南亚地区,以缅甸和重要资源地区,如苏门答

腊岛的巴邻旁油田等为防御重点,在情况许可时对印度东北地区实施进攻作战。日本海军于 1943 年 3 月制订了“第三阶段帝国海军作战方针”,其中心内容是,以岛屿基地群为支柱,以陆军进行独立持久的防御作战,从而保证海军有充分时间集中兵力,在有利的情况下实施舰队决战。

1943 年初,日军根据其新的战略方针,重新调整了部署:

中国战场:38 个师团又 20 个旅团,总兵力约 140 万,飞机 750 架。其

中东北地区为 14 个师团,总兵力约 60 万,飞机 500 架;

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由联合舰队统一负责防守,共有战列舰 4 艘、航

母 4 艘、巡洋舰 15 艘、驱逐舰 32 艘、潜艇 18 艘。陆军由 7 个师团增至 12 个师团,飞机 1,064 架;

东南亚地区:11 个师团又 5 个旅团,飞机 850 架,作战舰只有战列舰 1

艘、航母 2 艘、巡洋舰 6 艘、驱逐舰 18 艘、潜艇 14 艘;

日本国内:23 个师团、4 个独立旅团,战斗机 1,600 架,作战舰只有战列舰 4 艘、航母 4 艘、巡洋舰 13 艘、驱逐舰 48 艘、潜艇 49 艘。

同盟国经中途岛、瓜岛作战之后,稳定了夏威夷群岛至中途岛海域的局势,解除了日军对澳大利亚和美、澳之间交通线的威胁,夺取了前进基地, 为尔后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盟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仍较薄弱,作战计划需要协调,实施海上作战需要进行充分准备。因此在 1943 年 5 月以前,没有转入反攻。1943 年 1 月,美、英首脑和联合参谋委员会的成员在卡萨布兰卡召开会议,研究盟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双方军事人员对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作战有关问题存在很大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美军方认为,既然 1943 年不能在欧洲开辟第二故场,驻扎在英国的大批美军无所事事,不如调到太平洋战区作战。他们指出,盟军必须在太平洋战场保持主动进攻,不让日本有时间巩固它的阵地并对选择的目标重新发动攻势。如果盟军无所作为,将导致形势逆转,迫使美国不得不放弃其在欧洲所承担的义务。美国坚恃在太平洋战场投入的力量应由原来仅占美全部兵力的 15%提高到30%。美总统罗斯福很重视利用中国的军事力量拖住日本陆上兵力,强调利用中国基地对日本本上和日运输船进行轰炸,因此积极主张加强美国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援助,由美、英和国民党政府军队发动一场收复缅甸、打通滇缅路的作战。但英国以兵力不足、地形、气象不利等理由,不同意于 1943 年在缅甸进行大规模作战。这次会议对上述分歧没有彻底解决,仅就战略原则达成如下协议:盟军在太平洋及远东方面的军事行动将继续进行,以保持对日本的压力,一旦德国战败,便立即对日本发动全面攻势。会议决定,在日本控制地区的四周发动一系列平行攻击,即在西南太平洋从瓜岛、新几内亚进攻,以收复腊包尔和帝汶岛;在中太平洋向特鲁克岛和关岛进攻,在北太平洋收复网留申群岛;在东南亚收复缅甸。

由于英国不可能从北非和地中海战场向亚洲抽调足够的兵力,因此太平洋战场的战略反攻计划只能由美军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的部分部队协助下在局部地区实施。1943 年初,盟军在西南和南太平洋地区共有地面部队 14 个师,其中澳大利亚 3 个师、新西兰 1 个师。另有 2 个美国师正在运往这一地区的途中,8 个澳大利亚师正在训练。2 月份,麦克阿瑟统率下的陆军正式合编为第 6 集团军,同时成立了澳大利亚第 1 集团军和第 2 集团军(一部分还在训练中)。陆海军飞机总数约 2,800 架,其中澳大利亚 300 架。3 月 15 日,美海军作战部长厄内斯特·金上将规定了太平洋舰队的新番号:原

南太平洋部队为第 3 舰队,仍由赫尔赛上将任司令,所属两栖兵力编为第 3

两栖编队;中太平洋部队改称第 5 舰队,司令为斯普鲁恩斯上将,所属两栖

编队为第 5 两栖编队;原属西南太平洋部队的海军舰队改称第 7 舰队,先由

卡本特尔中将指挥,后交金凯德中将指挥。至 1943 年 5 月,美太平洋舰队的

舰只已从开战后的 164 艘增至 219 艘,其中各型航母由 4 艘增至 10 艘、战列

舰由 7 艘增至 15 艘。至此,太平洋美军已完成了局邻反攻的准备,随即在北、中和西南太平洋开始了艰苦的逐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