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1941 年 6 月 22 日 4 时 30 分,法西斯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经宣战就向苏联发动了全线进攻。5 时 30 分,当大批德军已侵入苏联国境后, 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才向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宣布德国已开始对苏作战。接着,意大利、匈牙利、斯洛伐克、芬兰追随希特勒德国,相继对苏联宣战。战争第一天,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发表广播演说,号召苏联军队和各族人民奋起反击侵略者。当晚 9 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声明,支援苏联对德作战。他说:“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个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①翌日,美国代理国务卿桑奈尔·威尔斯代表总统罗斯福发表了美利坚合众国支持苏联的声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发表声明,动员全世界各国人民支援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6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了由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主张组织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支援苏联抵抗法西斯的神圣战争,并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实际行动来援助苏联。苏德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与社会主义反侵略力量之间的殊死搏斗, 是两个敌对社会体系不可调和的斗争。苏联的参战,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使全世界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迅速形成,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由而顽强战斗。从此,正如周思来所指出的那样, “世界战争进入到苏德战争的新阶段。”①

法西斯德国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来开始这场战争的。德军首先以大量的航空兵对苏联西部的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军事基地以及正在向国境线开进的军队进行猛烈轰炸,并在苏军防御纵深内空降伞兵,夺占要地,同时以数千门火炮对苏军的边防哨所、防御工事、通讯枢纽和部队集结地域实施猛烈轰击,然后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因为先导,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 1,500 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全线进攻。苏联西部的 66 个机场遭到猛烈的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了飞机 1,200 架,其中 800 架夫及起飞迎战,即被毁于机场。许多重要的城市、通讯设施、交通枢纽和海、空军基地,在德军航空兵和特务分子袭击下,遭受严重破坏。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上陷于瘫痪,部队出现了混乱。边防值班部队虽也进行了抵抗,但因得不到及时增援,防线迅速被突破。战争第一天,德军就前进了 50—60 公里。苏联国防人

民委员,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 22 日 7 时 30 分发布了第 2 号命令,要求

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当晚 21 时 15 分,国防人民委员又

根据所谓“敌人已被击退”这一不确切的战况报告,下达了第 3 号命令,再次要求苏军转入反攻,粉碎主要方向上的敌人,并向敌国领土挺进。苏军的反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损失巨大,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其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攻占列宁格勒。6 月 22 日,该集团军群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向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起进攻。至黄昏时,坦克第 4 集群的先遣

部队已前出到杜比萨河。苏军西北方面军决定对突入第 8 和第 11 集团军接合

① 〔英〕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上册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第

568 页。

① 周恩来:《论苏德战争及反法商场的斗争》,《群众》1941 年第 7 期第 97 页。

部的德军实施反突击。6 月 23 日和 24 日,苏军向施亚鸟利亚伊方向实施反

突击的 3 个坦克师,与德军优势兵力遭遇,受损后被迫退却。6 月 26 日,德军一股伪装成苏军的伤员,加入苏军运输队的行列,到达西德维纳河后,夺占了渡口,德军的机械化部队顺利地渡过了西德维纳河,攻占了陶格夫匹尔斯。6 月 29 日,德军在克鲁斯特皮尔斯地域渡过了西德维纳河,7 月 1 日占领了里加。7 月 5 日攻占奥斯特罗夫。苏军在奥斯特罗夫地区和普斯科夫接近地实施的反突击失利后,于 9 日放弃普斯科夫。苏军的坦克损失很大,有些新坦克也落入了德军的手中。苏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被迫从利那帕亚撤至塔林。至此,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在 18 夭内已侵入苏联境内约 400—450 公里,前出到列宁格勒州。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的苏军。德军计划分南、北两路实施钳形突击:北路第 9 集团军和坦克第 3 集群,从东普鲁士的苏瓦

乌基地区发起进攻,南路第 4 集团军和坦克第 2 集群从布列斯特地区实施突击。两路德军应在白俄罗斯的首都明斯克会合,并在消灭被围的苏军后继续向斯摩棱斯克挺进。6 月 22 日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以约 40 个师的兵

力向苏军发起攻击。苏军西方方面军右翼第 3 集团军,被在维尔纽斯方向上

进抵涅曼河右岸的德军坦克第 3 集群深远包围后,于 6 月 23 日被迫放弃格罗

德诺。西方方面军左翼第 4 集团军,在德军空军和炮兵的袭击下,其第 42

师和第 6 师未能按计划占领规定的防御地带,并在德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 开始从科布林撤退。这样一来,西方方面军的两翼就面临被德军坦克兵团深远包围的威胁,而其中央的第 10 集团军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也有被合围的

危险。在战争的头几天,西方方面军曾以机械化第 14 军、第 11 军和第 6 军分别向布列斯特和格罗德诺方向实施反击,虽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因缺乏空中掩护,油料、弹药得不到补充而告失败。这时,德军坦克第 3 巢群的基本

兵力在占领维尔纽斯后,继续向明斯克推进。与此同时,德军坦克第 2 集群也已逼近斯卢茨克。明斯克已危在旦夕。6 月 25 日,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根据统帅部指示,命令第 3 集团军和第 10 集团军从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向东撤至利达、斯洛尼姆、平斯克一线。但由于缺乏车辆和燃料,苏军未能摆脱德军。6 月 29 日,德军第 2 和第 3 坦克集群的部队在明斯克会师,在比

亚威斯托克和斯洛尼姆地区包围了苏军 2 个集团军。苏军被合围的部队,在激战中突围,受到重大损失。7 月 2 比苏军统帅部决定,将统帅部预备队集团军群编入西方方面军,并解除了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的指挥职务, 送交军事法庭审判,一起交法庭审判的还有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通信兵主任格里哥里也夫、炮兵主任克里奇等。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被任命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为副司令员、马兰金为参谋长。但是,撤换方面军的领导后,该方向上的局势仍在继续恶化。7 月 3 日,德军由明斯克向东和东北发展进攻。至 9 日黄昏,其坦克部队在从波洛茨克到日洛宾的正面上逼

近了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地区,并攻克了维捷布斯克。从 6 月 22 日至 7

月 10 日,德军在这一方向上深入苏联国境 450 至 600 公里,几乎占领了白俄罗斯全部领土,斯摩梭斯克受到严重威胁。

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其任务是向基辅总方向实施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以西。德军的计划是:第 6 集团军和坦克第 1 集群从卢布林东南地区向东挺进,攻占基辅后转向东南,沿第聂伯河向黑海方向进军,夺取第聂伯河上的渡口,阻止苏军东撤:第 17 集团军向利沃夫、文尼

察方向发展进攻;第 11 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取道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和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攻入乌克兰,牵制那里的苏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于 6 月 22 日发起进攻后进展较慢,直至 24 日,才有几个师突破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防御正面,向社布诺前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为了肃清在第 5 和第 6 集团军接合部上突入的德军坦克第 1 集群的部队,先后以

机械化第 8、第 9、第 15、第 19 和第 22 军实施反突击。从 6 月 24 日到 29 日,在卢茨克、杜布诺、勃罗德一带进行了二场战争初期最大的坦克交战。苏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不能协调一致地行动,反突击终于失败。30 日利沃夫和罗夫诺失守。德军坦克第 1 集群激战后调整了部署,于 7 月 4 日突入奥斯特罗格,7 月 9 日攻占了日托米尔。个别坦克部队已进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7 月 3 日,德军第 11 集团军和罗马尼亚军队也已进抵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这样一来,不仅基辅受到威胁,而且西南方面军的主力有被德军包围的危险。于是,西南方面军决定将第 6、第 26 和第 12 集团军撤至科罗斯坚、沃伦斯基新城、舍佩托夫卡、旧康斯坦丁诺夫、普罗斯库罗夫和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老筑垒地域一线。南方方面军的右翼撤至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以南。至此,德军在西南方向已推进 300 至 350 公里。

战争头几天,苏德战场两翼(从巴伦支海到芬兰湾和从喀尔巴阡山到黑海)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北翼德军“挪威”集团军于 6 月底才开始行动,

半月后前进 25 至 30 公里。南翼德军于 7 月 1 日发起进攻,5 日开始向基什尼奥夫方向前进。

苏德战争一开始,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在军事上建立和改编军队的组织机构和战略指挥机构。6 月 22 日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和基辅特别军区相应改为西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6 月 24 日列宁格勒军区改编为北方方面军。此外,还组建了南方方面军。6 月 23 日苏联政府决定建立苏军统帅部,6 月 30 日成立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在全国进行公开动员,至 7 月 1 日,共动员了

530 万人,组建了新的战略预备队。在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建立民兵组织。在沦陷区成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活动,在政治上确定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政治军事目标,对苏联人民进行政治动员。7 月 3 日,斯大林发表了广播演说,动员全国人民“挺身捍卫自己的自由、捍卫自己的荣誉、捍卫自己的祖国”。加强军队和居民中的群众性政治思想工作,动员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参加军队,提高苏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士气。苏联政府还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建立反希特勒同盟;在经济上进行改组,以保障战争的需要。从受威胁的地域向东疏散物资和居民。改组国家机关以保障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作战。

在苏德战争初期,从 6 月 22 日至 7 月 9 日,德军在西北方向推进约 400

至 450 公里,在西方方向推进 450 至 600 公里,在西南方向推进 300 至 350 公里,夺占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达维亚大部, 侵入了俄罗斯联邦西部各州,进抵列宁格勒远接近地,威胁了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在此期间,苏军遭到重大损失。西部边境军区 170 个师中有 28 个师被歼灭,70 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法国亨利·米歇尔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指出,经过为时 18 天的战斗,“俄国人丢掉了 2,000 车皮的军火,

30 万人被俘,损失火炮 3,000 门、坦克 1,500 辆和飞机 2,000 架。”①至于德军在这期间的损失,据苏联元帅朱可夫在《回忆与思考》一书中记载, “希特勒军队已经丧失将近 10 万人、1,000 多架飞机、近 1,500 辆坦克。”苏联为什么在战争初期遭受如此严重的失利?苏联有些史学家认为,主

要是由于在欧洲没有第二战场;西方国家有人则把它说成是仅仅由于斯大林拒绝了丘吉尔关于德国即将向苏联发动进攻的忠告,没有及时作好迎战准备的结果;赫鲁晓夫则把失利的原因归罪于所谓“斯大林在干预战争进程中所表现的那种神经质和歇斯底里性”,这些说法,有的属于偏见,有的属于别有用心。苏联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马列主义为基础的苏联军事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先进的。苏联军民在以斯大林为领袖的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四年艰苦斗争,终于打败了法西斯德国,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事实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苏军在战前研究战争问题时也有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有着眼其特点和发展。在研究战争初期等问题时未能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旧观念的影响。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承认,当时国防人民委员部和总参谋部认为,“像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战争,可能还象从前那样开始:先在边境交战几天以后双方主力才进入交战。”①认为法西斯德国在集中和展开主力的时间方面将和苏联一样,即需要有 15 到 20 天的时间。德军在使用兵力上,也只能以 50%的兵力用于苏联战场,其余兵力要驻守在西方被占领国。由此可见,苏军当时判断战争初期军事行动的规模是有限的, 根本没有料到德军一开始就投入 75%以上的主力,并大量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这些技术兵器,同时向大纵深实施突击。苏军战前关于战争初期的理论, 仅仅研究了实施强大的进攻性回击,忽视了对战略防御问题的研究。1939 年苏军野战条令规定:“我们将采取进攻的方法进行战争,并把它推移到敌国的领土上进行。”至于在强敌突击下的战略退却、反合围战斗和遭遇战等也没有很好研究。这些军事理论上的错误,集中反映在苏联 1941 年春季制定的国境防御计划中。该计划规定,“如果战略第一梯队不仅击退了敌人的首次突击,并且在主力展开之前已将战斗行动推至敌人领土,弧未,战略第二梯队(预计在第聂伯河一带展开)根据总的战略企图应当加强第一梯队并实施反击。”①这个严重脱离战争初期实际的计划,导致苏联领导人在战争爆发的当天两次下令苏军转入反攻,并要求向敌国领土挺进,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战前,苏联作了大量的战争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对战争爆发的时间判断错误等原因,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准备就绪。例如:苏联没有及时安排武器装备,特别是新式技术兵器的大量生产。部队武器装备陈旧,而且缺额很大。苏军的飞机 80%已陈旧,辅助设备很差:坦克大部分也很陈旧,临战前,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正在进行或需要中修。新型坦克数量很少,且刚装备到部队。火炮,特别是防空武器和防坦克武器尤为缺乏。弹药储备不足,只能满足 1 个月的作战需要。苏军没有独立的国防通讯网,各种通讯手段的运用和维修均借助于邮电人民委员部,而该部的通讯手段远不能

① 〔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250 页。

① 格·康·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2 年版, 第 374 页。

① 〔苏〕谢·帕·伊万诺夫主编:《战争初期》,战士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253—254 页。

满足战争的需要。平时没有建立紧急报知系统,上级的指令无法迅速传至部队。从 1941 年 6 月 21 日 17 时斯大林召见铁木辛哥、朱可夫准备下达一级战

备的训令,到 6 月 22 日 4 时 30 分德国发动进攻,中间将近 11 个小时;但是, 由于没有建立报知系统,加上拟制和逐级传达训令迟缓,大多数部队均未及时接到作好战斗准备的训令。战场建设的速度太慢。旧国境线上的边防工事大部分已拆除,新国境线上的筑垒地域尚未构筑完成,原定在西部修建 170 个机场,到战争爆发时大部分都没有完工。各级领导统率机关均未构筑地下指挥所。西部边境的交通条件差,不能满足调运大量军队的需要。部队的改编工作抓得太迟,缺额很大,西部边境军区的 170 个师和 2 个旅均不满员, 战备训练脱离现代战争的实际,忽视了对预想敌人作战特点的研究。平时缺乏对打集群坦克、反空袭和组织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训练。各级指挥人员和司令部人员军事理论水平、指挥作战能力和文化科学知识较差,大部分还没有具备与其职务相称的战役、战术素养,因而在战争爆发后不能迅速适应德军那套闪击战法,一时找不出相应的对策。

苏联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虽早有察觉,但在何时爆发战争的问题上作了不符合实际的判断,不相信法西斯德国会背离俾斯麦东方政策的传统,在西方进行作战的同时会向东对苏联发动战争,并指望通过外交活动,使自己不致过早地卷人战争。政治局委员和高级将领们也都坚信可以避免在 1942 年以前卷入战争。并认为,德国正忙于对英作战,无力在两条战线上同时打仗。他们估计,德国可能要在征服英国,或与英国议和后才会发动侵苏战争。1941 年 3 月以后,苏联从各种渠道获得德军即将进攻苏联的大量情报,西方报纸也公开报道这方面的消息。但苏联以为这可能是英国在故意挑拨苏德关系, 企图“火中取栗”。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于 1941 年 5 月飞往苏格兰后, 苏联更加怀疑英国的秘密外交活动和来自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情报。但是,战争的确在日益逼近。德国的飞机不断侵犯苏联的领空,大量的德军涌向苏联的边境集结,满载战争物资的火车日以继夜地向东方开进。这时,被德国“海狮”计划挡住了视野的苏联领导人,还认为这仅仅是希特勒在向苏联施加压力,迫使其向德国让步,不相信德军真的会进攻苏联。1941 年 6 月14 日,即在战争爆发的前一周,塔斯社还受权发表了一项只能是麻痹自己的声明。声明说:“德国和苏联一样,也在认真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鉴于此,德国企图撕毁条约和进攻苏联的传闻是毫无根据购。”直至 6 月 21 日晚,一个在德军中服役的捷克共产党员,越过利沃夫地区的边境线,报告苏军说德国将在 22 日凌晨发动进攻时,苏联仍表示怀疑,命令边境军区“不要受任何挑衅行动的影响,以免使问题复杂化”。①苏联由于在判断战争爆发的时间上犯了严重错误,临战动员失之过迟,边境军区部队未及展开便遭到德军强大的突然袭击,战争一开始就陷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战前,苏军对德军的主攻方向判断错误。苏军总参谋部认为,“最危险的战略方向是西南方向的乌克兰,而不是西部方向的白俄罗斯。”因而在西南方向上配置了 80 个师,占西部边境苏军总兵力的 47%,而在德军实施主要突击的西方方向上,只部署 40 个师,占 23%。直至战争爆发几天后,苏军统帅部才发现自己错误判断了德军的主攻方向,急忙将战略第二梯队的防线向中央收缩,并将配置在乌克兰地区第 16 和第 17 集团军转移到白俄罗斯,

① 格·康·朱可夫:《回忆与思考》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2 年版。 第 404,405 页。

从而增加了苏军的被动和混乱。就德国侵苏战争要达到的经济目的来说,苏军原先的判断不无道理。但是苏军领导人忽视了德军将领一贯主张以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因而把主要进攻矛头指向苏联西方方向上的莫斯科,迫使苏军主力集中于该方向上保卫首都,以便歼灭苏军主力,迅速结束战争。同时苏联又没有灵活的、多手的准备,以对付可能出现的意外。

在研究苏联战争初期失利的经验教训时,不少史学工作者常常提到 1937 年苏联的肃反扩大化。本来,肃清反革命分子和特务、间谍,从军事观点来看,也倒是加强战备的一项重要措施。可惜的是,苏联领导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据国外有关材料记载,从 1937 年至 1938 年,军队系统有相当一批指挥员受到打击,5 名元帅就被枪决了 3 个。大清洗后,加上大量扩军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干部的大提拔,大批年轻指挥员未经院校培养就担任高级职务,干部素质大为下降。1940 年全军受过高级教育的干部比重比1936 年减少二分之一以上。参加过国内战争和 1938—1940 年间战斗的干部大约只占干部总数的 26%①。当然,肃反扩大化的错误,不仅是失去了大批有才干的指挥员,而且与被清洗者有关的军事理论、战备措施也同时遭到破坏和废除。例如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被镇压后,他所提出的关于集中使用坦克的理论,被斥之为“轻视人的作用”,是“帝国主义的军事理论”。坦克军的编制也一度被取消。1939 年后,苏联开始纠正肃反扩大化的错误,许多无辜的受害者被恢复了名誉。在大请洗中被判刑的许多军官披召回部队, 其中包括后来戍了苏联元帅的罗科索夫斯基、罗特米斯特罗夫和托尔布欣。但是,苏联肃反扩大化对军队建设和战争准备所造成的恶果,很难在短时期内彻底消除,对战争初期的进程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苏联在战争初期虽然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经受了严峻考验的苏联人民和武装力量,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及时吸取了失利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加强了反法西斯斗争,经过长时间的英勇奋战,终于打破了纳粹德国妄图以一次快速的战局击溃苏联的迷梦,“为达到战争过程中的转折创造了条件。”①

① 《苏联武装力量》,1978 年俄文版,第 248、249 页。

① 苏联元帅伊·巴格拉米扬:《战争初期的性质和特点》,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81 年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