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第一节 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准备
征服苏联,独霸欧洲,夺取世界霸权,这是法西斯德国蓄谋已久的国策, 也是希特勒梦寐以求的目标。早在 1925 年,希特勒在其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中就写道:“当我们今天谈到欧洲的新领土的时候,我们主要必须想到俄国和它周围的附庸国家。”1936 年 11 月 25 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
共产国际”协定;次年 11 月 6 日,意大利也参加了这一协定。顾名思义,这
主要是为了反对社会主义的苏联。1939 年 8 月 23 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这个条约并没有改变希特勒的侵略野心。条约签订后不久,他便在一次会议上说道:“现在俄国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已同俄国缔结了条约。但是条约只是在对我们有用的时候才有遵守它的必要。一旦我们在西方腾出手来,我们就可以对俄国作战。”①德国统治集团正是根据这个总的方针,不断加紧发动侵苏战争的准备。
拼凑侵略集团,造成有利的战略态势 法国投降后,法西斯德国加紧对苏作战的准备,进一步加强与意大利和日本的勾结,并诱逼与苏联邻近的国家参加侵略集团。1940 年 9 月 27 日,德、意、日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条约第三条规定:“德、意、日三国中,如有一方受目前尚未参加欧战或中、日争端之国家攻击时,则三国应以一切政治、经济、或军事手段彼此互相援助。”①显然这一条主要是针对苏联和美国的。日本与德、意给成军事同盟,严重威胁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希特勒在欧洲采取威胁利诱、挑拨离间等各种卑鄙手段,搜罗侵苏战争的伙伴。芬兰在苏芬战争后对苏联怀有强烈的对立情绪,德国乘机拉拢,将其纳入侵苏战争的行列。1940 年 9 月,德、芬两国总参谋部之间,达成了共同准备和进行侵苏战争的协议。芬兰统治集团倒向德国后,苏联西北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也随时有被封闭的危险。罗马尼亚自从失去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对苏联极为不满。希特勒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便积极支持反苏的安东尼斯库上台,在罗马尼亚建立亲德的军事独裁制度。1040 年 10 月, 德军进驻罗马尼亚后,苏联的黑海出口受到严重威胁。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相继加入德、意、日军事同盟,大大加强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南翼力量。
至于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国,形式上虽保持中立,但实际上都站在亲德反苏的立场上。佛朗哥统治的西班牙,不仅是德国的供应基地,而且还成了德国准备侵苏战争的训练场。由西班牙长枪党党徒组成的志愿军“蓝色师团”,就是在西班牙进行训练后被派去对苏联作战的。瑞典政府从 1940
年 7 月起公然允许德国军用物资和军队过境运入芬兰,并向其输出大量战略原料。1940 年,瑞典出产的铁矿有 80%被运往德国。土耳其虽与英、法结盟, 但自法国投降后便开始靠拢希特勒统治集团,并于 1941 年 6 月 18 日与德国缔结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允许德意两国的军舰通过土耳其海峡,并在与苏联接壤的高加索边境集中大量军队。
① 苏联《军事思想》杂志,1946 年第 8 期,第 41 页。
① 《国际条约巢(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278—279 页。
法西斯德国在入侵苏联前夕已形成很有利的战略态势。波兰灭亡后,德苏之间的“缓冲地带”业已消失,被德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成了德国进攻苏联的军队集绪地区。德国占领丹麦、挪威后,不仅改善了对西欧作战的战略态势,同时也有了东侵苏联的跳板。荷、比、卢、法投降,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至 1941 年 6 月初,法西斯德国占领了希腊等巴尔干国家后,最后完成了对苏联西部月牙形的包围。至此,苏联由远东进出太平洋,由芬兰湾进出波罗的海,由黑海进出地中海的航道,均有被封锁的可能,仅有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尚可用来经巴伦支海与美、英等国保持联系。
加强军事经济力量,不断扩充军队 法西斯德国原为工业化的国家, 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早就将国民经济纳入了战时体制。大战爆发后, 随着占领地区的不断扩大,德国的经济和军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至 1941
年 6 月,德国已控制约 9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1.17 亿人口。希特勒残酷压榨本国人民,掠夺被其占领国的人力、物力资源。1941 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共生产钢 3,180 万吨、生铁 2,430 万吨、煤 4.39 亿吨、石油 480 万吨。德国本身生产钢 1,900 万吨、生铁 1,400 万吨、煤 2.57 亿吨,但石油产量很少, 主要靠从罗马尼亚进口。德国的化学、电机、无线电技术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很发达,拥有大量现代化设备,可以迅速转入军工生产。1940 年德国共有机床 117.8 万台,而当时的美国也只有 94.2 万台。但是,德国的资源严重不足, 一些重要的战略物资大部分依靠国外输入。德国虽然可以进口罗马尼亚的石油,南斯拉夫的锌,波兰的铅、铜,捷克斩洛伐克、丹麦、挪威的木材,匈牙利的铝矿砂,法国的煤、铁矿砂,意大利的汞,以及瑞典、瑞士、西班牙和土耳其的各种各样的原料,但仍难满足军工生产部门对这些物资日益增长的需要。石油、橡胶、粮食等尤感缺乏。人造汽油及各种代用品的生产,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
希特勒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不得不采取削减其他部分开支的办法来不断增加军事拨款,德国的军费开支 1941 年已增至 710 亿马克,占整个国民收入的 58%。国民经济的高度军国主义化,加速了军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产量。
法西斯德国几种主要武器的生产数量统计表
时 间 名 称 |
1939 |
1940 |
1941 |
---|---|---|---|
飞 机(架) |
8,300 |
10,250 |
11,030 |
坦 克(辆) |
1,700 |
2,000 |
4,000 |
火 炮(门) |
10,000 |
34,000 |
|
冲锋枪(支) |
171,000 |
325,000 | |
步骑枪(支) |
1,352,000 |
1,359,000 |
此外,法西斯德国还将缴获的大批武器、装备补充部队。德军共缴获了6 个挪成师、18 个荷兰师、22 个比利时师、12 个英国师和 92 个法国师共 150
个师的武器装备。缴获的汽车足可装备 92 个德国师。由此可见,法西斯德国在入侵苏联之前已拥有大量先进的武器和技术装备。特别是在飞机、坦克和
自动武器的数质量方面已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
1940 年西欧战局结束后,德国武装力量在人数、技术装备和作战经验等方面均已超过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进攻苏联,德国又进一步动员和扩充军队,大力改进武器装备,以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至 1941 年 6 月,德国武装力量的总人数已达 723.4 万人,装备各种坦克 5,639 辆、飞机 1 万余架、火炮和迫击炮 6 万余门、舰艇 217 艘。其中陆军约 500 万人,共 214 个
师又 2 个旅(内 19 个但屯师和 14 个摩托化师)。空军为 168 万人,由 5 个
航空队、国土防空军和空降兵组成。海军为 40.4 万人,编成 3 个联合编队。
此外,还有党卫军 15 万人。
德国统治集团认为,就其战略态势、军事经济状况和军队的实力来说, 已经具备向苏联发起进攻的有利条件,并认为:“如果我们进攻他们,斯大林的俄国将在 8 星期内从地图上抹掉。”①
确定战略目的,拟制作故计划 希特勒妄图消灭苏联的野心由来虽久,但制定侵苏战争的计划还是在法国投降以后。1940 年 7 月 21 日,他要求陆军总司令布芳希奇为此进行准备。10 天以后,希恃勒在伯格霍夫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公开表明了自己主要的战略目的。他说:“如果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的希望就被粉碎。那时,德国就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② 他设想“最初将发动两个攻势:一个是在南方向基辅和第聂伯河进攻,第二个是在北方通过波罗的海国家,然后向莫斯科进攻。两支军队在莫斯科会师。在这以后,必要时将进行一次特殊的作战,以获得巴库油田。”③从这次会议后,拟制入侵计划的工作就逐步展开。
制订计划的工作由陆军总参谋部、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局以及经济和军备局负责。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指令第 18 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负责草拟作战计划。8 月 5 日,马尔克斯拟就了一份意见书,提出战争的目标是击败红军, 夺取西德维纳河——伏尔加河中游——顿河下游一线以西的全部领土。他设想从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向奥尔沙和莫斯科发起主攻,同时向波罗的海国家和列宁格勒发动攻势,保障主攻的翼侧。他还建议,在南部向基辅和第聂伯河发动辅助攻势,然后使之扩大到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也草拟了一个作战方案,据说是为了对陆军总部的计划进行“评头品足”。9 月拟就的凯特尔方案,设想这次进攻将使用 3 个集团军群,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使用 2 个、以南使用 1 个。凯特尔认为,在越过奥尔沙—
—斯摩梭斯克地区以后,能否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应视肃清波罗的海苏军的情况而定。托马斯领导的经济和军备局,详细调查苏联的工业、运输和石油中心的情况,作为以后轰炸目标和统治苏联的指南。8 月 9 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了所谓“奥托”指令,要求在与苏联西部接壤的领土上成立和训练新的兵团、建立后方军事设施、开辟训练场地、改进公路和铁路网、完善通讯线路。
1940 年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3 日,德军统帅部在措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导演,以检查作战计划的可靠性和现实性。这次导演后,德国的高级军事领导人确信自己能取得胜利。与此同时,他们也还感到有许多困难,特
① 〔美〕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164 页。
② 同上,第 1100 页。
③ 同上。
别是空间和人力上的困难。苏联西部形若喇叭,突入越深,正面就越宽。除非在贝帕斯湖——明斯克——基辅一线以西将苏军主力歼灭,否则德军就没有足够的力量扼守深入腹地时不断拉长的战线。此外,后备力量不足,现有的后备军不到 50 万,只够补充夏季战役的损失。车辆燃料非常紧张,只有 3 个月的汽油储备。有些高级将领还担心,进攻苏联可能会重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线作战的错误,因而企图说服希特勒放弃这种冒险。但是,希特勒认为,除非英国停止抵抗,否则就休想使苏联永远按兵不动,而要击败英国, 首先必须扩充海军和空军,结果势必要削减陆军,但当所谓“苏联威胁”仍然存在时,这种削减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把“海狮”计划暂时搁置, 集中力量先击败俄国,然后再解决英国的问题。12 月 5 日,希特勒审定陆军总部的作战计划时,哈尔德主张“中央”集团军群主要突击方向应指向莫斯科。但希特勒认为苏联将死守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乌克兰,因为那里有海港, 在经济上有重要意义,而夺取“莫斯科倒不是那样很重要”,“中央”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应准备向北进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或向南进入乌克兰。布劳希奇支持哈尔德的意见。他指出斯摩梭斯克——莫斯科这条交通要道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但结果被认为这是一种“陈旧的见解”。1940 年 12 月 18 日,
希特勒发布第 21 号训令,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所以要用十二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菲特烈。巴巴罗萨的名字来为其反苏战争的侵略计划命名,无非是想给这次战争涂上圣战的色彩。
“巴巴罗萨”计划总的战略目的是: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局击溃苏联。该计划的制定者企图以大量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实施“闪电”式的突然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尔后向战略纵深发展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出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并于 1941 年入冬前结束战争。为此,德军最高
统帅部集中了 152 个师又 2 个旅,连同芬兰、罗马尼亚等仆从国家的 29 个师又 18 个旅共 181 个师 120 个旅,约 4,300 辆坦克、4.7 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4,980 架飞机、192 艘舰艇,总兵力为 550 万人,编成 3 个集团军群和3 个独立行动的集团军,准备在三个战略方向上实施进攻。
“北方”集团军群,由莱布元帅指挥,辖第 16、第 18 集团军和坦克第 4 集群,共 29 个师,在第 1 航空队 1,070 架飞机支援下,自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以东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列宁格勒总方向实施进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沿海的港口,使苏联舰队失去基地。同时该集团军群应阻止苏军从波罗的海沿岸向东部撤退,以便在有利条件下向列宁格勒推进;“中央”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辖第 4、第 9
集团军和坦克第 2 和第 3 集群,共 50 个师又 2 个旅,在第 2 航空队 1,600 架飞讥支援下,自波兰华沙地区向布列斯特、明斯克方向突击,割裂苏军防御的战略正面,围歼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尔后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进攻,直指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辖第 6、第 17、第11 集团军,罗马尼亚第 3、第 4 集团军,坦克第 1 集群和匈牙利 1 个快速军,
共 57 个师又 13 个旅,在第 4 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共 1,300 架飞机的支援下,自波兰的赫尔姆、热舒夫向科罗斯坚、基辅方向进攻,夺占基辅及其以南地域内的第聂伯河渡口,然后沿第聂泊河右岸向东南发展进攻,以便协同自罗马尼亚境内进攻的军队,消灭右岸乌克兰的苏军,强渡第聂伯河,向顿巴斯发展进攻;德军的“挪威”集团军以及芬兰的东南集团军、卡累利阿集
团军,共 21 个师又 3 个旅,在挪威和芬兰境内展开,由德军第 5 航空队和芬
兰空军 900 余架飞机进行支援。“挪威”集团军应攻占摩尔曼斯克、波利亚尔内,芬军则应沿拉多加湖两岸进攻,配合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夺取列宁格勒。德军陆军总部预备队由第 2 集团军组成,共 24 个师。
“巴巴罗萨”计划规定,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 1941 年 5 月 15 日以前
完成”。后来,由于巴尔干战争不可能在 5 月中旬结束,希特勒决定将原定
入侵的日期推迟到 6 月 22 日。
进行欺骗和伪装,竭力荫蔽军队的集中和展开 法西斯德国为了荫蔽进攻苏联的战略企图,对各项战争准备工作,特别是对军队的集中和展开, 采取一系列的政治欺骗和战略战役伪装措施。在外交上通过各种形式表示要与苏联“友好”,主动与苏联政府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一再声称要恪守这一条约。1940 年 2 月和 1941 年 1 月又与苏联签订贸易协定,并以此作为苏德两国“和平友好的范例”大肆进行宣传,但暗中却在加紧侵苏战争的准备。在“巴巴罗萨”计划签署后,希特勒一反常态,批准出售给苏联新式飞机和一些先进的技术兵器,因为他很清楚,进攻苏联已为期不远,对方的国防工业来不及利用他们的新技术,而这种表示“信任”的姿态,倒可迷惑一下苏联。在军事上德军统帅部故意制造准备执行“海狮”计划的舆论。在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港口,张贴了“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并给部队大量印发英国地图,配备英语翻译,在海峡沿岸巢结大量渡海、登陆器材,配置假火筋,还进行了频繁的登陆演习,以此来掩饰“巴巴罗萨”计划。为了避免苏联对德军东调产生疑虑,希特勒指令德国驻苏的外交人员向苏联进行所谓“解释”:如向波兰调集军队时,德国使馆通知苏联说这是为了派新兵去接替即将退伍的老兵;当其部队进驻罗马尼亚时,诡称只是派了一些“教官”去协助该国进行军队训练。德军还利用实施“马利他”战役(入侵希腊) 和“向日葵”战役(在北非发动战争)的掩护,将“A”集团军群调到东线, 并散布假情报,扬言要实施“黑葡萄”战役(占领直布罗陀)、“阿提拉” 战役(占领法国南部)和“鱼叉”战役(从挪威入侵英国),企图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上述地区,以保障德军荫蔽地向东线调集。
法西斯德军进攻苏联的战略集中和展开早在法国投降后就已开始,按其时间和内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40 年 7 月至 1941 年 1 月。在这一阶段中,德军掩护梯队向东普鲁士、波兰、挪威北部和罗马尼亚等地开进和展开。向东线集中的部队和司令部有:“B”集团军群的司令部,第 4、第 12、第 18 集团军的司令部,坦克集群司令部,12 个军的司令部,以及罗马尼亚的所谓“军事代表团”, 共 44 个师,其中有 8 个坦克师;
第二阶段从 1941 年 2 月至战争爆发。在这一阶段中,德军的基本兵力约
113 个师(内 32 个坦克和摩托化师)从德国及欧洲各占领国调至苏德边境。军队的调动分五个梯队依次进行。第一、二、三、四梯队是战争第一天直接参加进攻的部队。第五梯队为陆军总部的预备队。第一梯队 7 个步兵师和 1
个摩托化师,从 2 月 4 日至 3 月 12 日调遣完毕,集中在但泽、卡托维兹一线。
第二梯队 18 个步兵师,从 3 月 16 日至 4 月 8 日到达哥尼斯堡、华沙、塔尔
努夫一线。第三梯队 16 个步兵师,从 4 月 10 日至 5 月 10 日调至沃耳希廷、
腊多姆一线。第四梯队 19 个步兵师和 28 个坦克和摩托化师,于 5 月 25 日开
始调遣和集中,6 月初调遣完毕。第五梯队约 19 个步兵师和 3 个坦克和摩托
化师,从 6 月 22 日以后开始调集。第一、二、三梯队的铁路运输仍按平时时刻表运行,第四梯队改用战时时刻表。第四梯队到达预定地域后,实施首次突击的主力集中即告结束。突击集团向进攻出发地域开进,是在入侵前的最后几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