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德、意入侵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东濒黑海和爱琴海,地势险要,资源丰富,素为列强争夺之地,故有“欧洲火药库”之称。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如能占领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便可控制东地中海,进而夺取英国在近东和北非殖民地,也可封锁苏联的黑海出口,建立进攻苏联的南方战略基地。

法西斯意大利根据同希特勒德国的密约,积极准备入侵巴尔于。墨索里尼于 1939 年 4 月占领阿尔巴尼亚以后,就开始策划进攻希腊。意军的作战计划规定:从阿尔巴尼亚向卡斯托里亚方向发动进攻,突破希军防线,粉碎其基本兵力集团;尔后向萨洛尼卡进攻,消灭希军残部,占领整个希腊。意军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边境上展开了第 9 集团军。该集团军由 8 个步兵师、1 个摩托化师、1 个坦克团和 2 个骑兵团组成,共有 22 万人、250 辆坦克、400 架飞机。

希腊拥有 14 个步兵师、1 个骑兵师、4 个骑兵团、5 个重炮团和 2 个坦克连,共 30 万人,约 130 架飞机和几十辆坦克。希军统帅部规定,一旦发生战争,便在边境筑垒地域进行防御,阻止敌军突入内地。

1940 年 10 月 28 日,意军向卡斯托里亚和弗洛里纳两个方向发起进攻,

突破了希军的边境防线,并迫使其向南后退 50—60 公里。但至 11 月初,希军在英国空军和远征军的支援下,进行顽强的抵抗,阻止意军前进后即转入反攻,12 月将意军赶出希腊,并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部分领土。1941 年初, 意军重新发起进攻,但未得逞。于是双方形成相持局面。

法西斯德国一面支持意大利的侵略政策,一面准备染指巴尔于半岛。希特勒采用政治阴谋与军事入侵相结合的办法,首先从罗马尼亚下手。他在幕后挑起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保加利亚的边界纠纷,并以仲裁者的身分迫使罗马尼亚将特兰西瓦尼亚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匈牙利,将多布罗加割让给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的爱国者对此十分愤慨,纷纷起来抗议示成。纳粹第五纵队也乘机发动骚乱。希特勒利用罗马尼亚的内乱,支持法西斯头目安东尼斯库上台组织亲德政府。1940 年 10 月 7 日,德军以派“教官”为名,进驻罗马尼亚。11 月 23 日,罗马尼亚参加了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匈牙利与保加利亚也因获得领上而进一步靠拢德国,并分别于 1940 年 11 月 20 日和 1941

年 3 月 1 日加入了德、意、日军事同盟,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帮凶和附庸。

1941 年 3 月初,德军 30 万人开入保加利亚,进逼南斯拉夫边境。南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和外交部长马尔科维奇被“邀请”至维也纳与德国法西斯头目进行会谈,井在希特勒的威胁和利诱下,于 3 月 25 日签署了参加三国军事同盟的协定。消息传至贝尔格莱德,引起了南斯拉夫人民的强烈反对。3 月27 日,空军总司令西莫维奇将军在军队和群众的支持下,推翻了掇政王保罗,年轻的王太子彼得被宣布为国王。国王彼得为了平息民愤,宣布亲自执政,逮捕了前首相和外长,任命西莫维奇将军为首相,并拒绝参加德、意、日军事同盟。希特勒为了保障其进攻苏联的南翼,决定伙同意大利和匈牙利, 以武力侵占南斯拉夫。德、意、匈的乓力部署是:德军第 12 集团军(18 个步兵师、4 个坦克师和 3 个摩托化师)和独立集团军(4 个步兵师、4 个坦克师和 2 个摩托化师)分别在保加利亚、奥地利和匈牙利展开;意军第 2 集团

军(7 个步兵师、2 个山地师和 2 个摩托化师)集中在意、南边境上,匈牙利的 12 个旅则集中在匈、南边境上。上述军队的任务是: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奥地利向贝尔格莱德总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分割并消灭南斯拉夫的武装力量。

处于被包围状态的南斯拉夫军队,企图在长达 3,000 多公里的边境进行防御,并在希腊军队协同下在阿尔巴尼亚组织对意军的进攻。万一被迫后撤, 则计划向南,向希腊实行总撒退,仿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萨洛尼卡防线在希腊组织防御。南军的兵力部署如下:第 3 和第 5 集团军(26 个步兵师又 6 个旅)集中在南、保边境;第 1 和第 2 集团军(16 个步兵师、2 个骑兵师和2 个独立旅)部署在南、匈边境;第 4 集团军(6 个步兵师)配置在本国的西

北边境;第 6 集团军(4 个步兵师)集中在亚得里亚海沿岸。预备队由 1 个

步兵师和 1 个骑兵师组成。南军技术装备很差,部队都不满员。

1941 年 4 月 6 日,也就是在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第二天,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未经宣战便对南斯拉夫发动进攻。德、意航空兵对南斯拉夫的机场、贝尔格莱德等城市实施猛烈的轰炸。贝尔格莱德 1.7

万多居民被炸死,炸伤的人则更多。德军第 12 集团军各师在 3 个地段上越过了保南边境。仆从国的军队也同时发起了进攻。南军顽强抗击各路敌军。直至战役的第三天,德军才突破斯科普里和尼什地域南军的防御,并以坦克部队向内地推进。这时,南军统帅部仓促下令全线退却,结果退却很快就成了溃退。4 月 12 日,贝尔格莱德沦陷。4 月 14 日,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仓皇从科托尔(位于南斯拉夫南部沿海)乘坐英国的一架水上飞机逃往英国。翌日, 南军停止抵抗,并于 18 日在萨拉热窝签订了投降书。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全境。但是,南斯拉夫人民并没有屈服,在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英勇的民族解放斗争。

在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在意军的配合下向希腊发起进攻。法西斯德军以其第 12 集团军的左翼(6 个师,其中包括 1 个坦克师)向萨洛尼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4 月 9 日占领了萨洛尼卡,迫使希腊“东马其顿”集团军投降。德军继续向南挺进,形成了对希军和英国远征军(1940 年 3 月从利比亚和埃及抽调组成)的包围态势,并从背后对意、希战线上的希腊军队造成了严重威胁。4 月 12 日希军开始从阿尔巴尼亚向国内撤回自己的军队,但为时已晚,英国援兵也未及时到达,希脂败局已难挽救。军事上的失败加深了希腊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4 月 18 日,希腊首相科里西斯自杀。希王乔治二世摄政。他认为希、英军已无力抵抗,便下令退却。希军第 1 集团军未及

撤到南部港口,于 4 月 23 日向德军投降。第 2 集团军备兵团退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各海港后,大部投降。部分希腊军队随英国远征军经海上撤至克里特岛和北非。这是一次敦刻尔克式的撤退,只是规模较小而已。德军于 4 月 27 日进占希腊首都雅典,29 日前出至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

巴尔干战局的最后一个战役是德军入侵克里特岛。1941 年 4 月 25 日,

希特勒下达了在克里特岛实施空降的第 28 号训令,决定攻占这个岛屿,以控制东地中海和爱琴海的海上交通线,取得袭击中东和北非的空军基地。德军计划以空降兵占领岛上的 3 个机场,保障主力部队的着陆。同时,以小批海军登陆兵实施登陆,从海上运送重型武器装备。为了实施这次战役,德军使用了第 7 空降师、第 5 山地步兵师,共约 2.2 万人,以及第 4 航空队的 433 架轰炸机、233 架歼击机、500 架运输机、50 架侦察机、72 架大型滑翔机、

70 艘舰艇,并指派第 4 航空队司令亚历山大·洛尔上将负责组织实施。

克里特岛的守军共约 4,4 万人,其中英联邦军队 3 万人,希军 1.4 万人。守岛部队大部分是从希腊撤退下来的,组织涣散,士气低落,装备很差,只有 6 辆坦克。守岛部队的总指挥弗里堡将军把部队分散配置在 4 个防区内, 并认为德军很可能从海上入侵。

5 月 20 日拂晓,德军航空兵对克里特岛的马莱梅、雷西姆农、伊腊克林和哈尼亚等机场进行猛烈袭击,接着伞兵实施空降。德军的伞兵在空降和地面作战中损失惨重。但在克里特岛西北部马莱梅和哈尼亚着陆的德军伞兵, 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终于巩固了着陆场。德军利用这一成果,于 5 月 21

日迅速将第 5 山地步兵师的部队空运至该处,并沿岛屿的北部海岸向东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德军统帅部企图从海上实施登陆,但因受英国海军的袭击而告失败。德国的空军随即对英军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迫使其撤回亚历山大港。5 月 27 日至 28 日,德军分别在克里特岛的东部和西部登陆。29 日夜间,英联邦的军队开始从克里特岛向埃及撤退。从 5 月 29 日到 31 日,共撤

出 1.8 万人。6 月 2 日德军完全占领克里特岛,巴尔干战享至此告一段落。在战斗过程中,德军死亡和失踪 4,000 人、伤 2,100 人,损失飞机 220 架

(内 119 架运输机),以及大量船只。英军损失约 1.5 万人,其中死亡 1,

742 人。英国的 3 艘巡洋舰、6 艘驱逐舰被击沉,另有 1 艘航空母舰、3 艘主力舰、6 艘巡洋舰、7 艘驱逐舰受重伤。希腊损失 1 艘装甲舰、12 艘驱逐舰、10 艘快艇、75%的商船队,岛上的希军也遭受了很大损失。

德军攻打克里特岛历时 12 天,虽夺占了该岛,但英军却有组织地撤离了。德军伞兵损失惨重,大伤了空降兵的元气。希特勒对此大为震惊,并错误地认为伞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与此相反,盟军却从这次失败中总结了教训,大力加强空降兵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