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德、意侵略东、北非

东非主要是指埃塞俄比亚高原和东非高原广大地区,平均海拔 2,5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东非已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大部)、厄立特里亚(今埃塞俄比亚的北部)和意属索马里(今索马里东南部)为意大利的殖民地;英属索马里(今索马里北部)、肯尼亚、坦噶尼喀(今坦桑尼亚大部)、乌干达为英国殖民地;法属索马里为法国殖民地;卢旺达、布隆迪为比利时的殖民地。北非系指埃及、苏丹、利比亚(习惯上分成三区:的黎波里塔尼亚位于

西北部;昔兰尼加位于东部,费赞位于的黎波里塔尼亚以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埃及虽为独立王国,但仍受英国控制:苏丹为英国殖民地;利比亚为意大利的殖民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为法国殖民地。

西欧战局结束后,非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战场。英国退守英伦后, 墨索里尼认为抢夺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积极备战,蠢蠢欲动。意大利在非洲的驻军有两个集团:一个在东非的阿比西尼亚,由奥斯塔公爵指挥,另一个在北非的利比亚,由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总兵力约 40 万人。意军的战略企图是:以东非的军队进攻英属索马里,控制红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军队进攻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意军的头目认为,一旦达到上述战略目的,地中海便可能成为“新罗马帝国的内海”。

当时英军的主力在欧洲,驻非洲和中东的英军约 10 万人由韦维尔将军指挥,分散在埃及、英属索马里、苏丹、肯尼亚等地,主要是采取守势,力求保持原有的阵地。

非洲的军事行动最先在东非开始。1940 年 7 月初,意军以阿比西尼亚为基地,向英国驻苏丹和肯尼亚的军队发起进攻。最初,由于英军兵力薄弱, 且无准备,意军的进攻发展非常顺利,迅速占领了苏丹、肯尼亚境内的一些重要的据点。8 月 3 日,意军开始进攻英属索马里,19 日占领了首都柏培拉, 大部分英军被迫撤至肯尼亚。但是,意军由于补给困难,加之阿比西尼亚游击队十分活跃,因而在东非的地位很不稳定。至 11 月,坎宁汉中将接管了在

肯尼亚的英军指挥权,兵力增至 7.5 万人。苏丹境内的兵力也已增加到 2.8 万人。英军认为采取“积极行动”的条件已成熟,便分南、北两路向意军发起进攻。北路由普拉特将军指挥,于 1941 年 1 月向厄立特里亚发起攻击,在

克伦山地遇到意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受阻。英军经休整后,于 3 月中旬再次发起进攻,3 月 27 日攻占了克伦,4 月 1 日占领了首都阿斯马拉,4 月 8 日占领马萨瓦港口,从而结束了整个厄立特里亚战役。南路由坎宁汉将军指挥, 于 1941 年 2 月从肯尼亚进攻意属索马里,迅速占领了基斯马尤,渡过了朱巴

河,并于 2 月 25 日攻占首都摩加迪沙后,转向内陆,进入了阿比西尼亚南部。

3 月 17 日英军占领了季季加,向英属索马里的南部挺进。英国驻在亚丁湾的

一支海军,也于 3 月 16 日在英属索马里北部柏培拉登陆。英军在 3 月 29 日

占领了哈拉尔以后,便挥戈西进,于 4 月 6 日占领了阿比西尼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流亡国外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也随同回国。此时,奥斯塔公爵率领的意军残部已逃往安巴—阿吉高原,完全陷于绝境,5 月 19 日,被迫在“光荣的条件”下向英军投降。至此,东非战役实际上已告结束。墨索里尼建立东非帝国并用古罗马精神向那里移殖意大利人的企图被粉碎了。英国便将部

分兵力调住北非。

北非大陆是非洲军事行动的主要战场。由于沙漠地的限制,战斗行动都发生在狭窄的沿海地带及交通干线附近。在意大利向英国宣战后的最初 2 个月内,双方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军事冲突。

直至 1940 年 9 月 13 日,即在德国大肆轰炸英伦的时候,意军才从昔兰尼加东部发起规模较大的进攻,企图侵入埃及,夺取英国的主要海军基地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意军以其第 5 集团军的 6 个师以及 8 个坦克营的兵

力投入战斗。而与之对抗的英军,只有 2 个师又 2 个旅,在埃及西部边境的

兵力只有 1 个装甲师。英军寡不敌众,迅速从埃及边境东撤。意军尾追,于

9 月 16 日占领埃及的西边巴拉尼后,因离后方太远,补给困难,加之天气突然恶化,便停止追击。英军则继续向麦特鲁港一带预有准备的阵地后退。结果在双方军队之间形成了一条 80 公里纵深的中间地带。

英军统帅部利用 9 月下半月暂时平静的时机,加强了自己在埃及的军

队,准备转入反攻。12 月初,英国以 2 个步兵师和 1 个坦克团加强了埃及的兵力集团,飞机从 600 架增至 1,000 架。同时加强了地中海的海军力量。英军统帅部计划以装甲部队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实施突袭,粉碎南翼意军,截断西边巴拉尼与塞卢姆的联系,并以摩托化师袭击意军后方,迫使意军退出埃及。

英军于 12 月 7 日利用大风沙之夜,以其装甲第 7 师和印度步兵第 4 师在北非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在地面部队开始行动前,航空兵对重要的居民点和机场进行轰炸,舰艇也炮击西迪巴拉尼等战略要点。9 日晨英军装甲部队插入西迪巴拉尼的后方,截断了意军与塞户姆之间的联系。意军左翼完全在英海军炮火射程之内,而其右翼又陷入英军坦克重围之中。11 日英军收复了西边巴拉尼,俘虏意军 2 万人。英军乘胜前进,17 日占领塞户拇,俘虏意军 3.8 万人,进抵利比亚边境。尔后,英军继续发展进攻,1941 年 1 月

5 日攻占巴尔迪亚,又俘虏意军 3 万余人,22 日再克昔兰尼加的重要港口托

卜鲁克,俘敌 2.5 万人。英军继续向西挺进,于 2 月 6 日占领昔兰尼加另一个重要港口班加西,随后便沿昔兰尼加西部海岸前进,并在阿格拉地域建立前哨阵地。这时,巴尔干战局日趋紧张,英军须从北非抽调兵力驰援。再加上向西推进 700 多公里后,后勤补给困难,因而就停止了进攻。在两个月的作战中,英军亡 475 人、伤 1,225 人、失踪 43 人,意军损失惨重,9 个师被歼灭,仅被俘就有 13 万人。

德军最高统帅部鉴于北非意军处境危急,决定派兵增援。1941 年 2 月 6

日,希特勒召见了隆美尔,指派他先带领 2 个装甲师(第 5 轻装甲师和第 15

装甲师)前往利比亚援助意军。隆美尔于 2 月 12 日到达的黎波里后,发现英

军已不再前进,便积极准备发动进攻。那时英军第 7 装甲师已回埃及,第 6

澳大利亚师也已调往希腊,接防的第 9 澳大利亚师素质较差。隆美尔抓住了

这个有利时机,率领德、意军 4 个师的兵力,于 3 月 31 日对阿格拉地区发起进攻。英军统帅部根本没有料到德、意军会转入进攻,未及组织有力抵抗, 便仓促东撤。4 月 10 日,德、意军包围了托卜鲁克后,即向东疾进,直奔埃及边境,并于 4 月 15 日占领了埃及西部边境从塞卢姆到贾拉布卜绿洲一线。隆美尔两周的闪击,使韦维尔两个月的反击成果丧失殆尽。6 月 25 日,英军进行了一次反击,企图夺回塞卢姆,并解除托卜鲁克之围。三天激战,双方均有损失。英军损失尤重,被迫返回原地。韦维尔最后的努力遂告失败,不

久便被解除了中东总司令的职务。这时希特勒正忙于进攻苏联,隆美尔没有获得应有的补充,也不得不停止进攻。

北非沙漠地作战表明,获胜的一方,前进至一定距离后,常团后勤补给的困难而不得不停止前进,失败的一方则因补给线的缩短而重新获得力量。于是,被破坏了的均势又得以恢复。同时,非洲的军事行动常受欧洲战场的制约。作战双方往往为了加强欧洲主战场的力量,而被迫削弱对非洲的增援, 从而使已得的胜利难以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