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德国在 1944 年受到苏军和西线盟军的沉重打击之后,处境更加艰难。到

1945 年初,希特勒德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在国内更加不得人心。内部矛盾加剧,军工生产下降,农牧业减产,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大大地削弱了。更为严重的是兵员缺乏。1944 年德军人数减少了 26%,德国已无力补充这样大的损失。但是,希特勒德国并不甘心失败,还妄图在东西两线同时作垂死挣扎。在东线,希特勒决心依靠经营多年的东普鲁士强大筑垒地域和新建的那累夫何、维斯瓦河防御地区,以及难以通行的喀尔巴阡山,阻止苏军继续向波兰和奥地利推进。在西线,则坚守齐格菲防线和来因河,阻止美、英军队向德国腹地推进,并试图单独和美、英媾和。同时严密控制荷兰、丹麦、挪威, 企图把战争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时,德军共有 313 个师又 32 个旅,其中

185 个师又 21 个旅用于苏德战场,其余部队用于西线和控制占领区。

苏联在取得 1944 年决定性胜利之后,军民士气高涨,经济、军事实力大

幅度增长,武器装备大大加强。到 1945 年初,苏军距柏林只有 600 公里。苏军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彻底粉碎法西斯德军,攻克柏林,胜利结束对德战争。这时,苏军已有 640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 10 万多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1,800 辆、作战飞机 12,700 架。而德军这时在苏德战场只有 370 万人, 火炮和迫击炮 56,000 门,坦克和强击火炮 8,000 辆,作战飞机 4,100 架。苏军人员是德军人员的 1.7 倍,炮兵为 1.8 倍,坦克和自行火炮为 1.5 倍,

飞机为 3 倍以上。苏军在作战指挥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连续实施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经验,战斗力大大加强,具备了彻底战胜德军的条件。

西线盟军到 1945 年初不仅收复了西欧一些国家的领土,而且还挫败了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扑,消耗了大量德军,迫使德军撇回原出发地域。同时, 盟军兵源充足,后方补给源源不断地运上欧洲大陆,战场形势对盟军十分有利。盟军企图利用对德作战的有利态势,迅速突破齐格菲防线,强渡来因河, 问德国腹地推进,协同苏军共同击败法西斯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