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美、美军在北非的登陆

正当英军第 8 集团军突破阿拉曼防线,由东向西追击隆美尔军团的时

候,美、英联军于 1942 年 11 月 8 日在“法属北非”登陆,自西向东对德、意军发动进攻,以彻底歼灭北非的德、意军队,控制地中海,巩固中东,为尔后在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法属北非”,包括法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东南与阿尔及利亚为邻,南与西属撒哈拉接壤,西临大西洋, 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面积约 45 万平方公里,1912 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北部狭长地区和南部的一个地区划为西班牙的“保护地”。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端,北临地中海,隔海与西班牙、法国相望,东部与突尼斯、利比亚接壤,南部与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交界,西部与西属撒哈拉、摩洛哥相邻,面积约 238 万平方公里,

1830 年起沦为法国属地。突尼斯位于非洲北端,北、东临地中海、隔突尼斯

海峡与意大利相望,东南与利比亚接壤,西与阿尔及利亚相邻,面积约 16 万平方公里,1881 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法国投降后,维希政府在“法属北非”约有军队 20 万人,飞机 500 架。

在法国的土伦和“法属北非”各港口尚有 4 艘战列舰、12 艘巡洋舰、约 40 艘驱逐舰、20 余艘潜艇和其他舰艇。维希改府及其在“法属北非”的军政首脑,与美国国务卿赫尔有联系。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不愿站在德国人一边打仗。魏刚、吉罗、朱安等法军将领,也与美国驻阿尔及尔的总领事墨菲关系密切。魏刚曾向墨菲表示:“假如你仅仅带 1 个师来,我将向你开枪,假如你带 2。个师来,我就要拥抱你了!”①其态度已由此可见。魏刚等人是欢迎美国派大量军队在北非登陆的。但是,这些人对英国都很敌视,因为英国在法国投降后竭力支持贝当的政敌——流亡在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并曾袭击过维希政府的舰队。

早在 1941 年 12 月下旬,英国首相丘吉尔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在访问美国期间,曾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过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要求美国派乒与英军一起登陆。当时罗斯福虽表示同意,但他的三军参谋长们却认为这个计划“既浪费而又无效”,不如采用莅法国瑟堡和布勒斯特登陆的“痛击”计划。1942 年 6 月,丘吉尔再次访问华盛顿时又提出了他的“体育家”计划。以后,他还一再打电报向美国说明,目前实施“痛击”计划条件尚未成熟,而“体育家”计划则是 1942 年打击希特勒的唯一方法。美、英两国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在西北非登陆。这次军事行动的代号也由“体育家”改为“火炬”,并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分别担任美、宴联军的正、副总司令,指挥这次登陆作战。 1942 年 7 月下旬,美、英两国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开始在伦敦拟制具体

的作战方案。英国人主张在地中海内的北非海岸登陆,以尽快向突尼斯东进, 接应向西进攻的英军第 8 集团军。美国人希望把登陆地点选择在靠大西洋沿岸的卡萨布兰卡,以免德国人利用西班牙可能向他提供的帮助,而将美、英军封闭在地中海内。经过长时间争论,并在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干预下,于 9

月 20 日达成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确定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达尔贝达)和

① 唐子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史》第五卷,上海永祥印书馆 1946 年版,第 141 页。

阿尔及利亚的奥兰(瓦赫兰)、阿尔及尔三处同时登陆。在卡萨布兰卡登陆的全部是美国部队,进攻奥兰的将是由英国海军运送,并有一支美、英联合空军部队负责支援的美国登陆兵:对阿尔及尔作战的大部分是英国部队,由英国的海、空军进行支援。关于登陆的日期,双方的意见也不一致。直到 9

月 22 日,在丘吉尔主持并有艾森豪威尔参加的联合参谋长会议上,才作出最

后的决定:登陆的日期定为 11 月 8 日。

参加“火炬”作战的美、英军共有 13 个师,650 艘军舰和运输船(其中包括 3 艘战列舰、7 艘航空母舰、17 艘巡洋舰、64 艘其他作战舰艇),编成“西部”、“中部”和“东部”3 个特混舰队。首批登陆的兵力为 7 个师, 其中有美国的 4 个步兵师和 2 个装甲师、英国的 1 个步兵师,共约 11 万人。此外,还有几个空降营将参加这次行动,其任务是占领敌防御纵深内的机场和要点、这次登陆的空中保障,将使用 1,700 架飞机,其中绝大部分都驻守在宜布罗陀。

根据作战计划,前往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的部队从英国出发,前往卡萨布兰卡的登陆部队直接从美国出发。参加“火炬”

作战的英国运输船队应于 10 月 26 日前全部驶离英国的港口。美国的部

队则应于 10 月 24 日从美国的港口乘军舰出航。美、英军的这支远征军必须在同一时间到达各自的登陆地点。11 月 5 日,文森豪威尔飞抵直布罗陀,指挥这次即将开始的登陆战役。

美、英两国除在军事上作好充分准备外,还积极展开政治攻势,争取法军归附,企图“兵不血刃”地占领“法属北非”。11 月 7 日,艾森豪威尔把在法军中“享有盛誊”的吉罗将军接到直布罗陀,想利用他的影响使北非的法军倒向盟国。与此同时,墨菲在阿尔及尔与法国军事长官朱安进行密谈, 并决定把盟军即将登陆的消息告诉正在那里探视爱子病情的维希政府武装力量总司令达尔朗,企图取得他的支持。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由于达尔朗在此,朱安的职权就不可能起作用。“一贯忠于”贝当的达尔朗认为,如果他支持盟国、希特勒必然要武装占领法国全境,维希政府也将因此而垮台。所以,他只是答应发电报请示贝当后再定。

1942 年 11 月 3 日,德军统帅部在收到隆美尔惨败的初步报告时,便已获悉盟国的大批军舰正向宜布罗陀集结;11 月 5 日,又接到报告:直布罗陀附近的舰队正和从大西洋开来的大批运输船队会合,并向东驰人地中海内。这时,希特勒正忙于为在斯大林格勒前线作战的德军打气,听到这个消息后, 最初并未引起重视。他以为这可能是西方盟国企图以 4 至 5 个师的兵力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登陆,以便从后面打击隆美尔的军队。因此,希特勒只下令加强地中海的空军力量,并通知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作好执行占领法国南部的“阿提拉”计划的准备工作。然后,这个纳粹党的元首便离开了统帅部, 驱车前往慕尼黑参加 11 月 8 日在那里召开的庆祝“啤酒馆政变”19 周年的纪念会去了。

1942 年 11 月 8 日,美、英联军的 3 个特混舰队分别在阿尔及尔、奥兰、卡萨市兰卡地域登陆。

“东部”特混舰队,在英国海军少将布罗斯的指挥下,于 8 日 1 时开始

在阿尔及尔及其东、西两面登陆。在西面,英军第 11 旅顺利地占领了滩头; 在东面,载运美军的船只被意外的浪潮冲离海岸数公里,在黑暗中造成了一些混乱和耽搁。但在天亮后,也就很快地控制了局势。只是在阿尔及尔港,

登陆部队遇到了法军较激烈的抵抗,2 艘英国驱逐舰在驶人港口时被击伤, 许多士兵被包围,并在当天下午向法军投降。幸好达尔朗这时已决定倒向盟国,下令阿尔及尔的法军停止抵抗,并于下午 6 时 45 分在一颂停战协定上签了字。盥军遂控制了阿尔及尔。

“中部”特混舰队,在美军弗里登少将的指挥下,也于 8 日 1 时许在奥兰登陆。法军在这里的抵抗比在阿尔及尔较为猛烈。登陆部队虽在开始时较顺利地占领了阿尔泽湾和安达鲁斯,但在向奥兰实施向心突击的过程中被阻于半路。2 艘载运美军的英国、军舰,在强行驶入奥兰港时被击毁,乘员和部队死伤过半。直到 9 日,美军的进攻仍无进展。此时,法军的指挥官已获

悉双方在阿尔及尔进行谈判,抵抗意志大为削弱。美军装甲部队乃于 10 日乘隙从南部突入奥兰,逼近法军司令部。中午,法军宣布投降。

“南部”特混舰队,由美军巴顿少将指挥,在 11 月 8 日拂晓前抵达摩洛

哥海岸。由于夜间行驶,而且航程较远,所以登陆时间比原计划晚 3 小时。美军分别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的费达拉、利奥特港和萨菲登陆,一开始就牢固地占领了立足点。有些地点,登陆部队并未遇到抵抗。但随后战斗一度相当紧张,特别是在利奥特港附近。11 月 9 日,美军一面巩固自己的登陆场,一面向内地推进,但因弹药、油料还堆积在滩头,来不及送给战斗部队,所以前进的速度极为缓慢,而法军的抵抗却开始加强。幸好达尔朗已下达停止战斗的命令,摩洛哥总督诺盖闻讯后便于 11 月 11 日宣布投降。美军遂占领了卡萨布兰卡。

维希政府最初对盟军在北非登陆的态度暖昧,但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很快就接受了德国人关于从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提供空军援助的建议,并于 11

月 9 日宣布与美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

盟军登陆的第一天,希特勒还一心想与维希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共同抗击美、英军。但到了第二天,他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全面占领法国,登陆科西嘉岛,并在突尼斯建立一个桥头堡。11 月 10 日下午,他发出了占领法国南部的命令。11 日早晨,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和意大利的 6 个师很快就占领了法国的“自由区”,维希政府就此垮台。与此同时,德、意军队迅速占领了科西嘉岛和突尼斯,并在突尼斯集结了 5 个师的兵力,组成坦克第 5 集团军,由阿尔尼姆将军指挥,企因制止美、英军的前进。为了夺取法国的军舰, 德军于 11 月 27 日进攻法国南部的港口土伦。法国水兵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机

智,凿沉了军舰。在港口沉没的 73 艘军舰中,包括 1 艘战列舰、2 艘战列巡洋舰、7 艘巡洋舰、29 艘驱逐舰和鱼雷艇,以及 16 艘潜艇。法国的舰队因此没有落到轴心国的手里。但是,盟国也没有得到这批有价值的军舰。

在北非的登陆战役中,双方损失都很小。从 11 月 8 日到 13 日,美、英军共损失 2,225 人,法军及居民损失约 490A。盟军登陆后,在当地居民的支援下,于 11 月底占领了整个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并进入突尼斯境内,直逼比塞大和突尼斯城下。

1942 年 12 月初至 1943 年 2 月中旬,美、英军进行进攻准备,在北非战

场设立战区,由艾森豪威尔任总司令,亚历山大任副总司令并负责指挥第 18

集团军群的作战。德军得知这一消息后,以集绪在突尼斯南部的 2 个坦克师于 2 月 14H 抢先发起进攻,乘机向北推进 150 公里。美、英联军总部急忙抽调大批陆军和航空兵投入战斗,击退了德军在突尼斯的最后一次反扑,并于2 月 25 日恢复了原态势。

美、英军在完成作战准备后,于 1943 年 3 月下半月发起进攻。这时,亚

历山大指挥的第 18 集团军群,至少有 20 个师又 4 个独立旅,人员和装备齐

全。而德、意联军只有 14 个师又 2 个旅,人员和装备的缺额很大,每师平均人数不起过 5,000 人,且又处于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两支大军之间,态势十分不利。隆美尔认为,轴心国的军队若再留在非洲,就等于“明显的自杀”。3 月 9 日,隆美尔请他的属下阿尔林将军代理指挥军队后,便返回欧洲养病。并向其上司要求迅速从北非撤军。结果隆美尔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观主义者”,从而失去了对非洲军团的指挥权。1943 年 3 月 20 日,蒙哥马利指挥

的第 8 集团军以其大部分兵力攻打马雷斯防线,并以一部分兵力从西南进攻敌人的后方。德、意军面临被合围的威胁,不得不北撤马雷斯防线的守军, 并于 4 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终于成了“瓮中之鳖”。

1943 年 4 月 19 日,盟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军第 8 集团军自南

向北实施突击,美、英联军自西向东发起进攻,经过 18 天的战斗,于 5 月 7 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 万德、意军队由于没有运输船只可供撤退,便于 5 月 13 日宣告投降。至此,盟军在北非已全部肃清德、意军队, 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并为尔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