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军的战略防御
法西斯德国在侵苏战争初期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至 1941 年 7 月 10 日, 德军完成了战略突破任务,渡过西德维纳河,进逼第聂伯河,使苏军节节后退,遭到重大损失。希特勒及德军统帅部,为其初期的胜利欣喜若狂。但苏军仍继续战斗,德军的进攻遭到苏军日益增长的顽强抵抗。
为歼灭向东退过别列津纳河和退向第聂伯河的苏军,德军出动 182 个师继续在全线发动进攻。7 月 8 日,希特勒酸定了各集团军群的任务:“北方” 集团军群继续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从东和东南切断这个城市与苏联国内各地联系的交通线,夺取列宁格勒,歼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中央” 集团军群合围并消灭斯摩棱斯克地域的苏军,为尔后进攻莫斯科创造条件; “南方”集团军群以主力合围第聂伯河右(西)岸乌克兰地区的苏军,并以部分主力向基辅方向进攻;芬兰集团军沿拉多加湖两侧进攻,歼灭卡累利阿南部地域和卡累利阿地峡的苏军,打通从芬兰到列宁格勒的道路。
- 月底到 7 月初,苏军统帅部鉴于第一线部队未能阻止德军强大的进攻, 消灭突入之敌,在全线失利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对敌实施战略进攻,将战争推向国外。因此,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军统帅机关及时转变战略指导思想,彻底修改了作战计划,由企图实施战略进攻改为实施战略防御,首先破坏德军的进攻锐势,稳定战线,赢得组建和集结战略预备队的时间,在战争过程中消耗敌有生力量,逐渐改变力量对比,夺取主动权,为转入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自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军实施战略防御,至 1942 年 11
月 18 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胜利结束防御战役,为苏联卫国战争第一阶段。在
这一阶段中,苏军进行了近 17 个月的战略防御作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实施战略防御开始时,摆在苏联共产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组
国民经济体制,使其转入战时轨道,改组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动员工业生产能力、农业资源和劳动力,发展军事工业,动员人民为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英勇战斗,忘我劳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 月 10 日,苏军统帅部改组为斯大林主持的总统帅部,并成立了战略领导的中间机关——各方向指挥部,即西北方向指挥部、西方方向指挥部和西南方向指挥部,分别由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和布琼尼主持。7 月19 日,斯大林被任命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8 月 8 日又被任命为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于是总统帅部改名为最高统帅部。
苏军最高统帅机关判明,德军仍集中主力于三个战略方向上发展进攻, 其主要方向指向莫斯科,即决定:在受威胁的方向迅速展开战略预备队,建立战略防线,在各战略方向的纵深建立比较坚固的防御,构筑防御地区和筑垒地域;将战略第二梯队转属第一梯队各方面军,在普斯科夫、波洛茨克、基辅、赫尔松一线抗击德军;将主力集中在西部方向阻止德军向莫斯科突进, 调用北方方面军加强列宁格勒西南接近地的防御;以反突击抗击德军主力的突击,以顽强的防御制止德军快速推进,稳定战局。
至 7 月 10 日,苏军共有 201 个师,其中满员师只有 90 个。苏罕最高统帅机关鉴于技术兵器和武器不足,许多预备队部队开始组建,以及军事行动需要有高度机动性和便于指挥这三方面原因,汇步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集团军向小型集团军体制过渡,辖 5 个至多 6 个师,取消军一级指挥机关,各
师直属集团军司令员,撤销庞大的机械化军的编制,组建坦克师(辖 2 个坦
克团)和坦克旅(辖 1 个坦克团)以及独立坦克营;反坦克炮兵旅改为反坦
克炮兵团;缩小航空兵师的编制。由 4 至 5 个航空兵团改编为 2 个,每个团
的飞机由 60 架减至 30 架,随后又减至 22 架。
苏军最高统帅机关为改善军队的物资保障,改组了后勤指挥机关。7 月30 日,斯大林批准了苏军战时后勤管理条例和指挥机构系统表,8 月 1 日签署了组建苏军总后勤部和方面军、集团军后勤部的命令,8 月 19 日又设立了苏军空军后勤部长的职务,并挑选了一大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领导人和数十名经济工作者到军队后勤部门工作。此外,苏联国防委员会还决定加速后方建设,建立野战基地,调整陆海空运输网,修复和修建铁路,以保障后勤供应。
- 月 16 日,联共(布)中央批准了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 1941 年第 4
季度和 1942 年度军事经济计划。计划规定将某些企业从受战争威胁的地区迁到国家东部,并立即投人生产,还规定在东部地区扩建军事工业基地,增加武器、弹药、金属、煤、汽油和其它重要产品的生产。联共(布)中央有步骤地采取措施扩大各种火炮的生产,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大量生产威力强大的“卡秋莎”火箭炮。9 月 11 日,坦克制造从中型机器制造人民委员部领导下独立出来,成立坦克工业人民委员部。以后,军事工业所有主要部门(飞机、船舶、火炮和弹药)都建立起自己的专业领导机构。
苏联的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面临的情况是复杂的,必须使担负军工定货任务的每一工厂一直工作到战争情况不能允许时为止。企业的拆卸、装运经常在德机轰炸下进行。成千上万满载人员和物资器材的列车,川流不息驶向东方。从 1941 年 7 月至 11 月,苏联从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等地区,转运了 150 多万车厢伪物资设备,共有 1,523 个大型企业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哈萨克斯坦、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仅用铁路就向东疏散了1,000 多万人。苏联战前在东部建成的工业基地,加上疏散到这里的企业, 很快变成了国家的军工生产基地。至 1942 年 3 月,这些地区的军工产品的产量,已达到卫国战争开始前全国的生产水平,在战争条件下成为苏联战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基础。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动员国内一切力量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还广泛开展外交活动,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争取国际援助。1941 年 7 月中旬至 8 月,苏联先后与英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分别签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同行动的协定。苏联还和英国签订贸易协定,和美国签订军事经济互助协定,与挪威、比利时恢复了外交关系。9 月 29 日至 10 月 1 日,当德军向莫斯科大举进攻时,苏、美、英三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问题。这次会议签订了第一个议定书,规定从 1941 年 10 月 1 日至 1942 年 6 月 30 日,美国和英国每月向苏联提供 40D 架飞机、500 辆坦克以及其它种类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10 月 30 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政府写信给斯大林,宣布给苏联 10 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 月 7 日,罗斯福将武器和军用物资出借和租让法(即租惜法案)扩大应用于苏联。
至 1941 年年底,美国援助苏联 204 架飞机、182 辆坦克;英国供给苏联669 架飞机、487 辆坦克、301 支反坦克枪。①
① 见格列奇科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俄文版第 4 卷,第 175 页。
1941 年 7 月中旬至 12 月,德军继续在西北、西方和西南三个战略方向上展开疯狂的进攻。苏联军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粉碎德军的进攻进行了极其艰难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