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平洋战争的转折

第一节 1942 年春太平洋战争形势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和实施南方作战的同时,攻占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航空基地关岛和成克岛。从 1942 年 1 月下旬起,日本又相继占领西南太平洋的停斯麦群岛、新爱尔兰群岛、新不列颠群岛、中所罗门群岛的大部和吉尔伯特群岛。在新不列颠岛的腊包尔建立了海、空军基地,在所罗门群岛的布根维尔等岛屿修建机场。3 月 8 日至 10 日,日军占领新几内亚东北部的莱

城和萨拉莫阿。从 1941 年 12 月 8 日至 1942 年 3 月底,日军在 3 个多月的时间内,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西太平洋、南中国海的全部美、英空海军基地,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远东舰队,夺取了海空控制权,使该地区的海空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日本的重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共毙、伤、俘同盟国军队 30 余万,击沉、击伤大型作战舰只约 40 艘。日军伤亡约

4 万人,伤巡洋舰 2 艘、驱逐舰 3 艘。日本所取得的暂时胜利不仅使同盟国为之震惊,甚至超出了日军大本营的预料。日本军国主义者欢欣若狂,认为前一阶段作战的结果已达到“攻守易势”,日本可以一反历来的守势战略, 改而采取攻势战略。他们完全低估了美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和恢复能力,认为要到 1943 年以后美国才能反攻,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已占领地区, 提高作战能力,迎击美国的反攻。一些军国主义分子狂叫东取夏威夷,西进印度洋与德军会师,并提出南攻澳大利亚以消除太平洋美军反攻基地和占领中途岛邀歼美太平洋舰队等各种狂妄的计划。军部提出只在南方留 21 个营维持秩序,其余部队可以调往他处作战。但暂时的胜利难以长期掩盖日本国小力薄、捉襟见肘的窘态。日军虽侵占了广大区域,但同时也陷入了分兵把口、难以集中兵力的困境。日军大本营在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时不得不承认,由于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帝国在其他战场上的作战能力已有降低,丧失了机动性。在中国战场上,日本无力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只得把希望寄托于国民党政府的动摇妥协,企图利用汪精卫或外国人对蒋介石进行诱降,促成蒋介石和汪精卫合流。同时,日本承认,德国难以在 1942 年内击败苏联,日本十分担心美、英、苏加强合作,促使苏联在取得对德作战的有利态势后对日开战。为了解除北方之忧和加强中国战场的行动,日军在完成第一阶段作战后,立即重新改组南方占领区的军事体制,从南方抽调 5 个师团,其中 3 个师团留本土,2 个师团加强中国战场并在中国关内战场组建 7 个师团,在东北组建 2 个方面军司令部、1 个军司令部、1 个机械化军司令部。日军大本营在研究下一阶段作战计划时认为,日本无力东进夏成夷和西进印度洋。同时, 由于陆上兵力大部被牵制于中国战场,陆军坚决反对海军关于进占澳大利亚的提案,因此,大本营也否定了海军提案,认为以目前日本的国力进攻远离4,000 海里、面积广阔的澳大利亚领土,显然超过了日本国力的限度,实为冒险。由于陆军和海军在战略主张上对立,日军大本营采取了折衷方案,确定下一阶段的战略是继续扩张既得战果,确保已占领的地区和主要交通线, 促进重要的国防资源的开发利用,确立“自给自足”的态势,增强日本的作战能力,奠定长期不败的战略态势。同时,根据国家的能力、作战情况的变化、苏德战争进展、美苏关系、中国战场的动向等情况,寻求各种方法,使中、英屈服,使美国丧失战斗意志。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决定下一步作战要

继续扩大日本的所谓“外防御圈”,使之北起阿留申群岛,经中途岛,南至菲尼克斯、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岛和新几内亚,以东京为圆心向东和东南扩展达 6,000 至 8,000 公里。作战的重点是攻占南太平洋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以切断美、澳之间的海、空交通线,孤立澳大利亚。

美、英从日本的首次突袭中惊醒之后,立即进行了战略协调和人力、物力的动员工作。1941 年底至 1942 年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议,研究在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盟军的战略和作战计划,以及军工生产与分配等问题。会上双方继续肯定了 1941 年美、英参谋人员联席会议所制定的战略计划的精神,即欧洲战场是最重要的战场,德国是主要敌人。盟军要首先把主要力量投入欧洲战场,打败德国和意大利,在远东暂时采取防御战略。会后发表了由 26 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宣告各签字国政府保证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是军事的或经济的,以遂行对德、意、日的作战;各国保证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联合军需品分配委员会,联合原料委员会和联合船舶委员会等。美、英分别成立了战时生产局和生产部,全权负责军工、军需品的生产。美总统罗斯福在 1942 年的国情咨文中宣布,他下今当年

要确保生产飞机 6.8 万架、坦克 4.5 万辆、高炮 2 万门、商船 800 万吨。美

国的数万家工厂转为军工生产,集中大小军工生产的承包商 1.8 万余家,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被动员起来。

从 1941 年末至 1942 年春,盟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所处的态势极为不利,坚守新加坡、菲律宾、荷属东印度和缅甸的计划相继失败,南北两翼已分别退至澳大利亚和印度地区。为了阻止日军的迅速推进,盟军不断增强防御兵力并健全战场指挥体系。1942 年初,美国加强了夏威夷、巴拿马和西部海岸的防御力量,并开始向美、澳之间交通线上的岛屿增加驻军,占领了菲尼克斯群岛、斐济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加强了萨摩亚群岛的防御,在约翰斯顿岛、巴尔米拉岛建立了空军基地。美国的主要企图是建立一条从美国西海岸到澳大利亚的可靠的交通线,确保澳大利亚这一反攻基地,为尔后的反攻作准备。1942 年 2 月下旬,美、英、荷、澳组成的西南太平洋盟军司令部解散之后,罗斯福向丘吉尔建议重新区分美、英作战地区:英国负责印度和印度洋,包括苏门答腊;美国负责整个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作战。美国将太平洋战场分为两大战区: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所罗门群岛、悍斯麦群岛、新几内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不含苏门答腊),由麦克阿瑟上将任司令;太平洋战区,由尼米兹海军上将任司令。太平洋美军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示,加紧积蓄力量,为反攻创造条件。与此同时,美太平洋舰队以 4 艘航母为甚干逐步恢复和加强活动,连续轰炸了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威克岛和马尔科斯岛,以及腊包尔和新几内亚东部的日军基地。从此,日军向西南太平洋的扩展遇到了日益顽强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