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日军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正面战场失利,敌后战场开辟与扩大

中国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历时一年零三个多月,日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国实施战略防御。在此阶段,日军大本营企图集中精锐主力,从陆上向华北进攻,同时策划在青岛、上海附近作战,南北策应,扩大对华战争,夺取平、津、上海和中国华北、华东战略要地及广大领土,歼灭中国军队主力,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屈服。日军力求速战速决,结束对华战争,灭亡中国,然后准备与实施对苏、对英美的作战。

尽管中、日战争已经开始,但双方均未正式宣战。日本发为侵华战争, 只称“事变”,借以麻痹世界舆论。中国国民党政府虽宣布抗战。但幻想中日战争能“和平解决”。因此,国民党政府的方针是“抗战、应战”,“不宣战、不绝交”。

中国抗战开始后,就形戍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政府军队进行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进行的敌后战场。

一、正面战场作战概况

抗战开始,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取时间、实施持久作战的战略。1937 年8 月,国民党政府国防会议也决定,在战略指导上采取持久战,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渐消耗日军,转变优劣形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在此阶段,国民党政府军队主力从平津到华北,从上海到华东与华中等各战场,实施正面防御作战,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役与战斗,不断抗击日军的进攻,其中规模最大的有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会故。这四次会战的结局都是失利的。

平津战斗(1937 年 7 月 7 日—7 月 30 日)

“七七”抗战开始后,蒋介石在江西庐山电令第 29 军军长宋哲元,采用

“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就地抵抗。并令第 26 路军与第 40 军 4 个师至石家庄、保定一线集结待命。接着,蒋介石从庐山回到南京,把重点放在交涉日军撤兵问题上,他希望英、美出面干预,制止日本侵略,“和平解决” 中日之战。

进攻宛平城的日军,受中国军队抗击,进攻受阻,于是采取威胁手段, 要中国驻军退出芦沟桥、长辛店一带。第 29 军予以拒绝。日军增加部分兵力再度进攻,又来得逞。此时,平、津日军佯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日军总参谋长也向华北日军发出“命令”:防止事态扩大,避免进一步使用兵力。7 月 9 日,日本内阁也作出所谓不扩大事态,就地解决的“决定”。国民党政府当局及平津前线最高领导人宋哲元等,也希望“和平解决”,以为日本真有和平解决之诚意,遂就日方提出的条件,由宋哲元等往返于平津之间与日方接触,而在军事上却未采取应有的部署与处置。7 月 11 日,日本内阁通过向华北增兵 3 个师团的决定,并声明向华北增兵是日本政府采取的必要措施。据此决定,日军早已动员就绪的各师团,从日本本土、中国东北源源启运,向平津及华北前线开进。这证明,日本所谓“不扩大事态”、“和平解决”纯系骗局。

7 月中旬,日军实施若干局部攻击,并以种种条件引诱平津当局屈服。

日军增援主力抵达平津前线后,华北日军兵力已达 10 万人以上,飞机 200

余架、坦克 100 余辆。第 29 军兵力、部署无变化。这样,日军已占明显优势,

且对北平形成北、东、南三面包围态势。日军于增兵并部署完毕后,从 7 月

  1. 日开始。向廊坊、杨村、广安门、宛平城展开猛烈进攻。同时,向第 29

军发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一、驻芦沟桥、八宝山附近之第 37 师应于 27

日正午以前退往长辛店;二、驻北平及西苑一带的中国军队,于 28 日正午以

前退至永定河以西,三、上述撤退完毕后,第 37 师应全部退至保定。宋哲元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平津各地激战遂即展开。日军在飞机、炮兵火力支援下,攻击北平。第 29 军各部奋勇抗击,南苑等地战斗最为激烈。在防御中,

第 29 军实施反击,一度夺回廊坊、丰台与天津车站等地。但是,由于仓促应战,没有完善的防御作战计划,尽管爱国官兵抗战意志坚决,士气很高,不惜与日军决一死战。平津人民也积极动员。中国共产党平津党组织采用各种方式,动员组织群众支援第 29 军作战。但当时南京与平津当局对“和”与“战”

众说不一。直到 7 月 26 日,日军已对北平展开总攻,而在国民党政府军政部

举行的芦沟桥事变第 16 次汇报会上,军政部长、参谋总长等人对两种决心方

案仍然议而未决,即:是用集结在石家庄、保定的中央军主力北上增援第 29

军抗击日军,还是今第 29 军撤退。会议确定呈蒋介石审定。因此,这一期间, 对平津防御战斗指挥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前线部队一天接收几个命令,内容互相矛盾,无所适从。一些将领保存实力,备自为政。日军则不断增加兵力,攻击更加猛烈。7 月 29 日,蒋介石令宋哲元撤离北平,前往保定。当天北平陷于敌手。30 日,天津失守。第 29 军主力澈至静海、永清、固安、涿县之线以南。在平津战斗中,第 29 军副军长佟麟阁中将、第 132 师师长赵登禹中将在南苑附近作战中以身殉国。

日军进入平津,大肆烧杀抢掠,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数十万同胞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随后,日军主力向平北集结,作进犯华北的准备。 8 月初,华北日军兵力已增至 12 个师团,约 30 万人。日军向华北进犯

计划分兵三路:第一路,沿平绥线向南口、张家口进攻,是主要一路,企图夺取河北省北部、察哈尔和绥远省,然后与汾平汉路南犯日军一部配合,合击太原;夺取山西省,确保由华北向华中进犯时的右翼安全:第二路,沿平汉线南犯,为大举南犯华中占领有利阵地,在夺取石家庄后,以一部兵力沿正太线西进,配合沿平绥线进犯日军攻占太原;第三路,沿津浦线南犯。其时,日军大本营又规定军队行动“限制”在独流镇、保定一线队北,实际仍为平津战斗中“不扩大事态”伎俩之重演。

1937 年 8 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华北五省划分为第 1、第 2、第 5

三个战区。第 1 战区作战区域为津浦、平汉两铁路北段(蒋介石兼司令);

第 2 战区包括山西、察哈尔、绥远三省(阎锡山任司令);第 5 战区为山东

省(蒋介石兼司令)。此外,将江苏、浙江两省及上海市划为第 3 战区(蒋

介石兼司令)。将福建、广东两省划为第 4 战区。第 1、第 2、第 5 战区辖 7 个集团军(第 1、第 2、第 14、第 6、第 7、第 3、第 5 集团军),步、骑兵共 67 个师、21 个旅,兵力约 70 万人。蒋介石确定各战区任务如下:第 2 战区实施“固守”,重点守备南口至万全线,控制平绥线,牵制日军,使日军不能无顾虑地沿平汉、津浦线南犯;第 1 战区防守津浦、平汉两铁路正商, 阻止日军南犯,同时在日军沿平绥线西犯时,以部分兵力向日军之左翼实施“柔性攻击”,策应第 2 战区作战;第 5 战区防守山东省沿海,并以部分兵

力北上德州、沧县一线,策应津浦北段防御战斗。

日军沿平绥、津浦和平双线进犯(1937 年 8 月—12 月)

日军进犯平绥线的兵力,初期为“华北驻屯军”1 个师团、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4 个旅团及特种兵与伪军一部。在平绥线防御的为中国国民党政府军第 1、第 2 战区各一部,共约步、骑兵 15 个师、9 个旅。1937 年 8 月上旬,日军一个旅团进犯南口,第 13 军在南口阵地上多次击退日军猛烈进攻, 双方伤亡很大。日军正面进攻受阻,就增加兵力,对居庸关、怀来实施迂回。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由热河向张北进犯,迂回张家口。此时,日军已在上海登陆发动进攻。8 月下旬,国民党政府军放弃南口、张家口及平绥全线,向晋北撤退。在撤退中,高级指挥官放弃指挥,部队退却无序,不战而逃,一遇日机空袭即行溃散,各部之间互不联系,士气颓丧,军纪松弛。

日军沿津浦线南犯的兵力约 3 个多师团。在津浦北段防御的是第 1 战区

第 1 集团军,共约步、骑兵 16 个师。第 1 集团军计划实施正面防御,阻止日

军,待第 5 战区第 3 集团军北上参战后,转取攻势,击破日军进攻。9 月下

旬,日军由天津沿津浦线南犯。第 1 集团军边战边撤,在姚宫屯至沧县之间阵地上抗击日军数昼夜,阵地被突破后,即全线后撤。日军进至泊镇附近时, 第 1 集团军使用 3 个军各一部兵力,对进攻日子之左翼实施反击,未奏效,

继续后撤。10 月初,第 3 集团军仅有 1 个团进至德州,主力没有北上。第 1

集团军又放弃德州,撤至徒骇河南岸。此时,因乎汉线战事告急,第 1 集团

军被调赴平汉线作战。津浦线防务由第 5 战区第 3 集团军接替。日军继续南犯,第 3 集团军不战而逃,12 月下旬放弃济南、青岛,主力逃至单县、城武、曹县附近。日军不战而占山东省大部,并继续向鲁南及徐州进犯。事后,国民党政府将第 3 集团军司令韩复渠枪决。

日军沿平汉线南犯之兵力约 4 个师团共 8 万人。在平汉线防御的是第 1 战区第 2 集团军,共约步、骑兵 13 个师、4 个旅。9 月中旬,日军开始南犯, 第 2 集团军进行抵抗,有少数部队与日军展开激战。未几,阵地被日军突破, 该集团军即由琉璃河一线向保定撤退,拟在保定附近再组织防御。日军跟踪追击,保定一线又无防御准备。9 月 24 日放弃保定。此时,日军在晋北加紧进攻,太原告急。原作为平汉、津浦两线机动兵力的第 14 集团军调赴山西作战,计划由华中北调的兵力也未到达。同时,上海前线告急,津浦线作战央利,蒋介石今第 2 集团军主力向正太线转移,一部向南撤至滹沱河南岸。第

2 集团军于 10 月 10 日放弃石家庄,接着放弃邢台、邯郸、安阳。11 月上旬,

第 1 集团军由津浦线转至平汉线,为策应娘子关方向作战,集团军主力对占领邢台、邯郸之日军实施反击,未获战果。日军占领安阳、大名一线后,因占地甚广,原进攻兵力大部已转调山西及上海方向,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第 1 战区部队从保定南撤时,已处于溃退状态,几乎不可收拾,而且军纪太

坏。战役结束后,国民党有三名监察委员联名指控第 2 集团军司令刘峙“畏死”,未经战斗即退却,十余天败退近千里,是自古以来丧师失地未有如此之速者,要求追究刘峙的责任。因战区司令由蒋介石兼任,追究不出结果。

太原会战(1937 年 9 月 13 日—11 月 8 日)

日军进攻太原,由两个方向实施,主要方向是大同、太原。另一方向是石家庄沿正太线向太原。日军总兵力约 14 万人、坦克 150 辆、炮 350 门、飞

机 300 架。

参加太原会战的第 2 战区军队有第 2、第 6、第 7、第 14、第 22 五个集

团军、共 34 个师、13 个旅,约 28 万人、飞机 30 架。由陕北开抵晋北前线

的第 18 集团军,参加了这次会战,配合国民党政府军队保卫太原,归第 2 战区指挥。太原会战由平型关战斗、忻口防御战、正太线防御战等组成。

平型关战斗 1937 年 8 月下旬,日军占领南口、张家口及平绥线东段后,主力向晋北进攻,一部沿平绥线西段向包头方向进犯。9 月上旬,日军逼近大同。大同是晋北门户,是晋、察、绥三省重要枢纽。第 7 集团军司令

傅作义主张集中兵力,在大同附近与日军决战。第 2 战区司令阎锡山认为大同地形不利,援军又未到,决心放弃大同,在雁门关以西内长城一线设防。9 月 13 日,中国军队放弃大同,日军不战而占。同时,日军相继侵占蔚县、阳

原、广灵、灵邱各县。随后,日军向平型关、大营、雁门关方向进犯。第 6

集团军在平型关一线抗击日军的猛烈进攻。9 月中旬,第 18 集团军第 115 师

到达晋北前线,按作战计划,第 115 师向进攻平型关之日军侧后攻击,平型

关正面防御部队以一部兵力从正面攻击,配合第 115 师行动。第 115 师按第

18 集团军总部朱德、彭德怀正副总司令指示,以一部兵力挺进灵邱,沫源敌

后,袭击日军,制止日军增援,师主力于 9 月 24 日夜在平型关以东设下埋伏。

25 日,经过激烈战斗,全歼日军第 5 师团 1 个大队及后勤人员等,共 3,000

余人,击毁汽车 100 余辆,缴获武器、物资甚多。在平型关战斗激烈进行时, 占领大同之日军向平型关增援,逼近繁峙,威胁平型关左侧后。平型关正面的攻击行动来取得重大战果。战区逐令撤退。日军在代县会合。在华北战场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平型关战斗取得了芦沟桥事变以来全歼日军一个大队以上兵力的空前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的声威。

忻口防御战 平型关战斗后,华北日军主力集结约 5 个师团、坦克 150

辆、火炮 250 门,共 14 万兵力,企图向忻口、太原进犯。在忻口方向作战的军队是第 18、第 14、第 6、第 7 集团军。战区计划以 3 个集团军在五台山至宁武山一线,依托有利地形组织防御。其部署:第 18 集团军在右翼,在滹沱河南岸依托五台山组织防御,制止日军前进,并相机以主力向雁门关挺进, 威胁日军之左翼,形成包围日军之态势;第 14 集团军居中央,在代县至原平

公路正面实施防御,抗击日军之进攻;第 6 集团军在左翼,在同蒲铁路西侧

组织防御,并准备以一部兵力挺进敌后,威胁日军之右翼,与第 18 集团军东西呼应,形成对日军进攻集团之包围态势。战区预备队集团军集结在忻口附近,以便机动。

1937 年 10 月初,日军大本营下令攻占太原。晋北日军沿代县至原平公路发起进攻。日军以正面攻击结合迂回,在猛烈炮火、坦克支援下攻占崞县。防守原平城的第 196 旅爱国官兵,抗击日军攻击,坚守阵地,在日军优势兵力、火力围攻下,旅长及全旅官兵伤亡殆尽,原平失守。日军占领原平后, 集中兵力于同蒲路左侧实施猛攻。第 14 集团军实施顽强抗击,挫败日军的连

续进攻,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在正面顽强抗击同时,第 18 集团军主力向灵邱、广灵、代县、崞县敌后进军,不断袭击日军交通线与后方目标。10 月19 日夜,第 129 师第 769 团夜袭代县城西南之阳明堡机场,击毁日机 24 架,

歼灭日军 100 余人。八路军挺进敌后,迫使日军从前线回调兵力巩固后方,

有力地支持了忻口正面的防御战。第 14 集团军司令卫立煌乘日军部分兵力回调、正面攻击兵力减弱之机,指挥所部展开攻势行动,反击日军。中国空军以小群出动,打击日军,支援地面战斗。在反击过程中,第 9 军军长郝梦龄

中将、第 154 师师长刘家麒中将等,相继中弹阵亡,以身殉国。第 14 集团军由平汉线调来晋北,进入战斗后经连续反复冲杀,伤亡大,补充少,战斗力渐渐不支。日军则不断增加进攻的兵力,忻口前线防御态势已呈危急。同时, 日军为策应忻口方向作战,沿正太线西犯日军又猛攻娘子关一线阵地,加速向太原进逼。太原北、东两面同时告急。此时,战区令第 7 集团军司令傅作

义回太原组织城防,今第 6 集团军司令杨爱源去晋南组织防御。驻潼关的第

22 集团军奉命增援晋北,但未到达。第 14 集团军在战斗力不支的情况下, 卫立煌下令部队停止反击,请求增援。旋即奉令撤离忻口阵地,向太原撤退。忻口防御战先后持续 20 多天。在向太原撤避时,日军机械化部队跟踪追击, 日机不断轰炸,撤退部队异常混乱。太原防御部署也未完成。11 月 8 日,太原失守,第 7 集团军突围出城。

正太线防御战 沿正太线西犯的日军,在空军、炮兵火力支援下,突破国民党政府军阵地,连陷娘子关、井陉、平定、阳泉、寿阳。10 月底,日军逼近榆次。在正太线防御战中,第 18 集团军总部率第 129 师与第 115 师主力,

于 10 月下旬由五台山进至正太线以南,多次进行伏击,给进犯日军以重大打击。

济南、太原失守,标志着以国民党政府军为主的华北正面战场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淞沪会战(1937 年 8 月 13 日—12 月 13 日)

1937 年 7 月,日军大本营决定在中国华东实施作战,进攻上海,企图一举攻占中国经济、政治重要城市上海及其附近地域。切断中国海上补给线。策应华北战场,南北呼应,歼灭中国军事力量,迫使国民党政府屈服,结束侵华战争。日军实施上海作战之兵力,开始约 1.5 万人,舰艇 30 余艘,飞机

100 余架。战役过程中几次增兵,后期达 11 个师团、约 30 万人。

淞沪抗战前,中国国民党政府受《上海停战协定》的限制,在上海市区仅驻有保安部队两个团及一些警察。芦沟桥事变后,上海形势紧张,战争危险迫近,国民党政府当局虽抱“不扩大事态”的方针,企图实现“和平解决”, 但对上海兵力薄弱仍有顾虑。因此,于 8 月上旬,将原驻苏州、无锡、常熟一带的第 87、第 88 两个师隐蔽调进上海市区,任命张治中任京沪警备总司令,上述部队以后改编为第 9 集团军,归第 3 战区指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

员会和第 3 战区(冯玉祥接任战区司令)的企图是,在日军后援兵力未抵上海之前,先集中兵力将在沪日军万余人迅速歼灭,使其后援部队抵沪时失去依托,有利于在日军登陆时给予打击,坚守上海,消耗日军。第 3 战区兵力在战役初期为第 8、第 9、第 10 集团军,战役过程中增加第 15、第 19、第21 集团军,战役后期共 6 个集团军、70 个师、飞机 250 架,舰艇 40 余艘。

8 月上旬,驻沪日军(主要是陆战队)不断进行挑衅,制造事端,为发动侵略制造借口,如举行武装示威,夜间越界进行军事“演习”,诡称有水兵失踪,要求中国飞机停飞,等等。上海市政府按照国民党政府“不扩大事态”的方针,忍辱退让而与日方交涉。8 月 9 日,一个日本军官带领士兵, 无理闯入虹桥机场,担任机场警卫的中国保安队卫兵对其制止,日军官首先开枪打死保安队卫兵。中国保安队激于民族义愤。严正还击,当场将日军军官与士兵击毙。为此事,国民党上海市市长仍抱着“不扩大事态”的方针, 与日方交涉。日军因援兵未到,也表示以外交方式“解决”,但无理要求中国保安队撤离上海,拆除保安队所构工事。中国当局予以拒绝。日军一面谈

判,一面调兵。8 月 13 日,开始了大规模进攻,第 3 战区军队进行抵抗,淞沪会战由此展开。

日军进攻开始后,第 3 战区确定行动部署如下:第 9 集团军(5 个师)

在上海市区实施进攻,扫荡歼灭在沪日军兵力,阻止日军登陆;第 8 集团军

(4 个师)担任杭州湾北岸防御,阻止日军登陆,保障上海右翼安全;第 10 集团军(5 个师)担任浙江省沿海海防,防止日军由浙东登陆;以 1 个军担任长江口南岸江防,1 个师担任长江口北岸江防与海防,保障上海左翼安全。

  1. 月 15 日,张治中指挥的第 9 集团军经过短时间准备,以第 87、第 88 两个师并列发起攻击,部队士气旺盛,奋勇冲杀,中国空军、海军也积极支援,经过 3 天攻击,有所进展。8 月 20 日,第 9 集团军增加 1 个师继续进攻, 发展比较顺利,突破日军防御,从虹口公园打到汇山码头(外白渡桥东北方向黄浦江畔),即将扫荡在沪日军陆战队的巢穴。但由于部队经过一周作战, 消耗、伤亡很大,又没有预备队投入战斗以增强突击力量,进展渐迟缓。此时,由日本本上海运的日军大批主力已驶近上海海面,行将登陆,第 9 集团军遂停止攻击。

中国军队江防兵力不足。日军主力 3 个师团于 8 月 23 日晨分别在吴淞、川沙港(宝山县城西北)等地登陆。日军登陆后,以飞机、火炮、舰艇火炮、坦克的猛烈火力,支援步兵冲击,向宝山城、月浦、罗店、浏河镇等阵地猛烈进攻,扩大登陆场,威胁上海左翼安全。此时,第 15 集团军抵达上海前线, 原在市区作战的部队一部也调到长江南岸一线,战事重心由市区移至江边一带。战区组织 4 至 5 个师兵力,连续对登陆日军实施反击,双方在江岸一线展开登陆、反登陆激战。随后,日军后续部队源源登陆;登陆后,一面向纵深发展,一面合击宝山城等地,企国扩大与连接登陆场。扼守宝山城的第 98

师第 583 团第 3 营,受到日军 30 余艘舰艇的炮击和日军飞机的分批轰炸,在

日军坦克四面冲击、城内一片火海的情况下,坚决死守,经过 3 天苦战,全营官兵殉国。宝山失守,日军登陆场已连成一片。

  1. 月上旬,第 3 战区鉴于日军援兵源源抵沪,沿江防御受日军舰炮火力威胁甚大,于是改变作战方针:实施持久战,阻止日军扩张,将防御部队撤至日军舰炮射程以外,作“韧性抵抗”,等待援兵到达再行决战。于是,各部队全线停止反击,转入防御作战,依托每个阵地抗击日军。日军则不断增乒连续突击。10 月上旬,日军已渡过薀藻浜。正在激战之际,第 21 集团军到达上海前线。10 月下旬开始,战区指挥第 21 集团军等部对薀藻浜南岸日军实施反击,力图将其逐回北岸或予以歼灭。第 21 集团军由后方调来,训练不足,实战锻练少,甚至将日军施放烟幕误认为毒气,反击未奏效,反被日军突破阵地。日军相继攻占大场、江湾、真如等地,切断了沪、宁(南京) 铁路,对上海左后方造成严重威胁。

  2. 月 26 日,战区令部队撤至苏州河南岸继续防守。在主力撤至苏州河

南岸后,担任掩护任务的第 88 师第 524 团谢晋元副团长指挥 800 余人,在四行仓库阵地完成掩护任务后,誓不向苏州河南岸撤退,决心与日军战斗到底。该部官兵在日军包围之中,坚守阵地,四行仓库大楼顶上高悬着上海童子军送与他们的旗帜。日军猛攻四昼夜,始终未能得逞。苏州河畔的中国人眺望这一悲壮场面,无不为之感动。毛泽东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其与“乎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型”。

10 月底,日军从国内和华北战场抽调至上海的兵力已达 20 万人。第 3

战区军队顽强抵抗,使日军遭到重大杀伤。此时,日军大本营为加速攻占上海,决定在杭州湾北岸实施登陆,侧击上海守军之右翼。11 月 5 日,日军 3

个师团开始在金山卫一线登陆。第 8 集团军在该线只配置少数兵力,未能阻

止日军登陆。日军登陆后,第 3 战区急从浦东、枫泾、苏(州)嘉(兴)线各地抽调兵力,堵击上陆日军。因动作迟缓,部队尚未到,日军已侵占松江城。至此,在上海市区防御的军队便处于日军夹击之下,后方主要交通线均已被切断。经过近三个月的防御战,前线部队已精疲力竭,伤亡重大,缺乏补充,战斗力大为下降。国民党军事当局也无兵可调。战区下令放弃上海, 向苏(州)福(山)线既设阵地转移,企图在苏福线再行抗击。11 月 9 日, 第 3 战区军队撤离上海。

部队在撒离上海时,军心已经动摇,许多部队争先恐后夺路而逃,退却路上拥挤不堪。日军跟踪追击,飞机轰炸,并以舰船输送一部兵力沿长江西进,在长江南岸一些港口登陆,侧击西撤的第 3 战区军队左翼。各部队在混乱中退至苏福线阵地,但是部队尚未找到阵地与工事的位置,日军追击又至, 终于未能在苏福线站住脚,又继续向锡(无锡)澄(江阴)线阵地撤退。应当指出,所谓苏福线阵地纵深只约千米,只构筑一些不能相互支援的火力点而已。

日军向南京方向猛烈追击时,日军大本营又一次玩弄花招,一面今日军追击,一面又“规定”不得迫过苏(州)嘉(兴)线。11 月 20 日,日军大本营还“下令”部队“停止追击”。24 日,日军总参谋长宣布废除追击不越过苏嘉线的“规定”。同时,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决定,可以攻占南京及其它地区。日本侵华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反复使用此种手法,借以麻痹国民党政府与世界舆论,掩蔽其独吞中国之企图。

第 3 战区部队由苏福线向锡澄线撤退,锡澄线阵地更逊于苏福线。由于撤退混乱,又未能在锡澄线占领防御,随即向皖南、南京大溃退。大部分军队向皖南,部分撤向南京。日军分两路推进,正面一路沿沪宁铁路及长江直逼南京,另一路由苏、浙、皖边直指芜湖,企图占领芜湖,北渡长江,迂回南京,配合正面迫击部队合击南京。国民党政府军在撤退过程中,有些部队曾进行抗击,但均不能扭转战役上溃乱退却所造成的危局。国民党海军曾封锁长江航道,阻止日军沿江西进,但在江阴附近几次战斗中,大部舰只被日军击毁,未能达到封锁目的。国民党空军不少飞行人员在攻击日舰、空战与支援陆军战斗中,勇敢战斗,给日军一定的打击,但由于日空军据有明显优势,中国空军的飞机损失大部,又无补充,到南京附近作战时,几乎已无飞机、舰艇了。

早在 10 月下旬,正当上海前线作战十分激烈、紧张之际,国民党政府作

出决定,将首都迁往重庆。政府直接迁往重庆,军事委员会暂留南京,待 11

月份迁往武汉,以指挥全国战局。同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调 2 个师兵力为南京卫戍部队。蒋介石离开南京时,认为淞沪前线失利,兵力不足,南京地形又不利于防守,故决定不守南京。后来蒋介石又考虑,对经营十几年的首都不战而走,不好向中国人民交待,这样在世界舆论中自己的形象也将受到影响,故又决定使用 15 个师的兵力守南京,即令前线回撤部队中调 5 个军撤至南京外围组织防御。12 月上旬,日军迫近南京,并连续攻占龙潭、汤山、江宁镇、淳化镇、板桥等南京外围要地,前线回撤部队有的没有到达,有的在混乱中到达南京附近也无组织准备防御的时间,南京外围阵地

相继失守,日军迫近城垣。南京城防部队在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地顽强抗击日军,雨花台首先失守,全城动摇,各要点相继失守。日军先后由光华门、中山门、中华门突入城内。12 月 11 日,蒋介石令唐生智撤出南京。撤离时,守城部队、市政官员、老百姓在一片混乱之中;争相夺路而走,或突围去皖南,或夺船渡江北上,城门为之堵塞。13 日,南京失守,淞沪会战结束。随后,日军占领杭州。

淞沪会战持续 4 个月之久,毙伤日军 6 万以上,战役以失利结束。上海、南京、杭州及苏、浙、皖广大宫饶美丽的地区被日军占领。

日本侵略军在宁、沪、杭及苏、浙、皖占领区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法西斯暴行,焚烧、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日军到处放火, 上海大火燃烧了半个多月,绵延数公里。广德垦城只烧剩了一座宝塔及一个教堂的十字架。大半个南京被烧成一片废墟。日军所到之处,屠杀了无数的中国同胞,尤其令人发指的是南京大屠杀,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最残酷、最骇人听闻的暴行。这是无论何人想否定也否定不了的。日军占领南京后,日军司令宫(战后定为战犯,已被国际法庭判决处以绞刑)放纵士兵,三五戍群任意杀人、强奸、抢劫。大街小巷陈尸遍地。日军在汉中门外一次屠杀放下武器的军警人员 3,000 余人,在中山码头及其附近集体屠杀男女老幼 5.7 万余人。日军杀人方法极其野蛮:机枪扫射,刺刀刺杀,大刀砍,切腹挖心, 水溺,火烧⋯⋯。日本报纸刊登过日军官在中国杀人比赛的新闻,有一名“优胜者”曾连杀中国人 106 名。战后,据远东国际法庭最慎重、最保守的估计,

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六周内,烧死及投入长江灭迹者约 19 万人,屠杀当在

20 万人以上。总计整个屠杀在 30 至 40 万人左右,其中有案可查的,仅红十字会收埋 43,071A,崇善堂收埋 112,266 人。

日军另一暴行就是强奸妇女,甚至老妇、幼女也未能幸免。日军在占领区各地强奸妇女极多,仅南京一地即达 2 万以上。日军奸淫妇女以后,又以极其野蛮、残酷的方法将被奸者杀害,或割去乳房,甚至以棍棒插入阴户。一些未被屠杀者,又因不堪忍受如此污辱而悲愤自杀。

至于掳掠,日军更是无所不抢,无所不要,粮食、家畜、钱财、衣服、家具、烟酒杂品均被洗劫一空。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侵略的灾难,以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历时最久,也最为深重。

日军占领南京,在军事上已给中国国民党政府以重大打击。遂又进行诱降活动,以诱迫中国屈服。1937 年 12 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按日本政府的旨意,向中国国民党政府提出和谈条件,要国民党放弃“反日”、“反满” 政策,共同防共,中日实行“经济合作”,划必要地区为“非武装区”,在“非武装区”内建立“特殊组织”,对日本进行赔款等等。除上述条件外, 还附有两个条件:一是谈判不停战;二是中国政府派人到日本指定的地点去谈判。实际上,日本俨然以战胜国自居,要中国去签订投降条约。对于日本的诱降活动,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甚为高兴,积极活动响应。但国民党政府还是拒绝了日本的要求,未向日本投降。1938 年 1 月 16 日,日本政府在诱降失败后,发表声明,宣布日本往后“不以国民党政府为对手”,“期望与日合作的新政府”的成立,建立中日关系。18 日,国民党政府发表宣言,表示任何谈和办法均不能影响中国领土、主权与行政之完整。并宣布日占区内的任何非法组织、政权绝对无效。从抗战开始到抗战结束,日本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活动从未停止过,而且随着日军在中国战场愈陷愈深,条件也逐渐

降低。国民党政府虽维持抗战而没有公开投降,但国民党内大批亲日分子及将领投降了日本,助纣为虐,残害中国人民。

徐州会战(1938 年 3 月 12 日—6 月 12 日)

1938 年 2 月,由华北沿津浦线南犯之日军,占领济南、青岛后,进至议

上、济宁、邹县、泗水、蒙阴、诸城、青岛一线,与第 5 战区军队对峙。进犯华东之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向北推进至怀远、蚌埠、临淮关、天长、扬州至南通一线。这样,对徐州造成南北夹击之势。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要冲,津浦、陇海两线重要枢纽,中原重镇武汉东北方的重要屏障。徐州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不仅可以屏障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武汉,而且使侵华日军华北、华东两个集团陆上联系被分割。

日军大本营企图打通津浦线,切断陇海线,歼灭在鲁南与徐州附近之国民党政府军主力,打通华北、华东的陆上联系,进逼河南省,然后配合沿长江西进,攻占武汉。日军决定,南北对进,攻占涂州。在兵力部署上以华北派遣军为主,分两个方向由北向南攻击徐州:一个方向是沿津浦线南犯,从正面攻击徐州;另一个方向是由青岛向临沂进攻,侧击徐州以东。华中派遣军配合华北派遣军,分两个方向由南向北进攻徐州:一是沿津浦线北犯,实施正面攻击;二是由南通向盐城进攻,侧击徐州东南。日军投入徐州作战之兵力,初期为 3 个多师团,约 8 万人。

作战过程中逐次增加兵力,后期达 10 个师团,约 30 万人。

徐州地区属于第 5 战区,由倡导“焦土抗战”的李宗仁接任战区司令。

军事委员会赋予第 5 战区的任务是保卫徐州,确保津浦、陇海两线枢纽,巩固武汉东北战线。规定战区在北线实施攻势行动,击破北路日军;在南线实施防御作战,阻止日军于淮河一线。第 5 战区用于徐州会战的兵力,初期为第 3、第 24、第 22、第 11、第 21、第 27 共 6 个集团军又第 3、第 27 两个军团。战役后期增为 7 个集团军又 4 个军团,共约 64 个师、3 个旅,45 万人。

战区部署:以 1 个集团军实施攻势行动,攻歼占领位上、济宁之日军。同时,另以一部兵力攻击邹县、蒙阴、泗水等地之日军,以为策应。在津浦线淮河北岸、苏北、临沂附近,津浦线滕县正面各配置主力一部,实施防御作战,各自阻滞当面日军。战区预备队集团军,配置在苏、豫、鲁边区,以便机动。

3 月 12 日晚,第 3 集团军主力向济宁、汶上发起反击,该两地日军兵力共约 3,00—4,000 人,第 3 集团军一度突入敌阵并与日军展开巷战。随后, 日军一部增援,第 3 集团军向后撤退并转入退却,日军跟踪追至嘉样后停止。

第 22 集团军、第 3 军团各一部对邹县、泗水等地之反击,均未奏效。战区拟

增加兵力后再行攻击。这一企图为日军侦知。日军遂于 3 月中旬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进攻。

南路进犯日军初时被阻于淮河一线。北路由青岛向临沂进犯。之日军, 在临沂以北受阻。进攻腾县之日军,受到第 122 师的抗击,激战持续数天后,

因第 122 师伤亡极大,师长殉国,滕县失守。日军占滕县后,继犯临城,一部占领枣庄、峄县,并向台儿庄进犯,企图侧击徐州。在台儿庄运河一线防御的是第 2 集团军,该部第 31 师防守台儿庄。日军向台儿庄猛攻时,第 31 师在师长池峰城指挥下,顽强抗击,多次展开白刃格斗,日军占领台儿庄镇大部街区后,该师仍死力支撑,等待援兵。此时,台儿庄附近的群众自动为军队送情报,救伤兵,当向导,甚至拿起武器打击日军。蒋介石到徐州督战,

令死守台儿庄与徐州,若失掉阵地,将处分战区司令及在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和所有旅以上长官。当台儿庄防御战激烈进行之际, 战区一面令第 2 集团军死守,一面令第 20 军团主力在兰陵集结后向峄县、枣

庄攻击,侧击攻击台儿庄日军之左翼。第 20 军团向峄、枣发起攻击后,歼敌

一部,旋即奉命以一部继续攻歼峄、枣之敌,主力回师南下协同第 2 集团军

围歼台儿庄阵前之日军。正当第 2 集团军、第 20 军团协力攻歼台儿庄附近之

日军时,进犯临沂之日军一部倾力西援,进至向城附近,威胁第 20 军团侧后。

该军团以一部阻滞了日军。在台儿庄附近之日军第 10 师团残部,遭多日围击以后,伤亡惨重,即破坏武器,烧毁物资,向峰、枣方向狼狈逃窜。战区部队跟踪追击日军,直到峰县附近。日军在峄县附近凭借山地顽抗待援。

在台儿庄附近激战时,日军从华北、华东抽调大批兵力向徐州推进,以图在徐州附近与国民党政府军决战。4 月中旬,鉴于日军大量增兵,战区令部队停止对据守峰、枣附近之日军的攻击,双方处于僵持状态。5 月中旬, 南路日军占领固镇、蒙城、宿县、盐城、阜宁,直逼徐州及徐州东西陇海铁路线;北路日军经过鲁西南,占领金乡、鱼台、丰县,逼近徐州。5 月 13 日, 日军在黄口附近切断陇海线。形势对第 5 战区极为不利,徐州附近主力集团的后路已被切断,处于日军包围之中。5 月 19 日,决定放弃徐州,主力向太和、阜阳等地突围。直到 6 月中旬,战区各部队才陆续到达豫东、皖西一带。日军推进速度快的原因之一是国民党军队有些将领作战不力。如由苏北进攻的日军仅 3,000 余人,第 24 集团军韩德勤部兵力 5 倍于敌,不战而退,使日军长驱千里,如人无人之境。

日军占徐州后,沿陇海线向西追击。6 月,占开封,并向郑州进犯。蒋介石下令在郑州东北之花园口炸毁黄河大堤,滔滔黄河之水造成泛滥区,阻止了日军追击。由于国民党政府事先没有通知和组织群众转移,致使 100 多万人被淹死,1,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事后,国民党政府还以种种借口掩盖责任。黄河决堤造成泛滥区后,国民党政府军队在泛滥区西,日军在泛滥区东,双方对峙达 6 年之久。

第 5 战区在台儿庄地区,集中兵力,取得摧毁日军第 5、第 10 两个师团

主力的胜利,歼灭日军 2 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最后以放弃徐州,突围转移结束。日军虽占徐州,打通津浦线、切断陇海线,但歼灭中国军队主力这一目的未能达到,战线更加延长,兵力更加分散。

武汉会战(1938 年 7 月 23 日—10 月 26 日)

早在徐州会战过程中,日本政府已决定对中国展开进一步的军事进攻, 并以武汉三镇为目标,制定了进攻汉口的作战计划。徐州会战结束后至 7 月中旬,津浦线南段日军相继攻占合肥、安庆、潜山等地,江南日军攻占马当要塞、彭泽、湖口各要地,为进攻武汉三镇,占领了有利的出发阵地、日军进攻武汉的企图是,击破国民党政府军在华中的主力,攻占武汉,摧毁国民党政府继续抗战的核心基地。打击中国的士气与民心,逼使国民党政府屈服。迅速解决中国问题,以便进行对美、英与对苏作战准备。日军进攻武汉的兵力为华中派遣军主力第 11、第 2 两个军及江河海军,战役初期约 5 个多师团, 战役过程中逐步增加兵力,后期达 12 个师团、120 余艘舰艇、500 余架飞机, 共 25 万余人。日军进攻武汉由两个方向实施:一是从江南及沿长江西进,直指武汉正面,并从武汉以南切断粤汉线,迂回武汉;一是由合肥经大别山麓直指信阳,切断平汉线,从北方迂回武汉。

武汉三镇地处华中腹地,是平汉、粤汉铁路(令京广铁路)与长江、汉水的枢纽,物产丰富,周围地形复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军事委员会迁至武汉。武汉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军队的指挥中心, 也是国民党政府继续抗战的核心基地。1938 年 7 月初,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武汉会战的指导方针,确定以第 5 战区(长江以北,司令李宗仁)、

第 9 战区(长江以南,司令陈诚)联合实施保卫武汉作战,击破日军对武汉的进犯。防御重点保持在长江以南。采取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以空间换取至少 4 个月的时间。并确定南昌、九江、黄梅、大别山东麓向北延伸之线为第一防御地带,在此地带以东为游击区,由此地带开始实行逐次抵抗,萍乡、铜鼓、瑞昌、广济、罗田、麻城至武胜关一线为第 2 防御地带,或称决战地带。战役初期,参战兵力为第 1、第 2、第 3、第 4 兵团,辖 5 个集团军(第20、第 9、第 3、第 31、第 32)共 30 个师、100 余架飞机。战役中不断增兵, 战役后期达 14 个集团军(第 2、第 3、第 5、第 9、第 11、第 20、第 21、第24、第 26、第 27、第 29、第 30、第 31、第 33)共 124 个师、40 余艘舰艇、

100 余架飞机,共约 75 万人。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参加了保卫武汉的会战。

武汉会战部署为:第 9 战区第 1 兵团担任南昌至德安附近鄱阳湖西岸防

御;第 2 兵团担任德安、星子至丸江一线防御。第 5 战区第 3、第 4 兵团担任长江以北、大别山东麓一线防御、武汉卫戍部队担任固守武汉核心阵地的任务。

7 月 23 日,日军进攻武汉作战开始。日军一部越过鄱阳湖以北水面,在

九江市东南 20 余公里之姑塘附近登陆,向九江进犯。第 9 集团军不战而放弃了九江,第 1 防御地带首开缺口。8 月上旬,日军一部由九江西犯,在瑞昌东北之港口登陆,第 3 集团军在迟滞日军战斗后,放弃瑞昌西撤。9 月,日军另一部在星子登陆,占领九江、瑞昌之日军一部,沿南浔线向南昌进犯, 遭第 9 战区部队阻击,被阻于修水河一线。长江南岸日军占瑞昌后继续西犯, 相继攻占马头镇、富池口要塞,10 月中旬占阳新,日军数千人迂回武宁,在万家岭附近,受第 9 集团军围击,大部被歼,残部逃向瑞昌。随后,日军分兵向贺胜桥、咸宁方向进犯,并在成宁附近切断粤汉铁路,直接威胁武汉右翼。

在长江北岸进犯之日军,相继侵占潜山、太湖、宿松。7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第 5 战区第 26 集团军反击潜山,第 21 集团军反击太湖、宿松,一度收复上述三城,歼日军一部。日军继续进攻,经激战后,攻占黄梅、广济。在大别山北麓之日军,由合肥分路向六安、霍山、商城进犯。第 51、第 77 军在上述各地抗击日军的进攻。日军占商城后,一部兵力转向西南宜犯武汉。第 2 集团军与第 71 军等部,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日军,使其未能逼近武汉。由商城西犯之日军,相继攻占演川、罗山和信阳,切断了平汉线。10 月中旬, 日军向武胜关方向进犯,越过平汉线,向应山、安陆迂回武汉,武汉左翼受到严重威胁。日军在逼近武汉同时,又在广东省大亚湾登陆,驻守广东海防十余年的第 12 集团军,没有发现日军登陆,即放弃了广州。广州失守后,蒋介石认为武汉已失去战略上的重要性。10 月 25 日,蒋介石决定放弃武汉。第 5 战区主力撤至湖北、河南两省平汉线以西地区。第 9 战区主力撤至江西、湖南两省永修、幕阜山、岳阳以南一线。10 月 26 日,日军侵占武汉。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以后,因占地甚广,战线延长、兵力不足,同时不得不抽调大批兵力巩固后方,对付敌后游击战争,随即停止了战略进攻。

正面战场从芦沟桥事变至武汉失守,历时将近 1 年又 4 个月。

在此期间,日军动用了近 30 个师团(约占 1933 年下半年日军总兵力 36 个师团、130 余万兵力的六分之五左右),力图速战速决,展开战略进攻, 妄图一口吞下中国。国民党政府军队在战略上实施持久献,在娥役战斗上除少数规模不大的攻势行动外,主要实施防御战,迟滞日军进犯,消耗日军, 争取时间,由沿海向内地后退了约 700 公里,由华北到华中后退约 1,800 公里。丧失了河北、察哈尔、绥远、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 13 个省的 100 余万平方公里国土,1 亿多中国人民遭受日军的蹂躏,北平、天津、太原、包头、济南、青岛、上海、南京、杭州、徐州、安庆、广州和武汉等 340 余座城市先后失守。国民党政府军队付

出了很大代价,换取了 1 年 4 个月的时间。在各次战役中,给日军以杀伤和消耗。国民党政府军进行的各次战役虽都以失利结束,但军队主力却没有被歼灭。国民党政府进行抗战,没有屈服。在忻口、台儿庄、上海等作战中, 不少部队奋力抗战,勇敢顽强,不少爱国官兵为国捐躯,表现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传统精神。但是,一年多的作战表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是片面抗战,只有单纯的军队抗战,没有动员、组织和武装群众抗战;在作战上是单纯防御,或消极防御,战略上防御,在战役战斗上也都是防御,失去主动,处处防御,处处挨打。国民党政府军队没有抗日的进步的政治动员,许多部队有时表现坚决,但不持久;一些将领消极避战,保存实力,指挥不力, 部队一旦失利便惊慌失措。国民党政府军队的军民关系不好,军队欺压残害百姓,民众视军队似虎狼,人民的抗日救国热忱不仅不能得到支持与发挥, 反受打击与压抑。蒋介石被迫同意抗日,但总幻想和平解决,在适当条件下妥协,并希望美、英干涉,制止日本侵略。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幻想和平解决,企图妥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和信心,这是正面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游击战争展开,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扩大

1937 年 9 月,八路军总部率第 115、第 120、第 129 师抵达华北前线时, 国民党政府军队正从平绥线上溃退,日军正向晋北进攻。为了给友军以支持和配合,保卫太原,争取华北抗战局势之持久,第 115 师首战平型关,取得抗日战争开始以来首次大捷,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鼓舞了全国的民心与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在忻口战斗时,八路军按照第 2 战区部署,在五台山以北阻止日军进攻,并深入敌后,袭击、伏击日军,破击日军交通线,逼使日军从前线回调兵力去巩固后方,削弱其第一线的作战兵力。10 月 19 日,第 129 师第 769 团夜袭阳明堡机场,击毁日机 24 架,削弱了晋北日军的空军力量。第 115、第 120 师深入敌后,先后收复雁门关、平型关等 10 余座城镇,牵制了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友军在忻口正面的作战。以后,正太线娘子关前线吃紧,第 115、第 129 师又转战正大线及其以南。11 月 4 日,第 115 师主力在昔阳西广阳镇附近伏击日军,经四小时激战,歼日军 1,000 余人,缴获马 700 余匹。7 日,第 129 师主力于广阳东再次设伏,歼日军 250 余人。八路军多次打击日军,支援了友军。

从抗日战争开始至武汉失守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指

示,如《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毛泽东正确地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一整套方针、原则,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指明了胜利的道路。尤其是《论持久战》一书,总结抗战 10 个月的经验,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特点,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中国不能速胜,必须进行持久战,批评了“速胜论”与“亡国论”,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后来的战争进程, 完全与毛泽东的科学预见相一致。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出,当时的红军是支队性质,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但在游击战争中可起决定作用。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不仅在战略战术指导上采取错误的作法,他们还力图把八络军、新四军放在正面战场,与强大的日军打正规战。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唯一正确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敌后要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逸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游击战争在贯彻这一方针时,在程度上和表现形式上与正规战争有所不同。游击战争应当依照情况灵活使用兵力,充分发动群众,依托有利地形创建抗日根据地,组织民众武装, 扩大军队,不打硬仗,多打小胜仗,振奋士气,影响全国,在持久抗战中, 发展自己,经过游击战争,积累力量,把自己造成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之一。

1937 年 7 月至 1940 年 12 月,是敌后抗战的第一阶段。由于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城市、交通线被日军控制。在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的中国共产党各地党组织,在日军占领上述地区后,纷纷组织起义,立即动员与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展开抗日武装斗争。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进军,实施战略展开,与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密切配合,展开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坚持与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友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共同抗日。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等同志领导下,按照统一的战略意志,实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37 年 7 月—1938 年 10 月)

晋察冀 1937 年秋,第 115 师主力进入晋察冀地区。10 月’中央军委决定第 115 师政委聂荣臻率该师 2,000 余人,留在五台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领导人民,开展游击战争。随后,该部分兵挺进察南、冀西敌后。11 月,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兼政委。军区刚成立,日军 2 万余人分兵 8 路向晋察冀实施围攻。该区军民以灵活的战术,打击、消耗日军,经一个多月奋战,歼敌 1,40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1938 年 1 月, 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辖 39 个县政权,1,000 多万人口,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2 月,军区对平汉线进行破袭战。4 月至 7 月,又连续对平汉、平绥、正太铁路各线展开破袭战, 攻克城镇据点多处。共歼日军 3,000 余人。从 9 月起,日军连续大举进犯晋察冀五台、涞源、阜平地区,该区军民经过近两个月的英勇战斗,采用灵活的战术,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第 120 师一部在涞源、蔚县间设伏歼日军 400

余人,在广灵南设伏击毙日军旅团长以下 360 余人。近两个月战斗共歼日军

5,30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进犯,保卫了抗日根据地与人民。冀中军民经过十个月的斗争,至 1938 年 4 月,开辟了冀中 38 个县规模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中军区,广泛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七七”事变后,部分共产党员和抗日知识分子在平西组织抗日武装,八路军一部于 1938 年 3 月挺进平西,平西地区初具了抗日根据地的规模。1938 年 6 月,八路军一部挺进冀东, 共产党冀东党组织为接应八路军,于 1938 年 7 月在 21 个县范围内组织 20

余万人起义,后又有唐山矿工 3 万余人大罢工及 7 千余人武装暴动,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

吕梁 1938 年 2 月,第 115 师主力进入吕梁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在大宁附近战斗中,歼日军 1,000 余人。3 月,侵占临汾之日军继续西犯,企图占领黄河渡口,威胁陕甘宁边区,第 115 师积极打击日军,在午城、井沟战斗中,歼日军 800 余人。9 月,粉碎日军对吕梁山区的进攻,歼敌 1,200 余人,初步创建了吕梁抗日根据地,巩固了黄河河防,保卫了陕甘宁边区。

晋西北 太原失守后,第 120 师主力进入晋西北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 年 2 月,该师在太原、忻县之间袭击日军,破击敌军交通线,歼敌 500 余人。二、三月间,日军对晋西北实施三路围攻,该区军民歼敌 1,50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围攻。至 1938 年底,又开辟了恒山山脉、桑乾河两岸、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 1937 年底,第 129 师开创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击敌伪,建立抗日政权,发展抗日武装,在平汉、正太、同蒲各铁路沿线不断地袭击日军。12 月,粉碎了日军的六路围攻。1938 年起, 游击战争广泛展开。2 月,在井陉地区的长生口进行伏击战,歼日军 200 余人。3 月,该师一部袭击黎城,诱潞城日军增援,在潞城东北之神头岭伏击战中,歼日军 1,500 余人。在响堂铺伏击战中,歼日军 400 余人,焚毁日军汽车 180 余辆。4 月,日军 3 万余人分 9 路围攻晋东南地区,第 129 师与第115 师一部在长乐村地区歼日军 2,200 余人,敌之围攻被粉碎,整个反围攻战斗中,共歼日军 4,000 余人,收复县城 18 座。4 月,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6 月,日军 1 个联队由晋城向侯马(今曲沃)开进,第 115 师主力一部在阳城县町店附近对敌发起突然攻击,毙伤日军近千人。8 月,徐向前率主力一部进入冀南,加强军队与根据地建设,在漳南战役中,歼伪军 4,000 余人。

山东 日军占领济南及山东广大地区后,中共山东省党组织,领导人民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盐山起义,乐陵起义,天福山起义,黑铁山起义, 寿光、潍县、昌邑等地起义,张夏镇起义,沛、滕、峄县起义等。起义成功后,即分别组成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冀鲁边、胶东、清河、鲁中、泰西、鲁东南、鲁西南、鲁南、湖西、鲁西北等抗日游击根据地。

与此同时,陕北留守兵团打退了日军对黄河河防的大小几十次进攻。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积极活动于晋东南、晋西南地区。

华中 1938 年 2 月,新四军完成在皖南、皖中集结。4 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随后,陈毅、张鼎丞率部进入苏南,高敬亭率部进入舒城、桐城、庐江和无为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5 月 4 日,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应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之间创建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新四军在建

立茅山根据地以后,以一部兵力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带开展游击战争。同时以部分兵力进入苏北。5 月 22 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华中,要求华中党组织和新四军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抓紧有利时机,积极主动深入敌后, 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要求在陇海路以南、太湖以北、黄海以西、汉水以东广大敌占区,特别在苏南、皖中、皖东、豫皖边、皖东北及苏北地区,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当时担任长江局书记的王明拒不执行中央的正确指示。新四军主要负责人项英受王明影响,执行不积极、不坚决。在苏南的陈毅接到中央指示以后,迅速传达,坚决部署执行,对打开大江两岸抗战局面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起了关键作用。

1938 年 6 月,先遣支队在镇江、句容之间卫岗首战获胜。这是新四军进入江南的第一个胜仗,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以后,张云逸、谭震林率部进入皖南长江沿线,展开对日作战。苏南新四军主力在宁沪、宁芜铁路及各公路交通线上,开展破击战,先后取得新丰、新塘、句容、当涂、江宁等地大小百余次战斗的胜利,打击了日军。同时,大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后粉碎了日军 20 余次扫荡,初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皖南、皖中也展开了游击战争。9 月,周恩来、叶剑英指示, 开创豫皖苏边抗日新局面。据此,彭雪枫率豫西抗日武装一部越过黄泛区, 挺进豫东,初步开创了豫东新局面。

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1938 年 11 月—1940 年12 月)

1938 年 10 月至 11 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总结抗战一年多的经验,批判与纠正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一步确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中央军委确定第 115 师挺进山东,第 120 师主力进入冀中,第 129 师主力进入冀南、冀鲁豫地区,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扩大和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更沉重地打击日军,收复失地,解救被日军奴役和蹂躏的中国沦陷区人民。

冀中 贺龙、关向应率第 120 师主力进入冀中后,与原在该地坚持抗战的武装结合,成立冀中区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冀中抗日武装斗争。1939 年 2

月至 4 月,连续粉碎日军的三次围攻。4 月下旬,日军 1 个大队围攻河间县

齐会村,第 120 师集中 7 个团兵力,将该敌 700 余人全部歼灭。齐会战斗的胜利,使军民坚持平原游击战的信心大增,冀中抗日根据地与抗日武装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发展。随后,第 120 师主力奉命调回晋西北。

晋察冀 1939 年 3 月至 5 月,日军对北岳区连续进行扫荡,被该区军民所粉碎。5 月,日军在易县、涞源之间修公路,筑据点,企图分割晋察冀根据地,军区主力一部强袭大龙华据点,歼日军 400 余人。9 月,日军 1 个大

队和伪军一部,进犯灵寿县城北的陈庄,正值第 120 师主力由冀中调回晋西北途经该地,将该日伪全部歼灭,毙伤日军旅团长以下 1,500 余人。10 月至 12 月,日军 2 万余人分 11 路对北岳区进行大扫荡,当地军民经过 40 多天连续战斗,歼敌 3,600 余人。其中,黄土岭一战,歼日军 1,500 余人,击毙日军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冀察热 1939 年 1 月,成立冀察热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游击战争。6 月,粉碎日军对平西的 5 路围攻。11 月, 挺进军确定“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方针,游击战争蓬勃开展。

开辟了平北抗日根据地。1940 年 3 月,又粉碎日军 9,000 余人对平西的进犯,歼敌 800 余人。

晋冀豫 从 1938 年底起,日军对冀南平原进行残酷扫荡。1939 年 1 月, 日军 3 万多兵力,分兵 11 路,进行大扫荡,占领了该区全部县城,并分区反

复合击、扫荡。该地军民以灵活的战术,先后进行较大战斗 100 余次,不断打击日军,粉碎了日军控制冀南的企图。3 月以后,日军扫荡转向山区。7 月初,日军又以 5 万多兵力进行大扫荡,企图打通白(圭)晋(城)、邯(郸) 长(治)、平(定)辽(县)间各公路线,控制城镇,以分割根据地。按照第 18 集团军总部命令,第 129 师等部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作战。经 70 多次战斗,歼日伪 2,00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12 月,该区军民进行邯长战役,歼敌 700 余人,收复黎城、涉县等据点 23 处,粉碎了日军对太行山的

分割企图。1940 年 4 月至 8 月,又积极对日军占领的铁路公路交通线进行破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山东 日军占领山东后,党领导各地人民起义组织的抗日武装,按照毛泽东、刘少奇的指示,于 1938 年下半年,统一整编为 8 个支队,归“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经一年多时间,发玫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日军多次围攻和扫荡,其中大的扫荡兵力达 2 万人以上。先后创建了鲁中、清河、胶东、泰(安)西、鲁西北、滨海、苏皖边等抗日根据地。为加强山东的抗日斗争,由第 115 师一部编成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先在冀鲁边连续粉碎日军的扫荡,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 年底,一部到达湖西地区,与当地抗日武装会合,在粉碎日军扫荡后,建立了湖西平原游击根据地。以后,越过陇海、津浦铁路,开辟苏鲁豫皖边区。1939 年春,第 115 师主力在罗荣桓指挥下进入鲁西,首战樊坎,全歼伪军一个团。随后,一部留在鲁西,坚持抗日斗争,师主力继续东进。8 月初,侵占东平之日军向郓城方向进犯,第 115

师一部在梁山附近设伏,歼日军 600 余人。9、10 月间,第 115 师主力进入鲁南腹地,与当地抗日武装会合,扩大与巩固了鲁南根据地,打开了向滨海发展的道路。1940 年 2 月,第 115 师主力又向鲁中发展。第 115 师进入山东

后,与山东纵队互相配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至 1940 年底,部队已发展到

7 万余人。收复了被国民党政府军放弃的广大地区。在第 115 师主力进入山东同时,该师一部进一步扩大了豫北、宜南、鲁西南地区,不断取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1940 年 2 月,为统一指挥,第 18 集团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该纵队进入冀鲁豫地区,并兼冀鲁豫军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晋西北 第 120 师主力挺进冀中后,留下一部坚持晋西北抗日斗争。日

军不断向该区进攻,企图压迫八路军退出晋西北。1939 年 3 月以后,该区军民多次粉碎日军围攻,歼敌数千人。为加强晋西北斗争,第 120 师主力于 1940 年 2 月回到晋西北。5 月,日军 5,000 余人企图合击五台山区八路军主力及龙泉关以西晋察冀军区部队与后方机关,第 359 旅主力在五台山上下细腰间战斗中,歼日军 1,00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企图。6、7 月间,日军 2 万余人进行大扫荡,企图寻找该区主力决战。第 120 师先后进行 250 余次战斗, 歼敌 4,500 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11 月,成立晋西北军区,领导北起大青山、南至汾离公路、东至同蒲线、西至黄河的广大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更有力地打击日军。

百团大战 1940 年,日军为准备太平洋战争,企图迅速结束中日战争, 加紧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诱降。5 月,日军为解除武汉外围“威胁”,打开入

侵四川的门户,发动了枣宜战役,侵占宜昌,加强对重庆等地轰炸。并扬言要进攻西安、重庆、昆明。实际上,日军除侵占宜昌外,未对正面战场发动进攻。为粉碎日军企图,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第 18 集团军总部决定大

举破击正太路。计划使用 22 个团兵力参加这一作战,实际参战兵力达 115

个团。这次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8 月 20 日至 9 月 10 日,为交通总破击战,八路军主力、地方武装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与支援下,以破坏正太路为主,同时破击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平绥、平古、白晋、沧石、德石等铁路的某些区段。第二阶段:从 9 月 20 日至 10 月 5 日,作战重心为攻坚战,拔除交通沿线及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日伪据点,歼灭敌人。第三阶段: 从 10 月 6 日开始,为反敌报复扫荡。经过第一、第二阶段作战,日伪军在八路军打击下,呈混乱动摇,日军为报复,调集大量兵力进行扫荡。日军在扫荡过程中,使用极为野蛮的残酷手段,使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到极大的破坏。至 1941 年初,日军扫荡、八路军反扫荡阶段基本结束。百团大战过程中,共进行大小战斗 1,824 次,歼日伪军 4.4 万余人(内日军 2.09 万人),攻克据点 2,900 多处,破坏铁路、公路 1,900 多公里,缴获各种武器 5,000 多件,八路军伤亡 2.2 万余人。百团大战对侵华日军是一个重大打击,对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是一个巨大鼓舞。

皖中、皖东、豫鄂边 日军占武汉后,鄂、豫、皖三省广大国土为日军占领。1938 年 11 月,新四军一部进入皖中,迅速发展了皖中抗战局面, 扩大了抗日武装。随后,相继开辟了津浦路西根据地和津浦路东根据地。1940 年 9 月,皖东军民粉碎日伪方余人的扫荡,根据地得到巩固。1939 年,豫南、鄂中等地抗日游击战迅速发展,创建了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豫皖苏、皖东北 1939 年春,彭雪枫领导的支队进入豫皖苏地区,开

展游击战争。年底,部队发展到 9 个团,共 4 万多人。1940 年,粉碎了日军多次扫荡,巩固与发展了该地区抗日武装斗争,为八路军南下华中创造了有利条件。1939 年,还开辟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东进苏北创造了条件。

苏皖边、苏北 1939 年春天,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毛泽东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同志商定,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项英表面同意,实际不愿执行,他不仅不派兵东进、北上, 反而企图将已东进苏南的部队调回皖南。陈毅等抵制了项英的错误,坚决执行中央的正确方针,相继以一部兵力向扬中与长江北岸发展,并开辟太湖、滆湖地区,为东进、北上创造条件,一部兵力越过宁沪铁路,配合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开展苏、常、太、锡、澄等地抗日游击战争。南京、上海沦陷后,遭受日军奴役的苏南人民。热烈欢迎新四军。1939 年 11 月,江南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进入江南的新四军各部。随后,江南指挥部派挺进纵队在扬州、泰州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派苏皖支队开展扬州、天长、六合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并与皖东抗日根据地打通联系。这样,新四军已造成随时可以开辟苏北抗战局面的有利态势。1940 年 5 月,陈毅根据中央指示,选调兵力,执行发展苏北的既定任务。6 月,黄克诚等率八路军 1.3 万余人南下华中,到达皖东北地区、增强了华中抗日斗争的力量。在新四军东进北上过程中,受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限制与刁难。9 月,新四军举行了有名的黄桥决战。黄桥决战的胜利,开创了苏中、苏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为支援黄桥决战,八路军继续南下。10 月 10 日,新四军、八路军在东台县白驹镇胜利

会师,达成了协同发展苏中、苏北的战略任务,沟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11 月,成立华中总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代总指挥、刘少奇任政委,统一指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按照党中央的正确方针,胜利地开展华中抗日游击战争。

东江、海南岛 日军占领广州后,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广东人民组成的第一支抗日游击队,于 1938 年 11 月。挺进至广九铁路两侧打击日军。1941 年, 与宝安、东芜等地抗日游击队合编为“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纵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东江抗日根据地。1939 年 2 月,日军侵占海南岛,国民党军队溃退。共产党领导海南人民成立广东琼崖抗日自卫队独立队,发动群众, 开展游击战争。至 1940 年底,部队发展到 3,000 余人,成立了琼崖抗日独立游击纵队,后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琼崖纵队,创建了琼崖抗日根据地。

敌后抗战的第一阶段内,八路军、新四军与华南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在日军实施战略进攻,国民党政府军接连失利后撤, 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士沦陷敌手的形势下,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斗争中,军队紧紧依靠人民,实行人民战争,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月力量,联合友军共同抗日, 经过艰苦斗争,粉碎日军频繁的扫荡与围攻,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成了侵华日军巩固占领的“致命之敌”。严重威胁侵华日军。日军不得不从正面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回华北、华中敌后。这是迫使日军停止战略进攻的有力因素,这是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日军停止战略进攻之后,将进攻的重点转到敌后,决心“彻底剿灭”日军视为“死敌”的敌后抗日武装。为此,从战略相持阶段起,日军大本营一直以侵华兵力之大部用以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武装。从此,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成为抗日战争的主力军。至 1940 年底,华北抗日根据地人口已达 6,000 万,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已达 213 个团,约 50 万人。这一支抗日武装力量,抗击了当时侵华日军约 80 万兵力

的 58%,即 47 万人,并抗击全部伪军约 22.5 万人。敌后抗战的胜利,打破了日军掠夺中国占领区国防资源的计划,打乱了日军妄图在迅速结束侵华作战之后准备对苏、对英美作战的计划。日军为摆脱被动局面,从 1941 年起, 更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这就使敌后抗日战争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