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英、法、苏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希特勒在侵吞捷克斯洛伐克后,又于 1939 年 3 月 23 日占领立陶宛的濒海城市梅梅尔,并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归还但泽市,通过波兰走廊修筑通往东普鲁士的公路和铁路,沿线要享有治外法权。这是希特勒扩大侵略,决定用武力侵占波兰的重要步骤。3 月底,西班牙内战结束,德、意的盟友沸朗哥执政。4 月,德国伪法西斯盟友意大利跨过亚得里亚海,侵占了阿尔巴尼亚。5 月 22 日,德国和意大利又签订了军事同盟,即所谓“钢铁同盟”。法西斯势力为实行武力扩张进一步加强勾结,欧洲风云突变,形势更加紧张起来。

面对德、意咄咄逼人的侵略扩张,英、法政府迫于本国及世界舆论的压力,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在策略上有所改变。1939 年 3 月 31 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如果波兰受到进攻,英国和法国将“全力支持”。4 月初,英、波宣布准备缔结永久性军事同盟,法国也重申忠于法、波同盟的义务。英、法通过互换照会的形式,正式结成同盟,并发表对比利时、荷兰、希腊、罗马尼亚等国予以援助的声明。与此同时,英、法开始与苏联进行外交接触。英、法在反对侵略、维护欧洲安全的旗号下,要求苏联单方而保障东南欧国家的安全。苏联建议,英国、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共和苏联六国举行会议,商讨反对侵略的共同行动。英、法政府以“条件尚未成熟”为由加以拒绝。

1939 年 4 月中旬,苏联又向英、法提出缔结互助条约,由三国共同承担

以下义务:1.三国签订一项为期 5 至 10 年的协定,相互承担义务,当任何一个缔约国在欧洲受到侵略时,彼此立即给予一切援助,其中包括军事援助; 2.三国承担义务,当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同苏联接壤的东欧各国遭到侵略时,给予这些国家一切援助,其中包括军事援助,3.三国承担义务,为履行第 1、2 条,在短时间内商定给予这些国家中各国军事援助的规模和方式。但是英、法政府未表同意。为打破僵局,苏联于 6 月 2 日根据上述建议草拟了互助条约草案送交有关国家,并建议在签订互助条约的同时,签订一项军事协定。苏联新任外长莫洛托夫并建议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去莫斯科参加谈判。哈里法克斯托辞不去,前外交大臣艾登自告奋勇去莫斯科又为张伯伦所不允,只派了一个次要官员威廉·斯特朗作为代表团团长于 6 月 14 日到达

莫斯科。英苏双方进行了 11 次谈判,没有取得任何明显进展。

7 月 17 日,苏联拒绝了英国政府关于立即开始军事谈判但不同时签订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的建议,认为如果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不能一揽子解决, 就失去继续谈判的必要。英、法迫于形势。于 7 月 25 日答复苏联同意开始军事谈判。苏方派出了以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而英国军事代表团团长只是一名接近王室实际上已列入退休名单的德拉克斯海军上将,法国代表团团长是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没有实权的杜芒克将军。在欧洲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英、法军事代表团既不乘飞机,也不坐快速战舰,而是乘坐一艘低速邮船到列宁格勒,8 月 11 日才抵达莫斯科。

英、法、苏军事代表团(军事使团)的谈判于 1939 年 8 月 12 日至 21 日在莫斯科举行。在谈判中,苏方代表团成员、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叙述了当欧洲遭到侵略时,苏军在西部边界进行部署的计划,苏军准备派出的兵力共计 120 个步兵师、16 个骑兵师、5,000 门重炮、9,000 至 1 万辆

坦克、5,000 至 5,500 架作战飞机,并就三种不同情况(当侵略集团向英、法进攻时;向波兰、罗马尼亚进攻时,德国利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领土入侵苏联时)提出了三国武装力量的共同行动方案。英国代表团表示目前英军只能出 5 个步兵师和 1 个机械化师,预期在战争初期第一批可派出

16 个师,以后第二批再派出 16 个师。英、法代表团对于波兰一旦遭到侵略能否允许苏军进入以抗击德军这一根本性问题,主张由苏联政府向波兰提出请求,苏方坚持应由英、法政府向波兰政府提出。由于英、法统治集团不想与苏联合作,无意解决在缔约后与共同敌人斗争中实行战略协同的问题,英、法代表团只是按照他们接到的本国政府的指示行事,三国军事谈判没有取得具体成果。

在张伯伦绥靖政策指导下,英国政府对苏谈判消极,但同德国的秘密外交接触却很频繁。这种外交接触以英国议员在柏林同德国外交官员接触为开端。6 月上旬张伯论会晤了德国外交官特罗特。中旬,张伯伦的亲信顾问威尔逊,内阁成员、对外贸易大臣赫德森先同希特勒的经济顾问沃尔塔特在伦敦继续进行秘密接触,尔后这种接触改为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同德驻英大使狄克逊之间进行。哈里法克斯在 6 月 29 日曾发表演说,表示准备就他认为“引起世界不安”的问题同德国达成协议。他说,在新形势下,英、德可以讨论殖民地问题、原料问题、贸易壁垒问题、“生存空间”问题、限制军备问题和与欧洲人有关的许多其它问题。英、德之间的秘密接触几乎延续到德、波战争爆发之前。

希特勒在绥靖政策纵容下,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相继得手后,不仅战略态势大为改善,经济、军事潜力大增,而且对英、法怯战的老底也摸得更清楚了。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是争夺世界霸权,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还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都是他准备侵略的对象。东进还是西进,只是他实现征服世界的狂妄企图中孰先孰后的步骤而已。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却超过了它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矛盾。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使德国处于屈辱地位的是英国和法国,霸占德国殖民他的也是英国和法国。英、法还掌握着欧洲和世界霸权,并企图维持这种局面。英、法所作出的种种让步,总还是局部性质的,这些让步远远满足不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欲望。希特勒在吞并奥、捷之后,已下定决心对波兰动手, 不惜与英、法一战。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主动调整和改善对苏关系,竭力利用英、法与苏联的矛盾,分化和阻挠英、法、苏三国结成同盟。

1939 年元旦,希特勒以元首身份接见各国使节,有意同苏联大使进行了

较长时间的谈话。1 月 10 日,希特勒执政 6 周年,在讲话中没有对苏联进行谩骂,而且发出了一个谨慎的、试探的“外交信息”。3 月 10 日,联共(布) 召开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发表了长篇讲话。德国驻苏大使舒伦堡在给德外交部发回的报告中指出,斯大林的讲话对英国的讽刺和批评要比对德国的讽刺和批评尖锐得多。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后,苏联仍然积极就欧洲集体安全的共同措施同英、法谈判,但由于英、法的拖延而无成效。此时,德国却逐渐加快了调整和改善对苏关系的步伐。

苏德之间从 1938 年末开始就在进行着贸易谈判,至 1939 年 5 月谈判陷入停顿状态。7 月下旬,贸易谈判又在柏林恢复,但苏德关系未见明显改善。而德国决定不迟于 9 月 1 月即发动对波战争,日子不多了,希特勒迫不及待

地采取了进一步行动。

1939 年 8 月 14 日夜,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给其驻苏大使舒伦堡一封“特急”电报,要他立即会见莫洛托夫“一字不改地”照本宣读一封长信。15 日晚,舒伦堡按德外交部的指示会见了莫洛托夫并宣读了信件。信里说,里宾特洛甫准备到莫斯科作短期访问,向斯大林先生提出元首的意见,通过直接的讨论为德俄关系的最后解决奠定基础。当天夜里,舒伦堡给柏林的报告说, 莫洛托夫“以最大兴趣”听取了陈述,并且热烈欢迎德国想改善对苏关系的愿望。8 月 16 日,舒伦堡又奉里宾特洛甫之命再次进见莫洛托夫,陈述德国准备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并准备同苏联一起对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作出担保,德国愿意发挥影响来改善并巩固苏日关系。舒伦堡转告苏联政府, 里宾特洛甫准备在 8 月 18 日以后飞赴莫斯科,以便签订相应的条约。

8 月 17 日晚,莫洛托夫向德国大使提交了一份对德方 8 月 15 日信件的书面答复,说明如果德国改变政策,准备改善苏德关系,苏联政府表示欢迎, 并且准备在自己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改善对德关系。然而苏联要求通过认真而实际的步骤来达到这一点,首先缔结一项贸易和贷款协定,其次在不久以后缔结互不侵犯条约。8 月 18 日,苏德贸易协定在柏林谈判达成协议。8 月 19 日,苏联政府同意德国外长在贸易协定签字后一星期,即 8 月 26 日或

27 日到达莫斯科。

8 月 20 日,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表示愿意与苏联政府改善关系,并希望尽

快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要求,斯大林能在 8 月 22 日,最迟 23 日接见有权签订条约和议定书的德国外长。8 月 21 日斯大林复电柏林,表示希望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将成为改善苏德两国关系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并通知德国,苏联政府同意德国外长在 8 月 23 日到达莫斯科。于是,里宾特洛甫乘飞

机在 23 日中午到达莫斯科。双方经过会谈,就在当天——1939 年 8 月 23 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该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条约还规定双方政府今后保持联系,对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交换情报,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双方通过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换意见,以资解决。条约有效期为十年, 除非缔约一方在期满前一年通知废止,条约将被认为自动延长五年。

据 1946 年 5 月 30 日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所载,苏德条约附有秘密议定书,该秘密附加议定书内容如下:

在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时,双方上述全权代表就互相确定双方利害范围问题在绝密的情况下交换了意见,结果达成以下各点:

一、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就自动构成德国、俄国利益范围的疆界,同时双方承认立陶宛对维尔诺地区提出的领土要求。

二、波兰国家的领土如发生疆界和政治变动时,德国和苏联的利害范围将大体确定在那累夫——维斯瓦——桑线上,保持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家将是适宜的,这是否符合双方的利益,这一问题仅在政治事态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不论如何,两国政府将本着友好谅解的精神去解决这一问题。

三、在东南欧方面,俄方强调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方宣布同该领土完全无关。

四、双方把本议定书看作绝密文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