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盟军在缅甸的反攻
缅甸战场从 1942 年 5 月日军停止进攻直到 1943 年底,双方都没有大的作战行动。1942 年初,日军大本营曾制订了一个向印度东部阿萨姆地区发动进攻的计划,企图攻占英帕尔、科希马、迪马普尔等要地,以清除英军反攻的基地,切断美国经印度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运输支援物资的路线。上述计划由于日军在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失败而搁置下来。盟军从缅甸败退到印度以后,加紧集结兵力,着手解决作战和指挥等问题。美、英两国对尔后的作战行动,分歧很大。1943 年 8 月,美、英协议成立独立的东南亚司令部, 由英国的路易斯·蒙巴顿海军上将任司令,美国的史迪威任副司令。史迪成主要负责中国驻印军的事宜,并担任蒋介石的总参谋长。美、英、蒋在战场指挥上仍是矛盾重重。1943 年 11 月开罗会议期间,美、英双方对缅甸作战达成初步协议,即取消在安达曼群岛或仰光的两栖登陆,决定从缅北陆上开展反攻,以便打通中印公路。
1943 年底,盟军在印缅献区的作战部队是:英国第 14 集团军,下辖第 9
军和第 16 军,分别部署于印度东部的英帕尔、科希马地区和南部的阿拉千地区:中国驻印军,司令为史迪成,副司令先为罗卓英,后为郑洞国,下辖新编第 1 军和第 6 军,共 5 个师,驻印度北部利多地区。这支军队是从 1942
年 10 月起空运到印度的 5 个师和此前由缅甸退到利多地区的部队组成。此
外,在怒江东岸和日军对峙的有国民党政府军第 11 集团军,司令宋希濂,下辖第 71、第 6 军,第 20 集团军,司令霍揆彰,下辖第 2、第 53 军。1943 年4 月,蒋介石命令成立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实行统一指挥,司令名义上是陈
诚,实际是由蒋介石直接指挥。日军驻缅兵力至 1943 年 11 月也由原来的 5
个师团增加到 8 个师团。新任缅甸方面军司令为河边正三中将,辖 3 个军:
第 33 军驻缅甸东北地区;第 28 军驻守仰光和若开地区:第 15 军位于以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地区。
缅北反攻的第一步行动是为了保障中印公路的修建,以便重新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中印公路预计以印度利多为起点,经过拉加山脉(又称野人山区)、胡康河谷,由新背洋南折,直达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戍,在此和原滇缅公路相接,史称中印公路,有人称为“史迪成公路”
。
1943 年春,美国 1 个工兵团、1 个航空营和中国 2 个工兵团在印度工人的配合下,开始了修路和铺设油管的工程。为了掩护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国驻印军 1 个师于 3 月初奉命前出到野人山区。1943 年 9 月,驻印军从利多出发进入缅甸,向新背洋、孟关和密支那方向发展进攻。1944 年 3 月初,美军约 1 个团也投入战斗。中、美联军于 3 月底攻占了胡康河谷的重镇孟关等地,
重创日军第 18 师团。1944 年 4 月起,中国驻印军继续发展进攻,于 6 月 25 日占领孟拱。与此同时,中、美联军的一支先遣部队向密支那推进,并一度攻占机场和车站,但周指挥不力,又被日军夺回。7 月初,驻印军集中兵力发动总攻,经一个月战斗,终于 8 月 5 日收复密支那。此后,中、美联军按预定计划继续向八莫和南坎方向进攻,以期完全打通中印公路。
为了配合缅北的进攻,英国第 15 军于 1944 年 1 月 9 日起沿阿拉千山脉
向若开地区日军发动了局部攻势。2 月 4 日,日军在南部实施反击。以 1 个
师从正面阻击,另 1 个师迂口英军后方,子 2 月 6 日将英军第 7 师合围。英
第 7 师组成环形防御阵地,依靠空中支援坚守了半个月。而日军由于缺乏空中支援,地形不利,叉受到英军后续部队的攻击,反而陷于英军的反包围, 损伤较大。2 月 17 日,日军被迫分散成小股,穿越丛林撤退。英军在这次作战中击毙日军约 7,000 人,俘 5,000 人。这是英军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取得对日军作战的胜利。
为了破坏盥军从战线中部发动进攻的准备,1944 年 3 月 8 日,日第 15
军 3 个师团和 1 个“印度国民军师”越过亲敦江向英帕尔地区发动进攻,北
翼直取科希马,南翼迂回英帕尔。至 4 月 6 日,日军占领了科希马,切断了科希马和英帕尔之间的公路,并占领了英帕尔南北的制高点,直接威胁英军的补给中继站迪马普尔。英军对此十分紧张,一面对日军加强空中轰炸并对被围英军增加补给,一面从南部和纵深地区调动部队。丘吉尔决定,将预定从东南亚调地中海的 79 架运输机缓期调走,以支援英帕尔地区的作战。他还
通过美国紧急要求蒋介石从云南出兵进行牵制。英国第 14 集团军司令斯利姆
在得到增援后,于 4 月 10 日在科希马发起反攻,至 18 日,英军 2 个旅进入
科希马,并将该地周围的日军击退。此时,英帕尔地区的英军已增至 12 万余
人,向南北两个方向实施突击,至 6 月 22 日,打通了英帕尔和科希马之间的
公路。日军缺乏空中支援和后勤供应,在出发作战时,只有随军携带的 20 日的口粮,粮食、弹药储备告罄。在英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日军损失很大, 难于完成作战任务。第 15 军的 3 个师团长对作战丧失信心,和军司令宫发生了激烈争执。日军司令官不顾各师团长的反对,下令继续实施对英帕尔的攻击。但在再次进攻中,日军的损失更加惨重。至 6 月 26 日,日军被迫撤退。时值雨季,撤退日军饥饿、疲劳,疾病流行,伤病交如不能行走的人大多自杀,其余则扔掉武器,穿过密林,狼狈逃回。日第 15 军原有 8 万余人,最后
仅余 3 万人撤回亲敦江东岸。历时近 4 个月的英帕尔战役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日军大本营原指望此战能重振士气,改变不利态势,结果适得其反,随即将缅甸方面军和第 15 军的军和师团指挥宫全部撤换。
当英军在英帕尔苦战时,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 2 个集团军在美、英要求
下对当面日军发动了进攻,先后出动兵力达 17 个师,16 万余人。1944 年 5
月 10 日至 12 日,远征军先头部队越过怒江,一部向腾越、龙陵方向推进, 另一部向拉孟、平戛地区突击。已月下旬,远征军分别包围了乎戛、拉孟、腾越和龙陵之敌。日军第 56 师团依托坚固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但终因兵力不
足,接连败退。9 月 10 日和 11 日,远征军收复了拉孟和腾越,乎冥之敌溃逃。9 月下旬至 11 月,远征军相继收复腾冲、龙陵和芒市。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于 12 月 16 日攻克八莫。1945 年 1 月下旬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宛叮
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此后,新 6 军奉命调回国内,新 1 军继续向腊戍
进攻。在缅甸北部的作战中,中国两支远征军歼灭了日军第 18 师团和第 56
师团的大部,击溃了另 2 个师团的一部,牵制了日军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 对于收复缅甸北部和支援整个缅甸战场作战作出了贡献。
1944 年秋,盟军经过缅甸北部和英帕尔作战胜利之后,准备实施全面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盟军的计划是,驻印英军向东推进,中国驻印军从密支那南下,首先歼灭曼德勒附近之敌,而后向南部发展进攻,在两栖部队配合下,收复仰光。英第 14 集团军下辖 3 个军,共 8 个师、5 个旅。其中第 4 军
和第 3 军担负向缅甸中部的进攻任务,第 15 军负责南缅阿恰布地区的防御, 尔后相机向仰光方向机动。
日军在接连失败后,仍企图顽抗。新接任的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材兵太郎中将仅有缺额很大的 10 个师团、2 个独立旅团和 1 个坦克联队。其中北缅
的 2 个师团在中、美、英联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南缅阿恰布地区 2 个师
团被英国第 15 军所牵制,难以机动。在缅甸中部只有 5—6 个不满员的师团。日军大本营由于在太平洋作战中节节失利,已不可能再向缅甸增加兵力。因此被迫改变缅甸作战计划,允许缅甸日军可以放弃缅北和缅中一些地区,但要确保腊戍,曼德勒和仁安羌一线,以及南部沿海重要地域,以构成日军“南方防御圈”的北翼支撑点。据此,驻缅日军以第 33 军 2 个师团的余部扼守腊
戍一线,第 15 军残部防守以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东岸,以第 28 军防守仁安羌至阿恰布的伊洛瓦底江下游一带,企图进行持久作战。
10 月中旬雨季过后,盟军开始发动攻势。英第 33 军的部队越过亲敦江,
随后又于 1945 年 1 月中旬越过伊洛瓦底江,由北向曼德勒进逼。由于日军己放弃缅北地区的防守,英军进展顺利,肃清了曼德勒以北的瑞波平原,为围攻曼德勒之敌做好了准备。与此同时,英第 4 军所属部队隐蔽向南机动,于
2 月 14 日在南部渡过伊洛瓦底江,3 月 3 日占领了密铁拉。日军大部陷于曼德勒附近地区。日缅甸方面军司令急忙调集兵力,企图夺回密铁拉,打通去仰光的道路,但由于英军的坚守而失败。日军深恐被围歼于中部地区,于 3
月 20 日放弃曼德勒,夺路南逃。英军在起义的缅甸“国民军”的配合下加速
追击、于 4 月 22 日占领东固,5 月初,收复卑谬,将日第 28 军阻于伊洛瓦
底江下游的西岸。至 5 月 2 日,英军粉碎了在勃固以北的日军的抵抗后向仰
光前进。同时盟军于 5 月 1 日在仰光河口实施登陆和空降,翌日收复仰光。残余日军一部退至马来亚,一部向泰国逃跑,在人民武装沿途打击之下,溃不成军。至此,缅甸境内的大规模作战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