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帝国主义是发动第二次肚界大战的元凶之一,是亚洲为战争策源地。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面积约 37 万平方公里,当时的人口约 6,000 多万,资源贫乏。1868 年实行明治维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1876 年,日本开始侵入中国的领土台湾。1894 年,在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强迫中国正式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赔款 2 亿两白银。1895 年,俄、德、法联合进行干涉,要求日本退出辽东半岛。日本因当时实力不及,被迫暂时退出辽东,但向中国勒索“赎辽赔款”3,000 万两白银。日本榨取巨额赔款之后,进一步加强其军事实力。1896 年,日本伊藤内阁制定的十年扩军计划,所需资金共 7.8 亿日元,40%来源于中国的赔款。1900 年,美、英、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日本取得在北京、天津和北京至山海关之间重要地区的驻兵权,在“庚子赔款”中,又勒索了一笔赔款。1904 年,日本在英国支持下,同沙皇俄国在中国的辽东半岛打了一场“日俄战争”,从沙皇俄国手中将辽东半岛夺了过去。1914—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趁西方列强在欧洲鏖战之机,对外进行经挤扩张。在 1915—1918 年期间,日本对欧洲输出增力 060%,对亚洲输出增加 125%,对非洲输出增加 1,002%, 出超总额达 14 亿日元。战争期间还向英国和沙俄提供贷款 5 亿日元。1919

年底,日本黄金储备超过 20 亿日元。此外,日本还乘机出兵中国山东,占领了驻有少量德军的青岛,同时得到了太平洋上原由德国霸占的若干岛屿。战后分赃中,日本得到了太平洋上的加罗林、马绍尔、马里亚纳三个群岛的委任统治权,还抢夺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省的权益。

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的扩张,打破了远东的均势,威胁到英、美的利益。英、美自然不会容忍日本的扩张。1921 年 7 月,在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上,与会国通过了海军公约,规定英国、美国、日本的海军,其战列舰吨位的比例分别为 5:5:3。日本的海军力量既得到英、美的承认,又受到他们的压抑。但日本的扩张野心并没有受到所谓“华盛顿条约体系”的制约,它的既定政策是独占中国,把英、美势力排挤出亚洲和太平洋。1927 年,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了“东方会议”,讨论和制订侵略中国的计划。会后田中在上奏天皇时公然宜称:“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① 这个臭名远扬的“田中奏折”,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吞并中国争霸世界的狂妄野心。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早在 1920—1921 年,日本已发生过一次较小的经济危机。1923 年受到东京大地震的破坏,1927年又发生了金融危机。在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日本由于先天

不足,资源缺乏,它所受到的打击,较之其他国家格外严重。日本在 1931 年就达到了危机的顶点。这一年日本工业总产值比 1929 年下降 32%,对外贸易输出额从 1929 年的 21 亿日元减少到 11 亿日元,输入额从 22 亿日元减

少到 12 亿日元。国际收支赤字从 0.7 亿日元上升到 2.9 亿日元。企业大批倒

① 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第 1 卷第 224 页。

闭,银行大部歇业,仅采矿业和其他重工业就有 40—50%厂矿停业,失业工人达 300 万以上。虽然 1930 年农业获得丰收,却出现了“丰收饥谨”,粮价惨跌。危机期间,生丝出口锐减,丝价暴跌。1930 年蚕茧价格比 1929 年降低 65%。日本的一般农民本来就债台高筑,而 1931 年的债务比 1929 年又增加 50%,因而纷纷陷入破产境地,生活十分凄苦。

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动荡不安。在城市劳资纠纷日趋严重,1929 年为 1, 400 次,1930 年增至 2,294 次,1931 年达到 2,415 次。1929 年 12 月,东京的电车、公共汽车职工发动了 2.5 万人的大罢工,1930 年 4 月再次举行为

时 6 天的罢工,造成东京市电车、公共汽车全部停开的严重局面。与之相呼应,大阪、横滨的电车、汽车工人也展开了斗争。曾被工贼控制的钟渊纺织公司所属各厂的数万名工人,以及东洋布厂的 3,000 多名女工也进行了罢工斗争。各地工人互相支持鼓励,有些甚至发展成为地区性同盟罢工。

日本的贫苦农民,提出了“把土地交给农民”的要求,并组织起来,以铁锹、镰刀、石块、竹枪为武器同前来镇压的警察和地主的暴力团展开斗争。在日本占领的朝鲜和中国台湾,抗日斗争风起云涌,此伏彼起。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在经济上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经济轨道;在军事上则连续发动侵略战争,企图以武力扩大势力范曰。

日本的法西斯组织在二十年代就已出现。1920 年到 1929 年出现了“国本社”、“一夕会”等 120 多个法西斯团体;到 1936 年初,扩增到 350 多个。日本法西斯团体的大本营就是以垄断财阀为后台的日本军部,许多高级将领都是法西斯组织的重要成员。东条英机、冈村宁次和山下奉丈等都是法西斯组织“一夕会”的主要成员。1930 年成立的法西斯组织“樱会”的骨干,则是日军参谋本部、陆军省、宪兵队、步兵学校的一批军官。这几个法两斯组织活动猖獗,竭力鼓吹以“国家主义”来“维新”日本,实行“彻底的大日本主义”。在日本人民尤其是军队中大肆灌输法西斯思想,为对外侵略和对内镇压制造舆论和培植法西斯鹰犬。1930 年 9 月,“樱会”制订了政变纲领, 鼓吹军备第一,要求尽快建立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1930 年 11 月,法西斯分子在东京车站行刺,滨口首相受重伤。1931 年 3 月,“樱会”的一批法西斯分子在前陆军大臣宇垣一成的支持下,阴谋发动政变未遂。1932 年 5 月 15 日,部分以海军下级军官为核心的少壮军人闯入首相住宅,枪杀了犬养毅首相,同时还袭击了警视厅等机关。事件发生后,军国主义势力公然要求戍立举国一致的军人内阁。1936 年 2 月 26 日,法西斯势力策动陆军举行军事政变,袭击首相和大臣的官邱,大藏大臣、内大臣(负责掌管皇宫内的政务)、教育总监等人被杀。政变分子要求成立军人政府。当天,日本统治集团更换内阁成员,同军阀关系密切的前外相广田弘毅出任首相,组成了以法西斯军阀为核心的新年阁。广田内阁较前届变本加厉地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

日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化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加速了军事化的步伐。从 1931 年起,日本的军事预算年年上升,1936 年达到 10.78 亿日元,占财政支出的 47.2%。日政府还颁布和修订了许多法令,加强了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控制,逐步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日本的军事工业急剧膨胀,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构成军事工业基础的化学和钢铁工业,在1931—1936 年间增长约 2.5 倍。生铁产量,1931 年不足 16 万吨,1936 年增至 200 万吨以上。1934 年初,日本统治集团以国家垄断企业八幡钢铁厂为中

心,把属于三井等五大财阀的钢铁公司合并,组成庞大的日本钢铁公司。日本经济军事化的过程也是垄断资本扩大的过程。到 1936 年,大垄断企业特别

是重工业部门,一般都控制了各该部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从 1932 年至 1936

年,财阀控制的企业接受政府军事订货达 55 亿日元之巨。经济军事化促进了财阀同军部的勾结,为扩军备战创造了条件。日本军队得到大力扩充,装备有了很大改善。1930 年,日军人数为 23 万人,到 1936 年达到 38 万人。海

军总吨位超过 150 万吨。

日本强化法西斯统治和实行经济军事化的目的是为了对外实施侵略扩张,它的侵略目标首先是中国。1931 年 9 月 18 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沟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袭击”日军, 并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在日军进攻面前,蒋介石密令不准抵抗,30 万东北军不战自退。在事变后 4 个月里,日军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1932 年,日军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第 19 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占领上海的企图,史称“淤沪之战”。同年 3 月 1 日,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洲国”,并要国际联盟承认。翌年,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借口,宣布退出国联。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后,逐步向热河省(今内蒙、河北省之一部)和

华北蚕食。1933 年 1 月初,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山海关, 3 月又侵占热河省,并逐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活动。1936 年 11 月 25 日,日

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侵略联盟。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就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首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