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雅尔塔会议以后,战争形势发展很快。1945 年 5 月 8 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近郊的卡尔斯霍斯特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盟军对德战争已告结束。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盟军已占领硫黄岛和冲绳岛,并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发起了反攻,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苏、美、英三国为了处理德国和解决欧洲及其他一些问题,于 1945 年 7 月 17 日至 8 月 2 日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政府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罗斯福已于 4 月 12 日因脑溢血逝肚,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议进行期间正值英国大选,因此丘吉尔半途回国参加大选。由于英国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下台,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偕新外长贝文于 7 月 28 日参加了最后几天会议。

波茨坦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有关励后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德国和意大利的赔偿,德国的商船队和军舰的分配,对待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 哥尼斯堡地区的归属问题,以及对战败国某些领土的“委任统治权”等。与会国经过多次讨论,对一些主要问题达成了协议,于 8 月 1 日签署了《柏林会议议定书》,为战后处理德国和欧洲问题定下了基调。

关于德国问题,会议确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在赔偿问题上, 三国首脑同意苏联所提之赔偿要求,以迁移德境苏占区物资及适当的德国国外资产予以满足。苏联并可自西方占领区取得赔偿。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的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将自西方各占领区及适当的德国国外资产予以满足。会议经过争论,最后就原属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及其邻近地区“让与”苏联达成了协议。

会上争论的焦点之一仍是波兰问题。波兰政府已于 1945 年 6 月 28 日经过磋商后成立,美、英对新政府中波兰共产党占主要地位虽然不满,但不得不承认现实。在会议发表的《柏林会议议定书》中宣布:“美、英政府与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的外交关系的建立,导致撤销对于前伦敦波兰政府的承认,该政府已不复存在。”关于波兰领土的西部疆界问题,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西方尤其是英国坚持以奥得河、东尼斯河为界,苏联坚持以西尼斯河为界,会议最后达成协议:波兰西部疆界的最后划定应待和平会议解决, 在此之前,“以前德国之东部领土,即自史温曼德以西的波罗的海,沿奥得河与尼斯河西段合流处,再由西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包括经本会议决定不归苏联管辖之一部分东普鲁士和以前的但泽自由区域,均由波兰政府管辖;为此目的,应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内之一部。”①

波茨坦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通过了《波茨坦公告》,促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的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这项

① 《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9 页。

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 也正式在公告上签字,所以公告最后成为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7 月 16 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原子弹成功。杜鲁门在得知后“精神振奋”,他和丘吉尔计议,并决定将这个所谓“支配大局的伟大的新事实”, 透露给斯大林,使他对西方这一新型武器有深刻印象。但斯大林听后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他只是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能好好用它来对付日本人。斯大林的反应使杜鲁门和丘吉尔大失所望。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