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国闪击荷、比、卢、法
波兰灭亡后,法西斯德国就开始策划对西欧的进攻。1939 年 10 月 9 日,
希特勒为此下达了第 6 号指令,接着陆军总司令部拟制了行动计划,代号为“黄色方案”。这个作战计划,实际上是“史里芬计划”的翻版,即通过比利时的中部向法国首都巴黎实施主要突击。1940 年 1 月 10 日,一名携带西线作战计划的德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该计划后落入英、法手中。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斯泰因认为,如果再执行这一计划,势难达成战略突然性。他不顾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等高级将领的反对,建议改向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对此,希特勒备加赞许。1940 年 2 月 24 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了一道指令,正式采纳了曼斯泰因的意见。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 主要进攻方向将通过阿登山区,首先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北部,尔后再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巴黎;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则以佯动进行牵制,待主力攻占巴黎绕至该防线侧背时,再进行前后夹击,围歼该地法军。
德国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后,认为进攻西欧的时机已经成熟。到 1940 年 5 月初,德军已在从北海到瑞士一线集中和展开了 136 个师(内 10 个坦克师、6 个摩托化师)、坦克 3,000 多辆、飞机 4,500 架。具体部署如下: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 6 和第 18 集团军,共 28 个师(内
3 个坦克师、1 个摩托化师),由第 2 航空队支援,集结在战线北翼荷、比国境线到亚深地区,其任务是突破德、荷边境上的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然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法国推进。
“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 4、第 12 和第16 集团军,共 44 个师(内 7 个坦克师、3 个摩托化师),由第 3 航空队支援, 配置在亚深到摩泽尔河一线,其任务是经由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向圣康坦、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沿岸总方向实施突击,割裂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
“C”集团军群,由莱布上将指挥,辖第 1 和第 7 集团军,共 17 个师(内
1 个摩托化师),配置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其任务是进行佯动,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
德军的预备队共有 47 个师(内 1 个摩托化师),配置在来因河地区,其
中 20 个师为各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其余 27 个师为总预备队。
法国统治集团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可能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即使要进攻法国,也要在四、五年以后。英国则指望地面作战由其盟国承担,自己只以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来消耗德国人赖以进行战争的经济潜力。荷、比、卢三国自以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战争。因此,这些国家战前均无充分准备。盟军的作战计划直到 1940 年 3 月 12 日才最后确定下来。在法军总参谋长、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所制定的作战方案,代号为“D”计划。该计划规定,如德国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以 2 个法国集团军和 1 个英国集团军的兵力向比利时机动,在比利时集团军的掩护下,将德军阻止在代尔河一线;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以 1 个集团军群依托
工事进行坚守防御,并以另 1 个集团军群为第二梯队进行增援;海上封锁德国的任务,由英国海军担任。
荷、比、卢、法和英国远征军共有 135 个师(内 3 个坦克师、3 个摩托
化师、5 个骑兵师)、3,000 余辆坦克、1,300 多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 1,000 多架飞机支援战斗。荷兰的 10 个师、比利时的 22 个师,都配置在本国东部国境线上。法军和英军共有 103 个师(内英军 9 个师),编为 3 个集团军群:第 1 集团军群,由毕劳特将军指挥,辖法军第 2、第 9、第 1 和第 7 集团军以及英国远征军,共 51 个师,配置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方备省:
第 2 集团军群,由普雷塔拉将军指挥,辖法军第 3、第 4 和第 5 集团军,共
25 个师,配置在从瑞士到卢森堡的马奇诺防线上;第 3 集团军群,由贝森将
军指挥,辖法军第 6 和第 8 集团军,共 18 个师,配置在瑞士边境的马奇诺防
线之后。法军战略预备队为 9 个师。此外,法军第 10 集团军配置在法国与意大利接壤的边境上。
德军进攻西欧诸国的军事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5 月 10 日—6 月 4 日) 德军突破盟军的防御,围歼盟军的北方集团,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前出到加来海峡沿岸。1940 年 5 月 10 日清晨,德军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展开了全线进攻。首先以 3,000 多架飞机袭击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 72 个机场,一举摧毁了几百架飞讥。与此同时,德军“B”集团军群向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展开了进攻,空降兵在其后方着陆,夺占了对方的机场、桥梁、渡口和防御支撑点。在荷兰,德军的航空兵于 10 日零时 30 分进行大规模的轰炸。海牙兵营因未
及时发出空袭警报,约 800 名士兵大部被炸死在床上。同时,德军以 1 个坦克师的兵力对荷兰东部发起进攻,并以空降兵袭击海牙、鹿特丹等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前方和后方同时遭受袭击的情况下,荷兰顿时陷于混乱和惊恐之中。德军的坦克部队乘隙突入,于 5 月 13 日与在鹿特丹的空降兵会合。法军
第 7 集团军前往支援时,荷军已开始全线退却。女王威廉明娜及其大臣见败局已定,便乘驱逐舰逃往英国。临行前授权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在他认为适当的时机即宣布投降”。5 月 14 日德军攻占了鹿特丹。5 月 15 日荷兰投降。在比利时,德军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于 5 月 11 日就攻占了列日防线上的埃本·埃马尔要塞。埃本·埃马尔要塞控制着马斯河和艾伯特运河南要点,其工事比马奇诺防线的工事更为坚固,担任防守的兵力约有
1.200 人。10 日凌晨 4 时,由一名上士指挥的 80 名德军,乘滑翔机,降落在工事的顶部,以爆炸物和火焰喷射器攻打炮塔和碉堡,在地面部队的支援下, 仅以 30 个小时就攻下当时被认为“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德军遂渡过了马斯河,在克服了英、法军队的抵抗后,于 5 月 17 日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德军“A”集团军群,于 5 月 10 日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实施主
要突击。只有 30 万人口的卢森堡不战而降。5 月 14 日,德军的坦克师和摩
托化师编成的第一梯队通过阿登地区后,在法军第 2 和第 9 集团军接合部色当地区强渡马斯河,并重创了盟军。5 月 16 日,接任英国首相只有一周的丘吉尔急忙飞往巴黎商讨对策。当他询问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时,这位盟军总司令耸了耸肩回答道:“没有”。德军占领色当后,以每昼夜 20 至 40 公里的速度向西挺进,5 月 20 日占领阿布维尔,其坦克部队的基本兵力转师北上,从后方突击在比利时的盟军。5 月 21 日德军快速部队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分割了英法联军的战略正面,并以荷、比两国作为空军和潜艇基地, 封锁了加来海峡,阻止英军的增援。英、法联军约 40 个师被包围在比、法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5 月 23 日布伦陷落,27 日加来被占,盟军在海边陷入重
围。5 月 28 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眼看盟军已无力支援其继续抵抗, 便下令比军投降。
退守在敦刻尔克的盟军,三面受敌,一面濒侮,处境极为危急,唯一的希望就是由敦刻尔克从海上撤退。正当盟军危在旦夕时,希特勒却于 5 月 24 日突然下令坦克部队停止追击。据西方评论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以便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空军总司令戈林也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完全能够消灭拥挤在敦刻尔克滩头的盟军。所以希特勒就把歼灭敦刻尔克盟军的任务,交给了德国空军。希特勒这一停止追击的命令,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5 月 26 日 18 时 57 分,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从敦刻尔克撤退的“发电机计划”。8,500 艘各种类型的大小船只,从巡洋舰到小帆船,涌向敦刻尔克海岸。自 5 月 26 日至 6
月 4 日,盟军在空军的掩护下,从敦刻尔克地区乘船向英国撤退了 33.8 万多
人,其中英军 22 万人,法军 8 万多人,其余的为少数比军。盟军撤退时武器装备丢失殆尽。英军共丢弃 2,400 门火炮、700 辆坦克、8,000 挺机枪。接运盟军撤退的舰船损失很大,英军损失 226 艘,法军损失 17 艘。在此期间,
还有 302 架英国飞机被击毁。6 月 4 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俘虏法军 4 万余人。盟军虽然遭到损失,但总算保存了有生力量,其中绝大部分后来成了进行反攻的骨干力量。这就是西方称之为“战争史上一大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阶段(6 月 5 日—22 日) 德军进攻法国内地,占领巴 黎并迫使法国政府投降。
正当德军席卷法国北部时,法国雷诺内阁进行了部分改组,贝当任副总理,魏刚接替甘未林任总司令。魏刚上台后,即在法国北部松姆河和埃纳河一带仓促构筑一条“魏刚防线”,由第 10、第 7 和第 6 集团军防守,企图阻止德军南下。这时,法军统帅部仍未将马奇诺防线上毫无作为的兵力调来增强防御部署。
德军占领法国北部后,为了不让在 5 月底退至松姆河、瓦兹河、埃纳河一线的法军设防固守,便立即准备向巴黎和法国内地发起进攻,共计划是: 首先以“A”和“B”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实施强大突击,突破“魏刚防线”, 占领法国首都巴黎,前出到马奇诺防线的后方,然后再配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的“C”集团军群攻占马奇诺防线,围歼该处法军,迅速结束战争。
6 月 3 日至 4 日,德军先以大量航空兵袭击法国各机场和重要目标,摧
毁法军飞机达 900 架,夺取了制空权。接着,于 5 日拂晓,在 180 公里的正面上,分两路发起进攻:“B”集团军群自阿布维尔——亚眠一线实施突击, 由于法军的抵抗,每昼夜进攻速度仅为 5—7 公里。德军于 9 日投入战略预备
队 22 个师,于 15 日突破法军防线,并渡过塞纳河向南发展进攻;“A”集团
军群在瓦兹河——埃纳河之间突破法军防线,于 12 日到达巴黎东北的马恩河后继续向南和东南发展进攻。两路德军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迂回巴黎,并前出到马奇诺防线的后方。6 月 10 日,意大利乘机对法宣战,意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法境。6 月 11 日法国政府迁至图尔,次日即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德军遂于 6 月 14 日未经战斗进占巴黎,艾菲尔铁塔上挂起了法西斯德国的卍字旗。
6 月 14 日,当南下的德军已前出到马奇诺防线侧背时,德军“C”集团
军群在 50 公里宽正面上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主要突击选在马奇诺防线的
最薄弱处——洛林和阿尔萨斯筑垒地域的接合部。法军腹背受敌,马奇诺防线很快被突破。6 月 17 日,德军进至德、法边境来因河畔,攻占了斯特拉斯堡,近 50 万法军波国,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歼。
6 月 16 日,雷诺辞职,投降派贝当接任总理,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84 岁的贝当,这个上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英雄,在上台后第二天,就通过西班牙大使向德国要求停战。6 月 22 日下午 6 时 50 分,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署投降书的同一车厢内,法国全权代表查理·亨茨格将军和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过了两天,即在 6 月 24 日 19 时 35 分,法国——意大利停战协定在罗马签字。
战事遂告结束。据德军宣布,法军亡 6 万余人,伤 30 余万人,被俘 150 至
200 万人;德军共伤亡 14.6 万多人。
法国政府投降后,于 7 月 1 日迁都维希,史称“维希政府”,实际上已沦为德国的附庸。在法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法国爱国者纷纷起来反对占领者和卖国贼,坚持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复兴而斗争。原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于 6 月 17 日流亡英国后,在伦敦发起“自由法国”运动,进行反抗法西斯斗争,为法国的解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法西斯德国对西欧的作战只用了 44 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相继沦亡,英国退守本岛。德军闪击西欧的主要特点是:
-
进行欺骗和伪装,竭力荫蔽战争企图。希特勒在战前一再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保证,一旦爆发战争,德国将尊重他们的中立。这些国家的执政者,特别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以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以避免卷入战争。当德国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落入比军手中后。比王仍未抛弃这种幻想。这些国家都未认真进行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德国的侵略,致使德军得以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希特勒以“和平”的口号来麻痹英、法。他一再声称,德国对法国没有任何要求,而对英国只是等待它归还原来属于德国的殖民地,并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和外交途径大肆散布德国不愿和法国打仗,德国和英国可以实现“体面的和平”等等,以此来麻痹对方,掩盖其战争企图。
-
主突方向选择得当,确保首次突击的胜利。德军最高统帅部采纳了曼斯泰因的建议,对“黄色方案”作了修改,将主要突击方向改为由阿登山区经色当、阿布维尔直指加来海峡。为了荫蔽真正的主攻方向,德军采取了一系列的伪装措施。例如:将担任主要突击的“A”集团军群的集中地域指定在该集团军群的界外,将担任第一梯队进攻的师配置在远离国境线 150—200 公里处,直到进攻前夕才占领出发阵地;制造假情报,散布“史里芬计划” 的思想具有永恒的意义,等等。德军由于主突方向选择得当,伪装措施有力, 军事行动出其不意,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迅速突破了对方的防御,达到了首次突击的目的。
-
集中使用航空兵和空降兵,充分发挥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闪击作用。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集中了 3,000 多架飞机对荷兰、比利时、法国的 72 个机场进行袭击,荷兰的飞机在当天只剩下 12 架,法国的作战飞机
在战争的第 7 天只剩下了四分之一。德国的空军夺取制空权后,就使盟军失去了机动的自由,削弱了防御能力。德军坦克部队通常在航空兵的支援下, 集中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行动极为迅速。例如,在阿登地区突破法军防御后,直扑加来海峡,分割和围歼北部盟军,接着转师南下,从侧后攻占马奇诺防线。为了配合航空兵的突击和坦克机械化部队的高速进攻,德军在战
役纵深内还使用了空降兵,从正面和后方进行夹击。德国人的这种战法,常使默守陈规的盟军茫然失措,迅速溃败。
法国当时被称为“欧洲最大的陆军强国”,为何竟在短短的 6 个星期内就灭亡了呢?主要原因是:
-
战备不足。法国统治集团战前执行“绥靖政策”,因而没有作好抗击希特勒侵略的准备。法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想严重,普遍存在着一种厌战畏战情绪,贪恋和平生活,从思想上解除了武装。法国人还自恃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有一种盲目的安全感,对战争准备采取慢慢来的态度。1928 年提出的国家动员法案,拖到 1938 年才通过,丧失了大量的动员准备时间。国防费用由于国家经济的萧条而常常得不到满足。甘末林、魏刚虽主张军队现代化,但怕引起政客们的反对而不敢力争。国防工厂又因武器生产长期不定型而无所事事,有些熟练工人竟改行当了杂工。因此,法国的武器装备得不到更新。部队的坦克大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旧式轻型坦克,新式飞机就更少了。甚至连军官们的手枪也很缺乏。直到 1940 年 6 月 6 日,法国才开始到意大利去订购手枪,不用说,已经太迟了。法国的军队缺额严重,战争爆发前,东北前线的 60 个步兵师中只有 31 个师满员。部队缺乏训练,作风松弛。在“奇怪的战争”中,法军军官考虑的不是作战,而是“如何公平合理地安排休假”,以及组织舞会、音乐会和球类比赛。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军队,有多大的作战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
军事思想落后,不能适应“闪击战”的新特点。法军领导无视科学技术发展给作战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德军对波兰进行“闪击战”的新特点, 陶醉于“曾经为他们造成光荣的错误观点”。①法国元帅贝当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宠儿是堡垒阵地与步兵火器两者结合,遂构成法军的胜利。今后国防,如将全部国境线建成堡垒,则敌人在陆上即无法加以摧毁与超越。此种阵地用自动火器和铁丝网配合,足以掩护后备军之动员集中,则法国安全可以保证。②他们设想,新的战争还会像 1918 年西战场那样开始,德国进攻以步兵为主,从坚固筑垒地域突破,缓慢地推进;法军则依托马奇诺防线,把战争拖向持久,然后慢慢地研究对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法军统率机构将绝大部分的兵力束缚在防御阵地上,可供机动作战的部队很少。因此,当法军的防线被突破后,就无力进行反击。德军突破色当时,克莱斯特的快速集群像一条长蛇,头已过马斯河,尾巴还拖在来因河上,其左翼完全暴露。希特勒对此也很担心,曾下令停止古德里安的进攻。但是,法军统帅部未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迅速组织力量,从翼侧实施反突击,扭转战局。加之法军只注意战术地幅内的防御,忽视战役纵深内的防御;只注意对步兵的防御,忽视对坦克的防御,因而其防御阵地经不起集群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突击。法军最高统帅部对集中使用坦克的意义认识不足,仍以为坦克只是一种支援步兵战斗的武器,没有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指出,法国的坦克并不比德国少,但它们被分散在各个地殷上投入战斗,也分散地、一个个地被消灭。总之,法军的战争指导,远远落后于战争的实际, 这是法国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的军事评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所著《战略论》中指出:“法军的主要弱点,不在他们的数量方面,也不在装备的紊
①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 页。
② 唐子长:《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史》,上海永祥印书馆 1946 年版,第 13 篇第 168 页。
质方面,而是在他们的理论方面,他们的思想远不如对方那样的进步,根本没有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圈子。在历史上这样的例证是太多了,胜利者每每产生保守的思想,结果遂成为下一次战争中的失败者。”这个评论是很有见地的。军事思想落后,是一定要挨打的。
- 对德军主要突击方向判断错误,作战指挥严重失误。法军最高统帅部认为,马奇诺防线工事坚固并驻有重兵,德军如在这里实施正面进攻,必将付出巨大代价;马奇诺防线北端连接卢森堡的阿登地区,地形复杂,不便于大量使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德军的主力不可能由此突入,德军最大可能仍将采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史里芬计划”,从比利时中部实施主要突击, 没有想到德军最高统帅部采用曼斯泰因计划后己改为向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因而也没有根据已经改变了的情况来修改自己的作战计划。英、法联军的主力仍配置在隆维以北,沿法、比边境展开待机。在阿登地区只有少量部队进行防守。当德军以“B”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向比利时进攻时,法军最高统帅部便以为德军果真要通过比利时中部向法国实施主要突击,急忙将配置在色当至效刻尔克一带的 3 个集团军和 9 个英国师北调比利时,企图在比军的后方建立防线,把主要战场设在比利时境内。法军最高统帅部的这一调动, 完全适应了德军的需要,造成了严重的恶果:第一,北调比利时的英、法联军,经过长途行军,仓促进入比利时境内,在地形生疏又无良好工事作依托的条件下与德军交战,结果迅速被击败;第二,由于大量军队北调,法国境内兵力大为削弱,反为德军尔后向法国境内长驱直入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 正当法军忙于北调,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比利时中部时,德军主力“A”集团军群出其不意地向阿登地区实施主要突击,突破防御后迅速向加来海峡挺进,使盟军处于被割裂的状态,从而铸成了法国难以挽救的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