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主力

1941 年 4 月,苏、日两国政府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签约同时,日本声明“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苏联声明“尊重满洲帝国(注,即伪满)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条约签订以后, 苏、日之间一直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

在太平洋对日作战中,美、英两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政府一直未予允诺。1945 年 2 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苏联有条件地正式承担了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1945 年春季之前,日本关东军的作战计划,一直根据日军大本营“北进” 方针,拟在迅速结束侵华战争后,准备对苏作战,配合德国,进攻苏联远东地区。德、日协议规定,以东经 70 度线为德、日作战分界线。日本关东军部队按照进攻企图和计划进行部署。

中国的持久抗战,粉碎了日军的企图,打乱了它的战争时间表;德国在欧战中失败;英、美军队在太平洋的反攻节节胜利;日本的经济、军事力量大为下降,国内矛盾更加尖锐;在亚洲、太平洋战争过程中,关东军大批主力被调往中国关内和南洋战场,新组建的一些师团战斗力不强,使整个关东军的战斗力大为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大本营不得不改变计划。

1945 年春,关东军的作战计划由进攻改为防御性的持久作战。关东军按照防御作战要求,重新组建部队,调整部署,加紧进行防御准备。月军判断, 苏军对德作战结束后,需要休整,对日作战时间可能在 1946 年春季,最早也

要在 1945 年 9 月上旬。苏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可能由苏联远东滨海地区向中国东北实施。据此判断,日军确定关东军防御的重点在中国东北的东部方向。

当时,日本关东军辖第 1、第 3、第 17 三个方面军和独立第 4 军,共 31 个师团、13 个旅团、约 97 万人,火炮 5,000 余门、坦克 160 辆、飞机 1, 800 架。另有伪满和伪蒙军约 20 万人。其部署为:第 1 方面军:10 个师团约

24 瓦人,主要担负中国东北东部方向防御,抗击苏军的进攻。

第 3 方面军:9 个师团约 20 万人,是关东军的机动部队,主力配置在长

春、沈阳地区,准备向苏军可能进攻的方向机动使用。以 1 个师团担任中国东北西部方向的边境防御。

独立第 4 军:3 个师团约 10 万人,担任中国东北北部和西北部的防御。

第 17 方面军:9 个师团约 21 方人,是关东军的娥役预备队,配置在朝鲜境内,策应中国东北和日本本土作战。

关东军的防御计划要求,以三分之一左右兵力配置在边境主要防御地段上,依托筑垒工事和有利地形,抗击苏军的进攻,掩护主力机动。以三分之二兵力作为战役机动部队,配置在纵深,随时准备前出到受威胁方向,以反突击制止苏军突破并阻止其进攻。计划还规定,如苏军优势过大或反突击失利,则退至长春、沈阳、锦州地区进行坚守。如这一地区不能坚守,则将主力撤至朝鲜境内,依托中朝边境山区凭险固守,以持久战策应本七决战。当条件有利时,决不放弃实施反攻,甚至进一步占领苏联远东部分领土。

苏联在对德作战尚未完全结束时,已开始拟制对日作战计划并进行作战准备。从 1945 年 2 月开始,苏军在极严格的保密与伪装下,从欧洲战场抽调

大量军队输送至远东,其中包括成建制的 4 个集团军,共约 75 万人,使远东

地区的兵力增至 80 个师、46 个旅,共 158 万余人,26,000 余门火炮和迫击炮,5,500 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 余架飞机,670 余艘各型舰艇,形成了对日关东军的兵力优势。同时,苏军储备各种作战物资,改善交通条件, 加速完成进攻准备。

为了领导对日作战的陆军和海军,成立了远东苏军总部,任命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为总司令。

苏军企图是,使用 3 个方面军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向中国东北纵深实施向心突击,夺取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切断关东军与关内日军及在朝鲜日军之间的联系,全歼关东军主力,占领中国东北全境。战役的主要突击方向选在日军设防薄弱的西部。苏军的进攻部署是:

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辖 4 个合成集团军、

1 个坦克集团军、1 个骑兵机械化集群,共 37 个师、20 个旅,约 65.4 万人。方面军集中基本兵力兵器于蒙古东部塔木察格布拉克地区,向沈阳、长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坦克集团军在主突方向第一梯队内行动。同时,方面军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一个向张家口、承德方向;一个向海拉尔、齐齐哈尔方向。方面军进攻正面约 2,300 公里,进攻纵深约 1,000 公里。

远东第 1 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麦列茨科夫):辖 4 个合成集团军,

共 32 个师、14 个旅,约 58.7 万人。方面军集中基本兵力兵器于兴凯湖东南地区,向绥芬河、牡丹江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尔后向吉林、哈尔滨推进。同时,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一个向密山方向;一个向汪清、延吉方向。

远东第 2 方面军(司令员普尔卡耶夫大将):辖 3 个合成集团军及其他

部队,共 11 个师、12 个旅,约 33.7 万人。方面军集中基本兵力兵器于列宁斯科耶地区,沿松花江向哈尔滨实施主要突击。同时,实施两个辅助突击, 一个向饶河、宝清方向,一个向孙吴、齐齐哈尔方向。

亚洲和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日本统治集团感到大势已去,期望通过苏联的斡旋,谋求在对日有利条件下结束战争。

1945 年 8 月 6 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第一个原子弹。8 月 8 日。苏联外长约见日本驻苏大使,递交苏联对日宣战书,苏联提前出兵,完全出乎日本的意料。8 月 9 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在苏联对日宣战同时,苏军 3 个方面军越过国境线,对日军发起了进攻。地面进攻开始后,

苏军出动 480 多架次轰炸机,在大批歼击机掩护下,分批轰炸了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索伦和朝阳等军事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日机害怕被歼,于战役第一天即全部转场至朝鲜和日本本上。苏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地面部队在没有空袭顾虑的条件下,迅速向前推进。

在 8 月 9 日至 14 日的 6 天内,苏军和蒙军在不同方向上推进了 50 至 500 公里左右,完成了对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地日军的分割包围。日军除在海拉尔、同江、富锦、孙吴、爱辉(当时称瑷珲)等筑垒地域及牡丹江附近阵地上进行顽抗外,全线基本失去有组织的抵抗。苏军使用部分兵力围攻日军抵抗基点,主力高速向纵深推进。关东军总司令部获悉苏军越过大兴安岭正向长春、沈阳急进时,于 8 月 12 日,匆匆将总指挥部由长春迁往通化预备指挥所,造成指挥中断,部队陷于混乱状态。14 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投降。

8 月 15 日以后,日军除在个别筑垒地域顽抗外,已完全失去抵抗。17

日,关东军总司令向远东苏军总司令提出停战建议。18 日,关东军总司令下令部队向当地苏军洽降。远东苏军总司令答复要关东军从 8 月 20 日 12 时起, 在全线停止一切对苏作战行动,放下武器,投降就俘。当时,苏军各部队或因油料耗尽,或因道路受阻,均不能到达东北主要城市受降。远东苏军总部命令各方面军,立即组成精干的快速支队,或将剩余油料集中于少数车辆, 务必如期到达指定的战役目标。同时,抽调部分兵力乘飞机到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旅顺和大连等地降落。8 月 17 日以后,苏军加快了推进速度。19 日,进占齐齐哈尔。20 日,进占沈阳、哈尔滨和吉林。21 日,进占长春。

24 日,进占大连。8 月下旬,关东军主力陆续被解除武装。在边境筑垒地域

顽抗的少数日军,至 8 月底被肃清。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之战,得到中国人民与军队的支援和配合。在苏军进军同时,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民对关内日军展开了总反攻,使关东军和关内日军同时受到猛烈攻击,彼此不能策应。

邻近苏、蒙军进军地区的八路军,以部分兵力向北推进,迎接苏军,与他们取得联系。饱受日军长期奴役的中国东北人民,欢迎苏军出兵,给苏军以支援,使苏军获得大量牛羊等补充部队的给养。对于苏军中少数人员的违纪行为,均以友谊为重,予以谅解。

苏军在进军中国东北的同时,于 8 月 11 日至 31 日又进军萨哈林岛(即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肃清了那里的日军,结束了远东的军事行动。

苏联对日宣战,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粉碎了日本关东军主力,共毙伤俘日军 68 万余人,其中包括建制完整的 22 个师团、12 个旅团是不战而降的。这一胜利,使日本在短时间内丧失了一支机动部队,对子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垂死挣扎、实施本上决战的企图是个沉重的打击。它缩短了对日作战的时间, 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苏军远东战役的主要特点是:

  1. 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战役的突然性。苏联在对日作战之前,一直与日本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始终让日本抱着苏联仍将保持中立的幻想,从而荫蔽了苏军的作战企图。在作战准备上,苏军制定了荫蔽变更部署的规定,采取了集中物资的特殊方法,进行了严密的伪装。如:高级将领暂时改变姓名和军衔;禁止下达任何与战役有关的书面号令;所有军用列车均以民用列车为掩护,从欧洲向远东荫蔽地机动兵力;军队的集中地域离国境线保持相当距离等,使日军对苏军进攻的时机、方向和规模等重要问题判断错误。因此, 在苏军发起进攻时,日军的防御部署尚未调整就绪,部队尚未完全展开,有的部队正在整编而被迫仓促应战。

战役主动权一开始就为苏军完全掌握。

  1. 编组强大的第一梯队,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苏军将 3 个方面军的 11 个合成集团军使用于第一梯队,占参战总兵力的 80%。远东第 1、第 2 方面军都是一个梯队部署;后贝加尔方面军虽为两个梯队部署,但其所属 6 个集

团军的地面部队,有 5 个集团军编入第一梯队。苏军还将坦克集团军作为第一梯队编入主突集团,这在苏德战争中是为数不多的。由于苏军将绝大部分兵力集中在第一梯队,因而便能实施强大的首次突击,迅速突破日军防御, 并向敌纵深迅猛推进,从而使溃退的日军无法获得喘息的机会。苏军的实际进攻速度大大超过了原定的计划。例如,坦克第 6 集团军从行进间发起进攻,

以高速度脱离主力独立作战,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为 82 公里。由于进攻速度

快,战役第 1 天就抢占了大兴安岭山坯口,第 4 天就前出到东北平原。

  1. 选择日军防御弱点实施主要突击,并实施多方向多路向心突击。苏军统帅部将主攻方向选在蒙古东部突出部,越过大兴安岭到长春、沈阳方向。日军没有料到苏军坦克兵团在极其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能在一星期内前进凡百公里,直逼东北腹地,因而未及砌深内集中兵力进行顽强抵抗。苏军采取了统一指挥下的多方向多路分进合击的战法,3 个方面军同时从西、东、北 3 个战役方向发起进攻,使日军从战役一开始就陷于多面作战的困境,使其无法判明苏军的主攻方向而采取有效的对策。

  2. 实行统一的后方保障,重视解决油料和洪水问题。苏军统帅部根据远东地区远离苏联的经济中心,交通不便、物资缺乏、供应困难等特点,在远东总司令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由总后副部长领导的后勤指挥组,统一领导后勤工作。苏军调集了约 50 万人的后勤部队,赶修道路,组织运输,保障了各部队建立足够的弹药、粮食储备。在后勤补给中,特别重视解决油料和供水问题。但由于进攻速度快,道路稀少,后勤保障仍出现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