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节 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波兰位于欧洲东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濒波罗的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的侵略战争,是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波兰是当时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军事上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德国若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消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又可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因此,德国在并吞奥地利和捷克后,便选定波兰为其下一步侵略的目标。1939 年 3 月 21 日,德国向波兰发出通牒,要求它把但泽(格但斯克) “归还”给德国,并将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也转让给德国。纳粹德国的无理要求,遭到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4 月 28 日,德国废除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并再次提出领土要求。其实,希特勒的目的,不仅要夺回根据《凡尔赛和约》被割去的但泽走廊,而且还要占领整个波兰。他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曾明确他说过:“但泽根本不是争执的中心问题。中心问题是要把我们的生存空间向东方扩张”。①

早在 1939 年 4 月 3 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已下达了关于制定对波兰作战

计划的指示,4 月 11 日希特勒签署了进行备战的训令,规定德军应于 9 月 1 日以前作好一切准备。

德军侵波战争的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是:利用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实施突然袭击,一举灭亡波兰。德军最高统帅部计划, 首先分割和歼灭维斯瓦河以西和华沙以北的波军主力,夺取上西里西亚工业区和波兰的海军基地格丁尼亚。尔后,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进攻,歼灭波军残部,占领华沙和波兰全境。为此,德军准备从两个方向实施钳形突击:一个从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另一个从波莫瑞(也称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实施向心突击,其任务是歼灭维斯瓦河和那累夫河以西的波军,从北面包围华沙。

德军最高统帅部将军队编为两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 3 和第 4 集团军,共 21 个师,配置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南

方”集因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 14、第 10 和第 8 集团军,共 36 个师,配置在德国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这两个集团军群分别由凯塞林将军指挥的第 1 航空队和勒尔将军指挥的第 4 航空队担任配合。德军的基本兵力集中在进攻集团的第一梯队。战役预备队是在战局过程中从德国抽调业经动员的师建立起来的。德军用于对波作战的兵力总共有 65 个师(其中7 个坦克师、4 个轻步兵师和 4 个摩托化师),160 万人,2,800 辆坦克,6,

000 门火炮和迫击炮,约 2,000 架飞机。

战前波兰政府执行亲英、法而敌视苏联的政策。它与英、法结盟,拒绝苏联关于缔结互助条约和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波兰认为:只要有英、法牵制德国,德军主力就不可能东调,即使东调攻波,其兵力也不会超过 20

至 30 个师。波军统帅部根据这些判断制定了作战计划。计划规定:战争开始

①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677 页。

时在国境线和但泽走廊等处进行防御作战,阻止德军前进,以保障波军的动员、集中和展开。然后,波军应击败入侵的德军兵团,并在有利条件下转入进攻。

波军参谋总部的计划规定,波军的基本兵力,应沿波兰同德国和斯洛伐克接壤的边界全线展开。“维希库夫”战役集群(3 个步兵师)、“那累夫” 战役集群(2 个步兵师、2 个骑兵旅)和“莫德林”集团军(2 个步兵师、2 个骑兵旅),分别配置在别布萨河和那累夫河中游、切哈努夫地域,其任务是防守北部地区,阻止德军从东普鲁士入侵;“波莫瑞”集团军(5 个步兵师、1 个骑兵旅),配置在西北地区,其任务是扼守但泽,阻止德军突破波兰走廊;“波兹南”集团军(4 个步兵师、2 个骑兵旅)、“罗兹”集团军(4 个骑兵师、2 个骑兵施)、“克拉科夫”集团军(7 个步兵师、1 个装甲摩托化旅、1 个山地步兵旅、1 个骑兵旅)配置在德波边境上(从瓦尔塔河至斯洛伐克边境),其任务是掩护西部和西南边境,“喀尔巴阡”集团军(2 个步兵师、2 个山地步兵旅和 1 个装甲摩托化旅)配置在南部波、捷边界上,其任务是保卫从塔尔努夫到利沃夫的南部国境线;“东普鲁士”集团军(8 个步兵师、1 个骑兵旅),为主要战役方向上进行防御的第二梯队,集中在“罗兹”集团军和“克拉科夫”集团军后面的基埃尔策和拔多姆地域。

按照动员计划,波兰武装力量的总人数应达 150 万。陆军应拥有 39 个步兵师、3 个山地步兵旅、11 个骑兵旅、2 个装甲摩托化旅,若干专业部队, 约 80 个民防大队。

战前,波兰尚未全部完成军队的动员、集中和展开,能用于作战的共有100 万左右的陆军、4,300 门火炮、220 辆轻型坦克和 650 辆超轻型坦克。

波军在各防御地区展开的兵力只有 24 个步兵师、8 个骑兵旅和 56 个民防大

队。波兰的海军共有 16 艘战斗舰艇和辅助船只。波军统帅部鉴于海军驻泊地

紧靠作战地怕有危险,在战争开始前便今 3 艘舰队驱逐舰驶往英国。波兰空

军共有 824 架飞机,但可用于作成的只有 407 架,共战斗性能远逊于德国的飞机。

在波兰国境线上双方兵力和兵器的对比表明,德国占有总的优势,在各突击方向上德军的优势更大。此外,波兰师的战斗素质,特别是武器装备, 大大落后于德军。显然,这一情况对德军极为有利。

1939 年 8 月 31 日晚,一批身穿波兰军服的德国党卫队队员,按预定计划,“袭击”并“占领”了紧靠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城市——格利维策,并炸毁了德却奥附近的一座桥梁。德军“占领”该城的电台后,用波兰语辱骂德国,并丢下了几具身穿波兰军服但实际上是德国囚犯的尸体。接着,德国的所有电台便广播了所谓“德国遭到了波兰突然袭击”的消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波战争。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向波兰发动进攻,9 月 3 日,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波战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 月 1 日—7 日) 德军发动进攻,突破波兰防线。9 月 1 日凌晨,德军分三路向波兰发动进攻。德军航空兵首先袭击了波兰的 21 个机场,将对方的飞机大部摧毁,并以大量轰炸机密集突击波兰的战略中心、交通枢纽和指挥机构,30 多个城镇发生大火,使波兰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德军的地面部队,特别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在航空兵的支援下,迅速突破了波

军的防线。与此同时,停留在但泽港外进行“友好访问”的德国军舰,突然向波军基地开炮。潜伏在波兰境内的德国特务组织纷纷起来内应:有的冒充波军混入边境夺取军事要地;有的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有的进行破坏和恐怖活动。整个波兰陷入一片混乱。波军统帅部曾决定在西布格河、维斯瓦何、桑河一线组织抵抗,但未能实现。波军节节败退。9 月 6 日波兰政府迁住卢布林,9 月 7 日波军总参谋部转移到布列斯特。至 9 月 7 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重创了“波莫瑞”和“莫德林”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

强渡了维斯瓦河,并夺占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德军“南方” 集团军群,重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并突破了波兰西部防御的整个纵深,前出到维斯瓦河和华沙,从南面包围了“波兹南”集团军。

第二阶段(9 月 8 日—16 日) 德军合围波军主力。经过前一阶段的各次战斗,波军损失惨重,被迫向腹地溃退。从 9 月 8 日起,德军开始实施新的战役,目的是合围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攻占波兰的中部和首都华沙。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9 月 11 日前出到华沙——布列斯特铁路,距华沙仅 30 公里。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于 9 月

14 日在维斯瓦河以西合围了从波兹南、但泽走廊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

领了波兰中部地区,使华沙处于被半合围的状态。至 9 月 15 日,德军“北方” 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沿西布格河南下,攻占了布列斯特。与此同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包围了利沃夫之后继续北进,16 日在符沃达瓦地区与北线德军会师,合围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与维斯瓦河三角地带内的波军。

第三阶段(9 月 17 日—30 日) 德军攻占华沙到波兰灭亡。德军合围华沙后,于 9 月 17 日限令华沙当局于 12 小时内投降。这时波兰政府已逃往罗马尼亚,后在巴黎和伦敦组织流亡政府。华沙守军和居民拒绝投降,进行了华沙保卫战,在武器、弹药、食品、水电匮缺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德军第 8 集团军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于 9 月 27 日攻占了华沙。波军 12 万

人放下武器。至 9 月底,所有被围的波军陆续被歼,波兰灭亡。在德波战争

中,波军亡 6.63 万人,伤 13.37 万人,被俘近 42 万人。德军亡 1.06 万人, 伤 3.03 万人,失踪 3,400 人。

波兰战役,是法西斯德国“闪电战”在战争中的首次应用。“闪电战” 也称“闪击战”,其特点就是以突然袭击发动战争,以大量快速兵团和武器闪电般地摧毁对方的抵抗能力。德军为了荫蔽战争企图,战前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政治欺骗和战略、战役伪装。希特勒在“但泽应归于德国”的外交喧闹中,以“谈判”作掩盖,秘密进行动员和军队扩充,并以演习和构筑工事为名,组织部队逐步向集中地域展开;在开战的方式上采取突然袭击,先发制人。战争的第一天,德军就以大量的航空兵和坦克部队实施猛烈为首次突击, 摧毁波兰的有生力量和军事没施,破坏了波兰交通枢纽和指挥机构,便对方一开始就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从而失去了抵抗能力;在战役行动上,首次使用了在航空兵密切配合下行动的快速兵团,以每昼夜 30—50 公里的速度, 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波军主力,迅速结束了战争。

波兰拥有 3,400 万人口,面积达 39.9 万平方公里,其陆军在欧洲居第五位,为什么在德国的进攻下不到 1 个月就灭亡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是:

(1)平时战备程度差,临战动员过迟。波兰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后, 已被三面包围,态势极为不利。1939 年希特勒公开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时,

其侵波之心已昭然若揭。但波兰当局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英、法统治集团身上,一直未认真进行准备,直到 8 月 24 日,发现大量德军在边境集中时,才开始局部动员。

8 月 29 日本拟进行总动员,又因英、法的阻挠而推迟到 8 月 30 日下午才发布总动员令。9 月 1 日爆发战争,动员工作显然就无法完成。战争开始后,只有三分之二的陆军师勉强可以仓促应战,其余的师尚在动员和集中之中。

  1. 军事思想落后。波军领导陶醉于 1920 年华沙战役中曾打败过苏军, 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不重视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他们认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设想德军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重骑兵实施冲击。波军则在国境线上进行作战,有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战争动员和部队的展开。他们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茫然无知,竟以枪骑兵去对付德军的坦克。正如英国评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说的那样,“在这一点上,可以毫不夸张他说,他们的思想落后了八十年。”①参加过这次侵波战争的德军将领古德里安也曾提到,波军的骑兵因不懂得战车的性能,居然用他们的长矛和刀剑向战车冲锋,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

  2. 不重视战略防御。波兰的将领们一向鄙视防御,不重视战场建设。他们自以为波兰士兵骁勇善战,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波兰平原对于机械化入侵军队来说,原是一种可以长驱直入的坦途,加之波军平时不重视构筑工事,在德、波边境线上均未设防。这就使波军在战时既缺乏天然障碍可依托,又无坚固工事供坚守,而他所倚重的骑兵反击,也大部分都“轻松地被击破”。德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得以迅速出现在波军的后方,使波军处于腹背受敌的地位。

  3. 兵力部署不当。波军最高司令官斯密格莱·利兹元帅计划在本国边境乃至在“波兰走廊”进行抵抗,因而将主力几乎平均配置在国境线上,纵深不大。这种一线配置的兵力部署,使本来兵力不足的波军更难应付德国强大的首次突击。西方的军事评论家指出,假使波兰的陆军主力集中在维斯瓦河和桑河宽广河川的后方,那样做也许才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部署。但是,波军领导出于“民族的自尊和军人过分的自信”,以为波军能在边境地区击退德军的进攻,不愿将主力集中在纵深内的战略要地上进行坚守防御。结果, 在战争的第一周内,波军的主力在边境地区就被击溃,从而使德军得以长驱直入地向波兰腹地发展进攻。

英、法两国与波兰订有盟约,并对波兰的独立一再作过保证。但是,当德国发动侵波战争时,英、法的执政者还在幻想召开德、意、英、法、波五国会议来和平解决争端。德波战争爆发后,英、法政府对德宣战,并表示要履行保护波兰独立的诺言。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联邦也相继发表声明, 支援英、法对德宣战。但英、法政府实际上是宣而不战,未认真援助波兰。当时德军主力己投入波兰战场,在西线只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齐格菲防线,但英、法军队却不积极作战。直到 9 月 9 日,法军第 4 集团军的部队才开始对

萨尔布吕肯地域发动有限的进攻,突入齐格菲防线 8 至 10 公里,这一进攻也

于 9 月 12 日就停止了。英国对德宣战后从本土派往西欧大陆的兵力只有 4

个师。美国则于 9 月 5 日宣布中立。德军头目对此也深感惊讶,德军约德尔

① 〔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27 页。

将军战后在纽伦堡法庭上追溯往事时说:“如果说我们没有在 1939 年崩溃,

那仅仅是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 110 个师在西线对德国的 23 个师完全按兵不动的缘故。”①英国将军富勒也说,法国陆军“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②总之,从 1939 年到 1940 年 5 月,英、法和德国在西线均未展开大规模的战斗行动。德国人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西方有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其实,“奇怪的战争”并不奇怪,这是英、法统治集团对“祸水东引”犹抱幻想的产物。

正当波兰在德军的进攻下开始瓦解的时候,苏联政府于 9 月 17 日向波兰驻莫斯科大使递交了一份照会。照会指出,鉴于既成局面,苏联政府已向部队下达了越过边境前往保护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命令。同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发表广播演说:“波兰领土被占,政府瓦解,实足以危及苏联政府。鉴于比种混乱情况,东部之白俄罗斯及乌克兰少数民族势亦将被危及,因此红军业已奉到命令,开入波兰,保护上述少数民族。”③9 月 17 日凌晨,苏军分六路开入波兰,未遇重大抵抗,即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并俘获了波军 20 万人,缴获飞机 300 架、野炮 900 余门、步枪 30 万支。9 月下旬,苏、德两国政府经过磋商达成协议,双方占领的范围,大约划定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

①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878 页。

②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876 页。

③ 周康靖编:《二次世界大战史料——第一年》,大时代书局 1946 年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