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论》、《矛盾论》对苏联三十年哲学的吸取

有的同志认为,《实践论》中对实践观点的论述、对认识过程本文写于1980 年 7 月,原题为《评价毛泽东哲学思想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标题是发表时杂志编辑代拟定的。本文改写后曾发衣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动态》1986 年第 1 期,后又收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选》第2 辑(北京大学出版 1988 年出版)。本文获北京大学首届科研成果论文一等奖(1986 年)、北京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87)。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论述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有的同志则认为,《矛盾论》中内因与外因、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等等,均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是这些同志只研究了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与马、恩、列、斯的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而没有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哲学、写作

《实践论》和《矛盾论》时除了利用马列的哲学著作外,还利用了哪些思想资料。

那么,毛泽东同志 1937 年在抗大讲哲学时究竟利用了哪些思想资料呢? 在这方面,我没有第一手的资料。我只能根据毛泽东同志本人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实践论》和《矛盾论净是这个提纲的两节)进行一些考证。

1935 年 10 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为了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彻底清算和纠正党内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为了指寻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奋发读书,钻研哲学。对此,斯诺的《西行漫记》和郭化若的《在毛主席身边见闻的片断》等著作和文章均有生动的记叙。从这些记叙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当时刻苦攻读的情景,而且还可看出他阅读的著作相当广泛,既有马列的原著,又有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名著;既有苏联的哲学教科书,又有中国人自己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著和小册子。毛泽东同志大量地、深入地研究哲学著作,无疑为他在抗大讲哲学,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这样的哲学杰作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根据公开出版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①,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抗大讲哲学时除了利用当时已翻译出版的马列哲学著作外,主要参考了三本苏联哲学教科书:即《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 1932 年 9 月出版)、《新哲学大纲》(米定、拉里察维基

等著,艾思奇、郑易里译, 1936 年 6 月出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

论》(上册)(米汀等著,沈志远译, 1936 年 12 月出版)。根据何在? 根据是:毛泽东同志的讲授提纲,除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外,绝大部分的内容,或者是对上述三本教科书有关原文摘录的编纂,或是对上述三本

教科书有关内容的改写。如,讲授提纲第一章第一节“哲学中的两军对战”, 除了未了四行文字之外均摘录自《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的第二章第一节“哲学中的两条战线(该书第 40—41 页)和《新哲学大纲》一书第六章第一节“哲学中的两个方向”(该书第 181 页、187 页)。又如,讲授提纲第一章第三节“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和第四节“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主要是根据《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第一章第一节“唯物论与观念论之本质与根源”改写而成的。再又如,讲授提纲第二章中“意识论”、“反映论”、“真理论”等节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来自《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第三章第三节“物质和意识,辩证唯物观的反映论”和第四节“客观的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所以,讲授提纲除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之外,在理论上创新和发挥并不很多。《实践论》和《矛盾论》也吸收了上述三本哲学教科书的许多思想和材料,但毛泽东同志结合了中国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极大的理论上的创造和发挥。其实,《实践论》和《矛盾论》已不是讲课提纲了,而是详细的讲稿了。

上述三本教科书,正如译者们在自己的说明中所说的,是苏联在批判德波林学派之后对辩证法唯物论的系统说明,反映了哲学的最新成果。这些教科书都强调了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贡献,强调哲学与政治、理论与实现的密切联系,都比较重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重要思想,教科书依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较好的说明和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思想。如《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在论述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时,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内因与外因、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等新概念、新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辩证法思想。在我国,有的同志认为,苏联在反对德波林的斗争中,虽然肯定了列宁在哲学上的贡献,但对列宁的著作没有什么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挥。这种看法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当时苏联哲学工作者所提出的新思想未能被吸收到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而且在斯大林的这一著作问世以后,他们也抛弃了以前的新思想, 搞了不少形而上学,这当然也是事实。但决不能由此就否认他们原先对马克思主义皙学所作的贡献。应当指出,上述三本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与列宁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上述三本教科书实现的。因为这两篇著作中引用最多的列宁的《哲学笔记》在当时延安还没有中文译本。《哲学笔记》中《谈谈辩证法问题》、《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和《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直到 1939 年才由艾思奇译出刊载在《解放》杂志第六十、六十一的合刊上。又如,《矛盾论》引用列宁的“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的著名论述,出自《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而列宁的这本评论在当时也没有翻译成中文。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引证列宁的话,许多是从上述三本教科书中转引来的。毛泽东同志正是通过这些哲学教科书才了解到列宁在《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的许多重要思想。

研究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与上述三本哲学教科书的联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脉络。这里不妨举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为例进行说明。

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明确提出主要矛盾的概念。但他们在运用辩证法分析具体矛盾时却体现了主要矛盾的思想。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指出了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说明这一矛盾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又如,列宁在分析苏联过渡时期多种复杂的经济成分时指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正是依据马、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主要矛盾的概念,指出: “辩证唯物论在内部的矛盾之中,发见一切事物(资本主义也包括在内)的发展的根本原因。辩证唯物论在这些内部的矛盾中,只探求根本的主要矛盾, 其它一切矛盾都依存于这个主要矛盾。”②在另一处又说:“为解答一切事物为甚么发展这个概念,单只确定了过程之若干方面与属性以及这些方面与属性之单纯的结合,那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任何现象之中,暴露出规定其发展之进行的根本矛盾。”③当然,《教程》的上述思想是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并没有集中加以论证,也没有给主要矛盾下明确的定义。

关于矛盾主要方面,经典作家们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但他们在分析具体矛盾时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如,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时,认为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时,认为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如,列宁在分析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斗争时,指出社会主义因素起主导作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根据经典作家们的上述思想,明确提出了矛盾主要方面的概念, 并用一节进行专门论述。《教程》指出,“在确定了过程之内的矛盾,过程之对立的诸方面之不可分割的联结以后,必须去发见这个矛盾之主导方面。”

④又说:“暴露矛盾的主导作用的能力,是党的政治及战术的基础。”⑤《教程》还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既不了解主要矛盾的问题,又不了解矛盾主要方面的问题。当然,《教程》也没有给矛盾主要方面下定义,更没有提出矛盾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教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从矛盾不平衡性的高度,把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着重加以详尽地论述,提出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明确定义,论证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非主要矛盾方面的相互转化,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的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完整理论。

从上面的概述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列宁那里已蕴含着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思想。苏联 30 年代的哲学教科书则明确提出了这两个概念,并作了初步的说明。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和其它著作则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所以通过《教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理论是如何提出的,又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系统化的。

总之,我们在讲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时,如果只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怎么讲的,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讲的,而看不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与上述三本哲学教科书的联系,那就很可能闹出大笑话。⑥